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紅葉傳奇

Categories: 館藏導覽
Tags: No Tags
Comments: No Comments
Published on: 2023/09/27

content-3-3《紅葉傳奇》

蕭菊貞 導演;莊子豪、周麗鈞 製片

輝洪,2021

 

文/葉芊均

      1968年以7比0完勝日本關西聯隊的紅葉少棒隊,締造傳奇一役,為人津津樂道。原以為締造傳奇的球員們會一路發光發熱下去,不料卻爆發校長與教練「偽造文書」多名球員是冒名替補上場的醜聞,讓獎盃的光芒頓時蒙上一層陰影。蕭菊貞導演在30年後重新追尋紅葉少棒的故事,除了試圖釐清當年的事件經過,也記錄下球員們的現況。本片《紅葉傳奇》於1999年完成,獲選為第36屆金馬獎最佳紀錄片;同年,榮獲臺北電影節獨立創作最佳紀錄片,並入選日本山形國際紀錄片影展、釜山國際影展與阿姆斯特丹國際紀錄片影展,成績斐然。

      紅葉國小位於臺東縣延平鄉,主要族群多為布農族人。而紅葉國小校長為了提高學生到校的學習動機,於1953年成立紅葉少棒隊鼓勵學生參與其中。後來學生們打出興趣,便開始組建起一支具有規模的球隊;但受限於資源匱乏,因此他們「以木為棒,以石為球」憑藉對棒球的熱愛進行刻苦的訓練,有球員提及,當年教練的指令是「只能贏,不許輸!」。當走進現址位於臺東縣延平鄉的紅葉少棒紀念館,可以看到許多棒球隊的物件陳設其中,以及記載球隊歷史的展覽內容,絡繹不絕的民眾前來一睹風采,卻看見令人唏噓的紀錄:總共13位球員,多位皆英年早逝,至今在世僅剩下6位(截至2018年報導,顯示僅剩5位)。 然而這項統計不禁讓人好奇:球員們在歷經勝利之後的日子,經歷了什麼?蕭菊貞導演以口白講述,有人說紅葉少棒很多球員都「喝酒喝死了」;也有球員的眷屬提及,比賽結束後球員們預期國家會照顧他們,現實卻是因冒名醜聞而遭受到質疑的異樣眼光;另一方面球員因為練球中輟學業,學歷難以謀求能溫飽的工作,許多人因此終日抑鬱、酗酒,最終因肝病、酒後車禍而離開人世。活著的人沉痛地回憶過往,說那是「做了一場夢,惡夢。」甚至因為冒名醜聞,不願承認自己的身份,寧願當個平凡人,與輝煌的過往切割。

(more…)

【圖書】〈歡樂飲酒歌〉國際侵權訴訟案──台灣原住民vs.亞特蘭大奧運

Categories: 館藏導覽
Tags: No Tags
Comments: No Comments
Published on: 2023/09/27

content-3-2《〈歡樂飲酒歌〉國際侵權訴訟案──台灣原住民vs.亞特蘭大奧運》

蘭天律師 著

INK印刻文學,2023

文/tjaiwan parilaw

本書是針對二十多年前所發生的〈歡樂飲酒歌〉國際侵權訴訟案,由當時全程參與訴訟案的黃秀蘭律師主筆,試圖重新回顧與爬梳此案件,以作為日後維護原住民族音樂智慧財產權的參考案例。

本書以中/英文梳理案件,共分為8章節,詳實記錄本訴訟案的始末:

1996〈歡樂飲酒歌〉已在臺東阿美族部落傳唱許久,透過郭英男夫婦的演唱,得以讓世界聽見;但如今被侵權使用於奧運宣傳曲,相關權益未被尊重。為了爭取權益,郭英男夫婦在滾石/魔岩唱片的幫助下,決定選擇在美國加州聯邦法院提告。歷時三年的攻防和漫長的談判,雙方終於達成和解。

訴訟案的始末,同時也是省思當代著作權與部落傳統歌謠的保護機制,從一開始的歌聲比對鑑定,關乎著訴訟案的侵權是否成立;過去部落族人對於田野採集與研究工作不熟悉,無法主張相關權益,遑論授權事宜,相關文件也多佚失;而多年後遭此盜用,卻迫使高齡七旬的郭英男夫婦,將可能面對侵權者傲慢、鄙視的態度……。

(more…)

【圖書】 我們的海:一部人類共有的太平洋大歷史

Categories: 館藏導覽
Tags: No Tags
Comments: No Comments
Published on: 2023/09/27

content-3-1《我們的海:一部人類共有的太平洋大歷史》

Matt K. Matsuda馬特.松田 著;馮奕達 譯

八旗文化,2022

 

文/Mutulavay

身為臺灣島民的我們,是如何看待我們的鄰居-太平洋?從亞洲、大洋洲到美洲,是哪些故事構成了太平洋的歷史?

「太平洋」此名稱來自16世紀航海時代,由航海家斐迪南・麥哲倫Ferdinand de Magellan命名,此命名網羅全世界3分之1的面積,是他橫渡了一片浩瀚無邊的湛藍海洋,也締造一場歐洲地理發現時代的傳奇探索。然而,本書告知讀者不該以此觀點看待太平洋,可以把它看成較小的元素在歷史的聚合上,在這個區域內航海、移民與拓墾,環環相扣地從菲律賓與南海、蘇拉威西(Sulawesi)與巽他群島(Sunda Island),以及班達群島(Banda)和塔斯曼海(Tasman sea)。命名為「太平洋」等於將「無邊無際的水域」的歐洲觀點,強加在帛琉環礁、馬紹爾群島(Marshall Islands)的永沃淺海(over the coral)、日本南洋,或是毛利人與夏威夷人所指的海洋(moana)等多樣的特殊性上。

人類學家、作家兼學者的艾斐立・浩歐法Epeli Haúofa將太平洋觀想像成一面「群島之洋」(sea of Islands),並非被拋入遙遠大洋的孤立世界,而是熙來攘往、相互交織、彼此轉化、十分繁忙的文化世界。Epeli Haúofa談的範圍主要是大洋洲,亦為玻里尼西亞、美拉尼西亞與密克羅尼西亞,將此面由航路與實際航行交織而成的大洋之網,在時間與空間上加以擴大,就能重新連結古代世界的歷史,也隨之加入貿易商品、思想宗教的流動性,以及數千年地方聚落、近岸水域、島嶼行政區的遷移,因此,更能開闊洋面上種種聚集而來的一切。

(more…)

【紀錄片】Mararom

by ann
Categories: 館藏導覽
Tags: No Tags
Comments: No Comments
Published on: 2023/09/27

content-3-4《Mararom》

阿洛.卡力亭.巴奇辣 導演

宇勗,2022

文/EN

《Mararom》由阿洛.卡力亭.巴奇辣(Ado’ Kaliting Pacidal)導演執導。Ado’導演是來自花蓮縣光復鄉馬太鞍部落的阿美族,身兼歌手、演員、主持與導演等多重身分,長期關注原住民文化及社會運動議題。Ado’身為一位都市原住民,深覺自己處於一個文化斷裂的世代,期望透過首支紀錄片《Mararom》,呈現原住民於自我認同中面臨的矛盾與衝突。

本片以臺東歌手巴奈.庫穗(Panai Kusui)於二二八公園長達四年的原住民土地抗爭事件,以及夏威夷原住民反對政府於毛納基山(Mauna kea) 興建天文台的抗議行動紀實作為故事主軸,並交錯兩個虛構的人物故事,一位是因原住民身份被迫分手後陷入對文化認同的衝擊,並產生自我否定的女子,以及為賺錢,離鄉背井奮鬥,卻始終與都市格格不入的男子。導演透過複雜、斷裂、重疊、交錯的敘事方式,展現現代認同過程中的紛擾與動盪,利用臺灣與美國兩地的原住民族抗議活動紀實呈現《Mararom》主要概念,土地與信仰需要被保護及尊重,而抗爭的背後是一種對於「美好價值」的追尋。

(more…)

【紀錄片】翻越之後

Categories: 館藏導覽
Tags: No Tags
Comments: No Comments
Published on: 2023/08/30

content-3-4《翻越之後》

陳樂晞 導演

舊視界文化藝術,2019

 

文/Djupelang

 

人總是會要走,地卻會永遠的留下。」——Asaw 耆老

 

本片由激流勇士團隊至南澳溪流域所拍攝之生態紀錄片,並榮獲2017年新北市國際華人紀錄片優選。此次團隊出發前往探勘傳說中的bon bon溪,聽聞此條溪的瀑布流量相當龐大,衝擊而下的水所產生的聲響,因此名為bon bon溪。前往bon bon溪的路不易抵達,地形多為峽谷,需耗費許多時間和體力,探勘過程歷經多次失敗,團隊再次請教部落的耆老和獵人。經過多次的訪談,李政政團長對於抱持只是單純探險的心境,已隨之轉變,加深了團隊想跟隨泰雅族人祖先的腳步,回到舊部落,回到泰雅祖先最初居住的地方。

本片訪談部落耆老以及田調,透過耆老的口述得知Kelesan(泰雅族南澳群)的源頭以及生態環境是如何改變。片中Yukan大哥在某次探勘旅程提及,南澳北溪的上游設有礦場,已影響生態許久,團隊決定擇日出發前往一探究竟。部落長輩回憶起小時候的南澳北溪,每年5、6月毛蟹都會上岸至河口,無論捕蟹籠放置何處都是滿滿的收穫。經調查,全臺灣共246個礦區,其中196個礦區皆位於原住民族傳統領域,而南澳北溪上游的礦場自民國60幾年就已開始運作,上游至下游流域長達38.5公里皆已遭受嚴重汙染。

(more…)

【圖書】沒口之河

Categories: 館藏導覽
Tags: No Tags
Comments: No Comments
Published on: 2023/08/30

content-3-3《沒口之河》

黃瀚嶢 著

春天出版,2022

 

     文/葉芊均

作者黃瀚嶢在風災後,進入臺東知本進行生態調查,協助當地環境復育工作,書名來自地理名詞「沒口河」,意指當水道隱沒在沙灘上,形成的斷頭河流,逐漸匯聚成封閉的湖泊。而後此處被指稱為「知本濕地」,是經過詳細的生態調查後,確認此地的生物種類與活動達到一定程度,才可被評斷為「濕地」。在界定基本名詞的認識之後,作者娓娓道來發生於知本濕地的社會運動。

最初,臺東縣政府將知本濕地規劃為開發區域,由捷地爾國際股份有限公司負責進行「知本綜合遊樂區」開發案,企圖打造「臺東狄斯耐樂園」,之後這項開發案則是不了了之。2018年盛力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籌備處的光電能源開發預定地設於此處,開啟接下來的抗爭序幕。由於開發地不僅涵蓋濕地,還有「卡大地布(katratripulr)」部落(意為團結,也是「知本」地名的由來)傳統領域,定調了這是一場自然環境保育和部落傳統文化保存的結盟。於是,作者一邊記錄當地物種,同時也參與反對本次光電開發案的社會運動團體。

(more…)

【圖書】暴雨、葛藤、隼:牡丹社事件

Categories: 館藏導覽
Tags: No Tags
Comments: No Comments
Published on: 2023/08/30

content-3-2《暴雨、葛藤、隼:牡丹社事件》

施百俊 編劇;張重金 漫畫

屏東縣政府,2022

文/tjaiwan parilaw

本書主要參考屏東縣政府《牡丹社事件再造歷史場域計畫──學術調查研究暨潛力點串連規劃成果報告》,並委請牡丹社事件的後裔高加馨老師審定後,由在地作家施百俊老師編劇、漫畫家張重金老師繪製而成,主要描述1871年「琉球漂民事件」以及1874年「日本侵臺」兩事件,合稱為「牡丹社事件」的始末。

本書以熱血、輕鬆且幽默的漫畫形式,以傳達曾參與歷史事件的各方史觀,企圖重現牡丹社事件的真實現場。過去的檔案資料、文字所無法呈現的歷史場景,透過漫畫輕鬆閱讀的方式,邀請讀者「身歷其境」,得以理解錯縱複雜的歷史背景。第一章〈暴風〉,描述宮古島人如何看待北京清國、薩摩藩和琉球王國之間宗主國的複雜關係;瑯嶠十八社內部對卓杞篤與外國勢力訂定的南岬之盟,已漸漸失去約束力;而第五章〈宛如飛翔〉日本明治政府對於出兵臺灣意見不一,乃關乎於清國政府對臺態度的舉棋不定等。

(more…)

【圖書】跨越世紀的信號3:圖像裡的臺灣史(18-20世紀)

Categories: 館藏導覽
Tags: No Tags
Comments: No Comments
Published on: 2023/08/30

content-3-1《跨越世紀的信號3:圖像裡的臺灣史(18-20世紀)》

張隆志、簡宏逸、鄭螢憶、盧正恒、林紋沛

貓頭鷹,2023

文/Mutulavay

當今社群媒體語言爆炸的時代,各類圖像爭奇鬥艷,有時發張梗圖、美肌照,以增加受關注的觸及率,但讀者可曾想過:圖像,有時也會成為政府移風易俗、操弄現實,確保其統治可直達社會底層的必要工具。本書開頭刊印了10幅圖像,背景像是博物館的展場,其中3幅人物圖像、2幅動植物圖像、2幅漫畫,名勝圖像、山水畫及油畫各一。《圖像裡的臺灣史》透過10張圖像述說臺灣史、10個故事的串連,建構出另一個臺灣史的圖像,主題從他者的描繪到自我的展現,如同《平定臺灣得勝圖》(又名《平定臺灣戰圖》)是乾隆皇帝命人繪製,共計即是著名的林爽文事件。繪製者強調屍首分離、殘肢斷臂的血腥戰場,彷彿陳述著戰場的殘酷和帝國大軍的偉大勝利;然而仔細一瞧,每張圖皆有一位面白、蓄鬍、藍衫、騎馬的將領跟隨於黃旗之後,其人即為福康安,亦是滿洲人角度的圖繪。

(more…)

【圖書】時代的回聲:林道生的人生樂章

Categories: 館藏導覽
Tags: No Tags
Comments: No Comments
Published on: 2023/07/25

content-3-2《時代的回聲:林道生的人生樂章》

林道生 口述;姜慧珍 文字整理

獨立作家,2021

文/tjaiwan parilaw

本書是由林道生老師口述,姜慧貞女士採訪與文字整理而成。林道生老師是臺灣重要的音樂家、原住民族研究學者,尤其致力於採集原住民族歌謠。本書共分為八篇「樂章」,分別講述林道生所經歷不同的人生階段及重要事件。

第一樂章〈童年 東漂〉從林老師的出身──彰化林家開始說起,因為其父親個性使然,家中生意經營不善,後來舉家遷至後山花蓮,形塑了林老師與日本、漢人以及原住民孩子,不同族群相處的童年記憶。第二樂章〈困乏中的綠芽〉中接著提及,其父親因病驟逝、發生二二八事件,白色恐怖壟罩臺灣社會;又因經歷通貨膨脹的問題,讓獨力撫養十個孩子的母親,只能艱苦度日。然而林老師在這段時期,於花蓮師範學校(以下簡稱花師,現今為國立東華大美崙校區)遇見了重要的啟蒙老師──張人模,結下了與原住民族音樂的緣分。

(more…)

【圖書】伊能嘉矩:臺灣歷史民族誌的展開

Categories: 館藏導覽
Tags: No Tags
Comments: No Comments
Published on: 2023/07/25

content-3-1《伊能嘉矩:臺灣歷史民族誌的展開》

陳偉智

臺大出版中心,2022

文/Mutulavay

臺灣研究的堆砌該由哪些層面著手?屬於移民島嶼的臺灣,從原住民族社會到漢族群移民社會的形成,彙整了豐富的文化樣貌。在歷史過程中,從最初做為西方學界的遠方島嶼報導與日本的研究客體,至戰後國民政府接收臺灣所形成多元起源的歷史與發展現況;無論自然或人文社會的研究性質,逐漸從被研究的群體,成為自我主體的知識基礎,成為今後繼續發展的歷史資源。由此可見,「臺灣研究」不斷在「自我了解」與「參與世界」的對話中,走出屬於自己的道路。

在殖民時代,曾是臺灣通的伊能嘉矩,其作品成為近代知識生產中劃定「臺灣研究」範圍與定義研究議題的先行者。即使在戰後,伊能嘉矩繼續以或顯或隱的形式被閱讀、引用、翻譯和展示,甚至抄襲。1949年,歷史學家楊雲萍曾提及:「『臺灣研究的都市』的任一曲巷小路,沒有一處沒有伊能嘉矩『日影』的映照」。透過重新閱讀伊能嘉矩對臺灣研究的知識線索,皆可得知這位來自日本東北岩手縣丘陵群山中鄉村遠野的學者,在百年前為曾是日本帝國南方殖民地的島嶼,留下顯著的印跡。

(more…)

Welcome , today is 星期六, 2023/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