《噶瑪蘭新社和立德部落歷史研究》
林素珍著;南投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17
文/廖偉辰
《噶瑪蘭新社和立德部落歷史研究》從部落歷史發展、族群關係、信仰與祭儀、文化復振等四大面向分析噶瑪蘭族在歷史進程中,社會文化變遷的情形,並觀察在復名運動後,族人在文化復振上的努力以及所面對的挑戰。
本書第一部分主要是介紹噶瑪蘭族的歷史發展。根據考古學者的研究,宜蘭平原在距今4500年前就有考古遺址的留存,其中距今2000年,主要分布在低濕窪地的舊社文化系統,被認為是噶瑪蘭人在上古時代的文化遺存。到了嘉慶元(1796)年,漢人開始進入宜蘭平原,到了嘉慶晚期,漢人就已經成為平原社會發展的主導力量,失去土地的噶瑪蘭人為了生存,開始持續從宜蘭遷出,並在奇萊平原北側的美崙溪畔建立了加禮宛六社(今花蓮縣新城鄉),光緒四(1878)年,由於漢人南下墾殖,加上一系列事件的摩擦,在奇萊平原一帶,發生對噶瑪蘭人影響深遠的「加禮宛事件」,事件之後,為逃避戰禍,一些族人更往南遷移,現在的新社與立德就是事件之後所建立的部落。其後,經過了日治時代、國民政府統治時期,噶瑪蘭族逐漸被主流社會的人們所遺忘,直到爾後新社岩棺的發現,當時(1987年)省立博物館購置岩棺,因此噶瑪蘭新社部落首次參加台北新公園豐濱之夜歌舞演出,族人除了進行文化展演外,並說自己是噶瑪蘭族,社會、媒體始知噶瑪蘭族的存在。在噶瑪蘭族人積極成立協會,推動族群復名及文化復振運動的努力下,直到2002年,行政院正式認可噶瑪蘭族的存在。
第二部分主要是觀察噶瑪蘭人與周邊族群的互動。首先是漢人,現今族人與在地漢人互動良好,漢人會贊助部落活動經費,因此在部落舉辦祭典或活動時會特別邀請漢人參加。其次是阿美族人,現今噶瑪蘭人大多與阿美族人通婚,雖然噶瑪蘭人認為阿美族人學習他們的生活技術,但在長期族群互動下,族人實際上受到阿美族文化很深的影響,無論是語彙、豐年祭舉辦的程序,都有明顯的借用痕跡。最後是撒奇萊雅人,雖然在「加禮宛事件」當中,兩族建立密切的攻守同盟關係,但在撒奇萊雅族復名運動後,兩族的關係開始有微妙的變化,由於撒奇萊雅人需要以「加禮宛事件」本身來凝聚族人共識,並藉此論證該族的存在,故積極的論述該歷史事件,但此舉卻引發噶瑪蘭族人的不滿,亟思發展屬於本族對於此事件的歷史詮釋,但由於缺乏對事件的歷史記憶,又沒有積極論述本族歷史的菁英份子,加上現居地距離事件地點遙遠,一直處在有心無力的狀態中。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