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噶瑪蘭新社和立德部落歷史研究

Categories: 館藏導覽
Tags: No Tags
Comments: No Comments
Published on: 2018/07/24

《噶瑪蘭新社和立德部落歷史研究》

林素珍著;南投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17

文/廖偉辰

《噶瑪蘭新社和立德部落歷史研究》從部落歷史發展、族群關係、信仰與祭儀、文化復振等四大面向分析噶瑪蘭族在歷史進程中,社會文化變遷的情形,並觀察在復名運動後,族人在文化復振上的努力以及所面對的挑戰。

本書第一部分主要是介紹噶瑪蘭族的歷史發展。根據考古學者的研究,宜蘭平原在距今4500年前就有考古遺址的留存,其中距今2000年,主要分布在低濕窪地的舊社文化系統,被認為是噶瑪蘭人在上古時代的文化遺存。到了嘉慶元(1796)年,漢人開始進入宜蘭平原,到了嘉慶晚期,漢人就已經成為平原社會發展的主導力量,失去土地的噶瑪蘭人為了生存,開始持續從宜蘭遷出,並在奇萊平原北側的美崙溪畔建立了加禮宛六社(今花蓮縣新城鄉),光緒四(1878)年,由於漢人南下墾殖,加上一系列事件的摩擦,在奇萊平原一帶,發生對噶瑪蘭人影響深遠的「加禮宛事件」,事件之後,為逃避戰禍,一些族人更往南遷移,現在的新社與立德就是事件之後所建立的部落。其後,經過了日治時代、國民政府統治時期,噶瑪蘭族逐漸被主流社會的人們所遺忘,直到爾後新社岩棺的發現,當時(1987年)省立博物館購置岩棺,因此噶瑪蘭新社部落首次參加台北新公園豐濱之夜歌舞演出,族人除了進行文化展演外,並說自己是噶瑪蘭族,社會、媒體始知噶瑪蘭族的存在。在噶瑪蘭族人積極成立協會,推動族群復名及文化復振運動的努力下,直到2002年,行政院正式認可噶瑪蘭族的存在。

第二部分主要是觀察噶瑪蘭人與周邊族群的互動。首先是漢人,現今族人與在地漢人互動良好,漢人會贊助部落活動經費,因此在部落舉辦祭典或活動時會特別邀請漢人參加。其次是阿美族人,現今噶瑪蘭人大多與阿美族人通婚,雖然噶瑪蘭人認為阿美族人學習他們的生活技術,但在長期族群互動下,族人實際上受到阿美族文化很深的影響,無論是語彙、豐年祭舉辦的程序,都有明顯的借用痕跡。最後是撒奇萊雅人,雖然在「加禮宛事件」當中,兩族建立密切的攻守同盟關係,但在撒奇萊雅族復名運動後,兩族的關係開始有微妙的變化,由於撒奇萊雅人需要以「加禮宛事件」本身來凝聚族人共識,並藉此論證該族的存在,故積極的論述該歷史事件,但此舉卻引發噶瑪蘭族人的不滿,亟思發展屬於本族對於此事件的歷史詮釋,但由於缺乏對事件的歷史記憶,又沒有積極論述本族歷史的菁英份子,加上現居地距離事件地點遙遠,一直處在有心無力的狀態中。 (more…)

【圖書】錯置臺北城

Categories: 館藏導覽
Tags: No Tags
Comments: No Comments
Published on: 2018/07/24

content-3-2《 錯置臺北城 : 循著學者的路人視角, 從公園裡的銅馬出發,探勘百年首都的空間、權力與文化符號學》

周文龍著;陳湘陽、蔣義譯;麥田,2018

文/翁稷安

臺北作為臺灣最大的城市,從清末開始,至日本統治時期,直到當代,一直擁有政治、經濟等各方面的資源,快速而蓬勃的發展,吸引了無數研究者的目光。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蘇碩斌教授,大概是這方面最具代表性的學者,社會學出身的背景,博士論文即以臺北為對象,後改寫成專書《看不見與看得見的臺北》,以「現代空間的誕生」為問題意識,詳述了清末至日治,臺北如何由前現代進入現代的過程。日後又率領了研究所學生,組成「臺灣文學工作室」,用非虛構寫作(non-fiction)的方式,討論臺北百年發展以來不同的課題,書寫成《百年不退流行的台北文青生活案內帖》一書。此外,在城市發展或景觀建築等相關科技,臺北更是炙手可熱的研究議題,三不五時就會產生出新的論文。

當華文學界已有那麼豐碩的成果,美國明尼蘇達大學雙城分校教授周文龍(Joseph R. Allen)的《錯置臺北城:循著學者的路人視角,從公園裡的銅馬出發,探勘百年首都的空間、權力與文化符號學》,又有何可觀之處?

本書最吸引人的,是提供了理解臺北變遷的外部視野,這並非觀光客蜻蜓點水式的走馬看花,作者於70年代末即來到臺北研讀中文,取得學位之後數度造訪臺北,原因不一,時間或長或短。換句話說,作者曾經在臺北間斷生活很長的時間,對這座城市的親切和喜愛,充分顯露在字裡行間。雖然是外國人的身份,但對臺北有著足以「看門道」的眼界,兩者構成了獨特的距離,再加上書中所涉及的課題,多半和現今臺北密切相連,種種皆構成本書所獨有的韻味──不只是在字紙圖像的史料上,進行堅實的考據研究,同時具有濃厚的田野書寫紀錄,甚至帶有點民族誌的意味。當然,這裡的民族誌是比較寬泛的用法,用以形容本書宛如「在地他者」既陌生又熟悉的筆觸,也唯有這樣他者的視角,才能發現我們習以為常的城市,潛藏的另一面貌。 (more…)

【圖書】最後的咖啡

Categories: 館藏導覽
Tags: No Tags
Comments: No Comments
Published on: 2018/07/24

 

content-3-1《最後的咖啡》

艾薇拉‧辜柔維琪(Elvira Kujovic)著,李魁賢 譯;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出版,2018

文/mercury

《最後的咖啡》作者是第一位在臺灣出版翻譯詩集的塞爾維亞詩人──薇拉‧辜柔維琪(Elvira Kujovic),本詩集以中英雙語呈現,為作者的第三本詩集。前兩部《從我胸腔喊出的一首集》及《愛與恐懼》作品分別在德國及塞爾維亞出版,其詩多譯成英文、義大利文等多種語言出版。《最後的咖啡》在臺灣是由現任世界詩人運動組織(Movimiento Poetas del Mundo)副會長李魁賢先生翻譯,李魁賢先生曾出版詩集作品多達二百本以上並且被翻譯成各種語言在日本、加拿大、荷蘭、義大利、俄羅斯、印度等國發表,其英譯詩集之作品則包含《愛是我的信仰》、《溫柔的美感》、《島與島之間》、《黃昏時刻》、《存在或不存在》。

《最後的咖啡》承襲了作者一貫的寫作風格,內容多關注於弱勢族群無法翻轉的人生困境,或許是受到作者自身國家獨立歷程的背景因素影響,書中的詩多著眼於如巴勒斯坦、敘利亞等目前仍未擺脫戰爭國家,對於底層人民的心情有深刻的描繪,讓我們有機會能夠更進一步去感受在相同的時空背景下,同樣身為人類卻有截然不同的命運。例如第一首詩《可能是最後的咖啡》中寫到「馬哈穆德‧德維希 在轟炸下 在恨如雨下喝咖啡 唯一繼續持有 且快樂有趣的事是,在他住宿的 混凝土瓦礫間 喝咖啡時 水慢慢開始煮開,咖啡香味,使他 感到幸福 這日子,永遠 不會回來。不再啦,但他總是在 咖啡裡回味這些日子。他甚至想 要做最後一件事 用炸彈 把他製成碎肉。」詩中以喝咖啡來代表一般人日常生活的平凡瑣事,卻是某個人在混亂戰爭中僅能擁有的快樂,然而更震撼人心的是以人肉炸彈作為結尾,讓人不勝唏噓。

本書每篇詩詞均以文字構起平凡之日常卻同時流露出濃厚無盡的悲哀,雖然背景為戰爭混亂之下,卻不見激烈的衝突,奪人眼球的誇張劇情,更突顯出平靜表面下隱藏的激烈,成人世界的種種傷痕隨著詩句一幕幕流瀉,透過作者悲天憫人的情懷及不矯揉造作的文筆,以平靜的哀傷替代喧囂的苦痛,讓人不禁對於歷史的輪迴一陣喟然長嘆,難道時間不停的前進,世界的距離也明顯的拉近之後,我們還是只能像從前一樣任憑殘忍的事實不斷重演?筆者認為,或許在現今科技及社會媒體的蓬勃發展下,人們可以藉由文學、音樂、影像等各種形式跨越國際分享生命,讓彼此越來越接近,讓我們知道愛的平等與偉大,善良的可貴並且提醒自己存在的價值。

【電影】阿莉芙Alifu:The Prince/ss

Categories: 館藏導覽
Tags: No Tags
Comments: No Comments
Published on: 2018/06/29

content-3-1

阿莉芙 Alifu, the prince/ss

王育麟導演;得利影視股份有限公司,2018

文/Djupelang

《阿莉芙》(Alifu, The Prince/ss)是一部具當代冷門議題且話題性高的臺灣電影,臺灣尚未上映之前,2017年5月已於坎城市場展宣傳,全球版權代理便被法國影片銷售商「Reel Suspects」所簽下,並計畫於歐美、日本及韓國等地上映,且2017年入選東京影展國際影展亞洲未來單元競賽片、入圍第54屆金馬獎最佳原著劇本及最佳男配角(陳竹昇─飾演Sherry),而電影中飾演Sherry角色的陳竹昇榮獲金馬獎最佳男配角。

《阿莉芙》描述性少數族群(LGBT,女和男同性戀者、雙性戀者與跨性別者)在社會、家庭與感情生活中所面臨的矛盾與煎熬,由三條不同的故事所串連與並行。來自屏東佳興部落的Aliv阿利夫(舞炯恩‧加以法利得飾演)是排灣族mamazangiljian(排灣語,俗譯「頭目」)的長子,一人獨身到台北的髮廊工作,與好友李佩貞(趙逸嵐飾演)是同事兼室友。同時夜晚則在Sherry(陳竹昇飾演)所經營的變裝酒吧兼職,而這間酒吧的老闆娘Sherry,其實是位已完成變性的女人,身旁有位陪伴她數十年,介於家人與情人之間的「好朋友」水電工老吳(吳朋奉飾演)。

Aliv內心渴望成為女性,也認定自己就是女性─阿莉芙。在酒吧工作時,她暗戀了替朋友代班的公務員政哲(鄭人碩飾演),但政哲和鋼琴老師安琪(王安琪飾演)兩人感情穩定並同居生活。阿莉芙內心產生妒忌,假借學習鋼琴之名義接近安琪,進而破壞兩人的關係。而安琪面對政哲到變裝酒吧代班的事情,非常不諒解,面對安琪的質問,政哲卻選擇什麼都不說…… (more…)

【圖書】樹之歌:生物學家對宇宙萬物的哲學思索

Categories: 館藏導覽
Tags: No Tags
Comments: No Comments
Published on: 2018/06/27

content-3-2《樹之歌:生物學家對宇宙萬物的哲學思索》

大衛.喬治.哈思克(David George Haskell) 著,
蕭寶森 譯;商周,2017

文/Josefina

本書是獲獎無數的《森林祕境:生物學家的自然觀察年誌》的作者大衛.喬治.哈思克(David George Haskell)的新作。作者大衛.喬治.哈思克是美國南方大學生物學暨環境研究教授,因著一份對大自然熱愛的心,投入畢生所學,長期深入地觀察這個世界與思索宇宙萬物之事,結合了作者本身深厚的文學素養,運用細膩的筆觸,同時具備了科學家之眼、藝術家之心與文學家之筆,寫出了《樹之歌》一書。作者雖然寫的是自然文學、是散文,其筆下所描述的大自然生命卻美得如詩如畫,他的文字溫婉而優雅、帶點感性的敘述讀來通暢,同時,又絲毫不失科學的理性與嚴謹,十分難能可貴,稱之為「大自然的詩人」,當之無愧。

全書每篇篇名皆以樹種為名,而本書中所描述的樹都來自世界各個不同的地方,各種各樣的生活環境,塑造培育出各具特色的樹種,以及它們獨樹一幟的歌聲。作者為聆聽樹木歌聲,行遍各地,抵達厄瓜多、加拿大、喬治亞州、田納西州、日本、蘇格蘭、科羅拉多州、伊利諾州、曼哈頓、耶路撒冷、華府等,紀錄並感知樹唱歌的語言。本書分為三部,第一部包含了「吉貝樹」、「香冷杉」、「蔡棕」、「綠梣樹」以及「插曲:三椏」。第二部包含了「榛樹」、「紅衫與美西黃松」以及「插曲:槭樹」。第三部包含了「棉白楊」、「豆梨」、「橄欖樹」以及「日本五葉松」。每一章節,都娓娓地為讀者述說著一種樹木的歌聲,對於聲音的誕生、特性以及來源皆有詳盡而完整地描述、將一情一景、一聲一響刻劃地至真至切,以及我們人對這種聲音的身體感覺、情緒反應。 (more…)

【圖書】美麗島紀行

Categories: 館藏導覽
Tags: No Tags
Comments: No Comments
Published on: 2018/06/27

《美麗島紀行》

乃南亞沙(Nonami Asa)著,賴郁婷 譯;聯經出版,2016content-3-3

文/鄭秀敏(讀者投稿)

日本311大地震後,臺灣的鉅額捐款引起許多日本人的關注,也包括第115屆直木賞得主乃南亞沙,為了表達內心的感謝,作者開始一連串的臺灣之旅。她花了2年多的時間,從北到南,遍及基隆、臺北、宜蘭、新竹、臺中、臺南、高雄與屏東等地;認識日本人留下的事物、採訪耆老口述,記錄臺灣的歷史回憶、人文發展與政治局勢,鉅細靡遺地向日本人介紹隱蔽的臺灣樣貌,偶爾更像面鏡子般,對照日本現狀,給予反思。

「歷史這種東西,無論怎麼求也求不來,沒有歷史就沒有根,也就不知道自己來自何處……」想要深入了解臺灣,就必須知道臺灣的歷史。因此作者大量探究荷西時期、明鄭時期、日治時期至今的臺灣本島歷史,闡述日本和臺灣之間的歷代往來。除此,還探訪日治時期的移民村、飛虎將軍廟、親王妃富子親植的黑松、八田與一建構的烏山頭水庫、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石碑等,描繪出日本人在臺灣心目中的時代記憶。特別因為二次世界大戰,日本為戰敗國,學校的教育鮮少提及這段過往,反而讓臺灣成為了解日本的重要線索,透過接觸臺灣,能夠知道不曾聽聞的日本歷史,更加清晰完整地看透現今的日本。

另外,作者認為在臺灣島內佔總人口數2%的原住民族亦是臺灣根源之一,因此她拜訪排灣族耆老,了解他們接受日語教育與成為高砂義勇隊的經過。臺灣原住民族沒有文字,各族之間的語言也不同,透過學習日語,部落間開始有相互溝通的機會。另一方面,日本人將原住民族從「生番」和「熟番」,改成「高砂族」,以參加義勇軍成為日本人當誘因,徵召志願軍前往南洋作戰,這些原住民因為語言接近南太平洋島的語言,加上長期居住山地,行動敏捷、夜間視力敏銳、具有優異的方向感及狩獵能力,到了東南亞常常提供莫大的助益。

(more…)

【電影】給親愛的孩子:臺灣百年山林開拓史紀錄片

by ann
Categories: 館藏導覽
Tags: No Tags
Comments: No Comments
Published on: 2018/05/23

content-3-1《給親愛的孩子:臺灣百年山林開拓史紀錄片》

黃淑梅導演;自然影像,2017

文/EN

《給親愛的孩子》是一部呈現臺灣土地、生態的紀錄片,由導演黃淑梅執導,以影像為信,寄給未來孩子的一封影像家書。

1999年,導演黃淑梅用鏡頭記錄921地震後山河人事的驟變,投入災區重建記錄工作長達4年半,相繼完成《在中寮相遇》(2006年)及《寶島曼波》(2007年)兩部作品。2009年,她再次帶著攝影機進入莫拉克土石流災區,但這一次並不是要記錄災難,而是試圖還原臺灣近一世紀數百萬綠色生靈被殺戮的歷史。

本片從日治時期的帝國掠奪至國民政府錯誤的林業政策,甚至更加過度開發的歷史開始說起。日本治臺時期,將臺灣視為帝國南進的跳板,為有效利用臺灣的物產,做了詳盡的科學研究,因此所有的資源開採與利用都有長遠的規劃。他們先對全島進行全面性的林業資源調查,據以訂出百年尺度的開發政策,然後再依計畫有效地汲取臺灣的林業資源。雖日人是以永續利用為前提下的使用森林資源,但其資源皆運用在自身國家,故對臺灣森林生態而言終究是掠奪。然而1945年日本戰敗,國民政府來臺後,大肆打撈日人留下之殘材,因缺乏系統性規劃的濫墾和無節制的開發,從高海拔到中低海拔之森林幾乎被破壞殆盡。而後更於民國52年訂定「林相改良政策」,開啟了臺灣山林的另一場生態浩劫。此政策計劃將中低海拔森林的低經濟價值之闊葉樹林全數砍伐,改種能賺取外匯的高經濟之針葉林,但這項政策遺漏、疏忽的是在中低海拔之氣候環境、土壤等生育地性質,並非適合針葉林之生長,讓多雨的中海拔地區面臨生態衝擊。因這項錯誤的政策,使得政府在追求經濟利益的目標下嚴重地影響了臺灣森林生態之平衡。

這些過往百餘年來臺灣森林之開發史,其帶來的慘痛代價逐漸地反映在一次次的天災中,然而從這些災難中,也讓人們深刻的體會到水土保持及森林生態維護的重要性。以莫拉克風災受災戶簡秀芽一家為例,其描述了在災害當時一棵扎根之深的櫸木,守護了在風雨中的人們而幸運逃過一劫的經歷;另一方面,陳述了屏東縣霧台鄉的政府與原住民部落之間,在追求經濟與維護傳統生態文化的拉扯,以及霧台鄉神山部落如何保護林木,設立部落公約,部落族人又如何在20年前開始努力種植林木,讓他們能躲過數次災難。不論外界如何變化,他們都堅信,既然過去祖先仰賴山林而生,山林就是他們的根本。

影片最後,導演將鏡頭帶到阿里山之山葵種植地,其講述了阿里山種植山葵的問題。當地雖為國有林地由林務局所管轄,卻因農民的長期耕種、無法移除,影響了森林下層之生態及水土保持。然而從農民的觀點來看,他們拿出當年農委會推廣栽種山葵的手冊,直言「政府以前說種山葵很好,現在卻說不准種,那世代以種植山葵維生的我們該如何生活?」政府前後立場矛盾,卻又不嚴格取締和協助農民轉業,久而久之形成了取締、栽種都無法盡人意的情形。

此紀錄片中令筆者印象最深刻的一段話便是生態學者陳玉峯於受訪時說到:「直到有一天,臺灣人不再把地震或颱風當做災難的時候,才有真正的臺灣文化。」一開始雖並不了解此話之含義,但透過霧台鄉神山部落耆老的訪談後逐漸瞭解到,萬物生長自有其道理,因此颱風、地震也就是大自然的一個循環、一個週期,它們的發生便是在檢驗我們人類使用是否適當,亦即,不要將天災視為對人類生命的威脅,而是應該謙卑地以自然的角度去思考,人類利用自然資源的方式是否妥當,並學習與災難共生、成長。

這部紀錄片並非是要人類停止利用自然資源,這樣的結論太過武斷,而是透過合理利用,以永續發展為前提擬定長遠的計劃並配合適宜的林業政策,讓臺灣森林以生態永續發展為目標下合理之經營、利用,然而法律雖能讓森林合理使用卻須落實,不能法開例外。

《給親愛的孩子》不只是一部生態紀錄片,導演黃淑梅一針見血地將臺灣過往在政治上、經濟上、環境生態上及文化上等諸多問題串連起來,呈現給讀者。她不只是要挖掘問題、揭露問題,更希望透過此封影像家書喚醒、改變那些面對臺灣森林生態快速老化而渾然不知的我們。

誰都無法預測未來幾十年後臺灣生態會變得如何,是更加惡化?還是獲得改善?但需要正視及思考的是,我們想留下怎樣的環境給未來的孩子們?人樹共生,學習如何與大自然共存共榮是所處於當下的我們最重要的課題。

【圖書】我家是聯合國

Categories: 館藏導覽
Tags: No Tags
Comments: No Comments
Published on: 2018/05/23

content-3-3《我家是聯合國》

張郅忻著;玉山社,2013

文/林勇年(讀者投稿)

書寫家族的故事,如同作一盤蛋炒飯,看似平易,實則困難。在探索、瞭解或撰擬家族故事的同時,往往也是在試圖發現一部分的自己,我從何而來將之何往,某程度上與家族的活動息息相關。家人過往或現今的故事,又如何影響著我的生命?《我家是聯合國》提供讀者一個可能的答案。

作者張郅忻出身自一個多元背景的家庭,成長於客家庄、繼母是阿美族人、有兩位來自東南亞的阿妗,妹妹婚後帶來了一位南非妹夫,在這樣的人際網絡中周旋,國籍、語言或文化所造成的衝擊,是如此深刻卻又如此平常。本書可分成三大篇章:「山歌綿綿」、「妳的名字」與「流浪者的孩子」,各大篇章下又有數則短篇紀事,作者希望透過家庭成員們的移動軌跡與遷徙腳步,與讀者共同「從遺失的細節裡試圖返回錯過的場景」,見證台灣社會曾經有過或現正發生的跨國經歷。以下依篇章次序,揀選其中數則,簡要介紹梗概,盼藉此觀其宏旨。

「山歌綿綿」以在客家大院的童年期為核心,鋪陳祖父母及親族長輩間的互動來往。〈九重葛〉描述著祖父年輕時到越南紡織廠工作的故事,在那通訊設備不發達的年代,祖父母面臨著遠距離相處的糾結,透過一株九重葛串聯彼此的心意,更是返台多年後祖父對當年越南歲月的回憶媒介。原來「南進」不是新鮮事,早在70年代,前輩們早已前往開疆拓土,到海外謀求更理想的發展絕非今日的專利。〈姑婆入祠堂〉則敘述著阿公如何積極爭取讓一位早夭的妹妹能入祠安葬的往事,呈現出在大家族年代手足情感的牽絆。

「妳的名字」則是作者女性親友的寫照。張氏家族的越南情緣並未隨著祖父的過世而斷絕,對作者而言,如果說祖父所描述的越南如童話般無根無際,那麼大阿妗的到來,則是象徵著真實的越南走進生活中,〈織〉正描繪著這兩段越南故事的銜接與傳承。值得注意的是〈織〉也是全書中唯一有著東南亞語文(越語)翻譯的章節,作者將此篇獻給所有認識的越南姊妹,也盼望作為台灣社會認識東南亞文化的橋樑。另一方面,對於離婚後聚少離多的母親,則以〈西門町一日〉記敘母親如何在繁華的都會中生存,販售鐘錶為業的母親如同指針,日復一日永不休止的周遊循環,守著那專屬個人的永恆。

「流浪者的孩子」側重兩個慣習漂泊的人:作者與父親。父親長年流浪在山野中,工作頻繁更易,擁有固定店面的楓林牛排館短暫凝聚了專注,但還是比不上夜市擺攤來得吸引人,畢竟是帶著游牧者性格,最終泰半的時間還是奉獻給了山林。至於作者自己或許是耳濡目染已久,也開始過起四處流浪的日子。從南到北,再從北到南,往返就學成了家常便飯,足跡不僅遍佈全島,更擴及於海外,但無論如何,最終要回歸到最原本的位置,身為研究生就是那一隅研究小間,故事也就在每日搭校車的例行公事記述中結束,移動中偶然遇見的人事物,在道別之後,各自前往下一段旅程。

綜觀台灣歷史,無疑是一首四面八方移民所交織譜成的進行曲,且這創作依然持續著,等候更多新成員加入,而真實的跨國文化體驗不需要遠赴重洋,更不是憑空揣測,其實正鑲嵌在最普通的日常生活中。回過頭來思索我們最親近的周遭,可曾詢問或談論過家人過去的種種?一旦深入探勘,或許是別有洞天,或許是與跨文化體驗等量齊觀的跨時空驚喜。

【圖書】紋面傳說

Categories: 館藏導覽
Tags: No Tags
Comments: No Comments
Published on: 2018/05/23

content-3-2《紋面傳說》

陳勝榮故事提供暨撰文,林瑋琪圖;臺灣文創會,2016

文/Josefina

《紋面傳說》一書是社團法人臺灣文創會於2016年出版的「多元族群神話傳說故事系列學習繪本」系列共六本之中的第二本。這一系列本本均為篇幅短小、插畫精美的精裝繪本,除了中文與英文以外,更貼心地附上四種原住民語作為對照,分別是泰雅語、排灣語、阿美語與布農語。近年來隨著臺灣社會環境的急遽變遷,越來越少人使用原住民族語溝通,就連年輕一輩的族人使用族語的比例都漸漸地在減少中,只怕,在不久的將來,有些原住民語將逐漸失傳。有鑑於此,政府積極推動原住民族族語的認證,以期鼓勵年輕族群的原住民朋友學習自己的母語,更加重視身為原住民的寶貴價值。可是,推行原住民族語並非如想像中的容易實行,因為除了許多原住民學校地處偏鄉、交通不便、教授族語的老師很是缺乏以外,一個至為關鍵的原因便是原住民語言相關教材的不足。

於是,便有了這一系列傳說故事學習繪本的誕生。本系列由經驗豐富、出身泰雅族的陳勝榮先生提供故事及撰文,並輔以十分吸引目光的精美插畫,在原住民各族語言方面,則聘請各族語言專家提供精確的翻譯,以輔助原住民兒童在閱讀故事的樂趣之中學習母語,同時了解原住民族的傳說故事,觸摸到自身文化的脈絡軌跡。在故事末,附有「教學活動設計」此一貼心的單元規劃,透過設計生動有趣的綜合教學互動課程,吸引學生深刻了解主題,同時於活動中自然而然地熟習族語的符號、詞彙、句型及閱讀等。

這一本《紋面傳說》,說的是泰雅族紋面的傳說故事。24頁的短短篇幅,便道盡了一個精采有趣的故事。一開始,這個世界上只有一對兄妹,隨著時間不斷推進,依然沒有其他人類出現,妹妹很擔心,再這樣下去,等他們死了,人類也就滅絕了。於是,妹妹決定要和哥哥結婚,但又怕哥哥認出她而不願與她結婚。因此,她告訴哥哥有一名女子在天黑時會在山洞等她去迎娶,自己則用黑炭塗於臉上讓哥哥認不出她,兩人順利結婚生下許多孩子。從此以後,地球上開始有越來越多人類出現了,這,便是泰雅族人的起源,也是泰雅族人重要的傳統文化「紋面」的由來。

說到泰雅族的紋面習俗,通常泰雅族青年在十七、八歲時,需經過一番考驗,才可以紋面在臉上,以此象徵成年。泰雅族男子,需出外打獵獵得人頭或鹿、山豬等動物,才能刺上花紋,以表英勇。泰雅族女子,在十三、四歲時,開始學習織布,也開始準備出嫁衣裳,當她織布技術純熟,則可紋面於臉上,此後準備出嫁。若女子沒有刺青於臉上,則會嫁不出去。至於紋面的意義,則有許多。對泰雅族人來說,紋面是功績與榮譽的象徵、美麗雅觀、是泰雅族人與祖先的約定,若不紋面會受到祖靈的懲罰。除此之外,紋面能驅邪、是族人入靈界的依據,也能識別我族,防止錯殺族人。不過,紋面習俗如今面臨式微的危機,只能在少數年長的泰雅族人臉上才看得到了。

本書,乃至於本系列,不僅是提供原住民族族人學習族語與認識傳統文化的機會,也適合一般社會大眾與兒童閱讀,以了解在臺灣這片土地上,多元而豐富的文化風俗,是那麼的精彩紛呈。

 

【圖書】不求勝的英雄:解壓縮陳金鋒.zip

by kate
Categories: 館藏導覽
Tags: No Tags
Comments: No Comments
Published on: 2018/04/25

content-3-1

《不求勝的英雄:解壓縮陳金鋒.zip》

陳金鋒口述;林以君, 李碧蓮著;遠見天下文化,2017

文/KT

陳金鋒,是臺灣近代棒壇中有著難以被取代地位的超強打者。生於臺南縣大內鄉,具有四分之三的西拉雅族血統,母親是西拉雅族目加溜灣社人,父親是西拉雅族與漢族的混血,因此,稱之為來自平埔族的「大內高手」也不為過。

《不求勝的英雄:解壓縮陳金鋒.zip》是一本醞釀了20年的陳金鋒傳記,1996年,陳金鋒首度出現在作者林以君的報導中,2016年,當陳金鋒準備退休時,腦海中認為最合適的執筆者,還是這位相識多年的林大哥。藉由閱讀這本書,讓我們一起探索「陳金鋒」如何能夠不追求勝負,卻依然可以成為廣大球迷心目中的英雄。

1999年起,陳金鋒開始挑戰美國職棒,七年的小聯盟歲月,每天過著重複且單調的生活,陳金鋒花了兩年的時間才適應小聯盟的環境,並持續在看似沒有盡頭的路上尋找光亮,直到2002年,方有機會站上大聯盟的舞臺,成為第一位在大聯盟出賽的臺灣球員。縱使身材條件不如美國人強壯,但在教練提醒下,陳金鋒也能漸漸發揮其優於西方人的先天優勢:極佳的揮棒速度與身體運用。2006年,回到中華職棒後,陳金鋒藉由調閱比賽影片的習慣,經過一次次修正,讓曾經的失敗成為日後成功的累積。「沒有幫助的東西從腦袋裡一一去掉」則是他奉為圭臬的球員心法,表現不好的時候,更要去除負面想法,簡單正常地生活,在越緊張、壓力越大的比賽,越有效果。

1998年,陳金鋒在義大利世界盃預賽連四場開轟,共擊出五支全壘打,縱使當屆中華隊的成積極不理想,唯有他從此成為臺灣球迷心中的期待,接下來10年間逐漸站穩第四棒,帶來一次又一次讓球迷津津樂道的精采表現。而在2008年北京奧運的球場上,他用揮空一跪的方式離開中華隊,略顯悲壯,卻更有張力。那次的北京奧運,是陳金鋒披上國家隊戰袍的最後一役。1989年初次穿上軟式少棒國手球衣,至2016年退休為止,曾經是不動第四棒的位置,已有許多人開始排隊替補。

一般而言,場上的人們往往只會關注結果,陳金鋒所想的是,一走上場,就是專注在投打對決,把思考集中在球上,唯一能做的,也就是「球來就打」。腦袋無須裝太多東西,打完一場,再面對下一場。何況棒球就是種70%失敗機率的運動,每天都可能失敗,應該已習以為常,何必讓負面思考為難自己。下了二軍陳金鋒才明白「棒球是什麼?」,雖然環境不同,只要是棒球,就是努力做好該做的事,同樣地,擔任代打,打的也是棒球,但對鋒哥而言,代打是最困難的,因為往往只有一次機會,如何讓自己比對方投手更放鬆、更冷靜,成了最重要的功課。畢竟,球一定會通往本壘板,到了自己設定的好球帶,球來就打!

如果將棒球從陳金鋒的生命中抽離,他很有可能會成為流氓或黑手,小學四年級後,因為每天都在球場,「球員」的角色大大掩蓋住原有的「學生」身分,也幾乎不再碰課本。臺灣的少棒,帶著大人的期待,從小就接受過度的吹捧,背負著為國爭光的使命,除了練球,接觸書本的時間少得可憐,導致棒球之路成為一場很大的賭注,萬一未來失敗了,連字都不會寫,還能做什麼工作?但在美國,打棒球的孩子都是很快樂地在學習,棒球是生活的一部份而非全部,也不是只有輸贏可以關心,如何團隊合作才是學習的重點。陳金鋒也是到國外才慢慢開始看書,後來漸漸覺得,每天能看點書,都是種學習。

陳金鋒有著不同的社會角色,是鋒嫂和孩子們親愛的家人,也是許多人心中值得尊敬的工作夥伴,更是廣大球迷心中的不動第四棒。身為一個眾所周知的公眾人物,他在意的是有沒有足夠的時間去做該做的事,他也認為,所謂的社會責任,難道只有公眾人物需要負責嗎?每個球員總有一天會離開球場,去面對社會,接受歷練,和人認識、了解社會脈絡是個重要的課題,職棒球員們的社會歷練不足和臺灣職棒先前接連出現的簽賭假球案多少有關,但也非三言兩語能說得清,更不是只靠一些人努力就能改善。

2016年9月18日,20,052位進場觀眾同聲嘆息,見證當代最偉大球員的引退儀式。陳金鋒退休,對這個世代的棒球迷有著深深的影響,對於長期相處的隊友而言,陳金鋒更是無可取代的精神領袖。「球隊是大家的」是陳金鋒始終如一的想法,對他而言,贏球帶來的興奮遠超過擊出全壘打。這些年來,陳金鋒這三個字一直被球迷推到高高的神壇上,但他卻一有機會就想走下來。這位只專注在棒球上的球員,刻劃出臺灣近代棒球史的最重要的時代精神,論起臺灣棒球場上的首席打者,十有八九的球迷一定都會答出他的名字:「陳金鋒」!

Welcome , today is 星期一, 2023/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