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過100期II:為好書開卷──原圖中心館藏導覽

Categories: 本期推薦
Tags: No Tags
Comments: No Comments
Published on: 2017/02/21
原圖中心部落格館藏導覽頁面
原圖中心部落格館藏導覽頁面

 

原圖中心的成立宗旨之一是「致力於蒐集臺灣原住民族相關之各類型圖書資料、資源」,而為了推廣原圖中心的圖書資源與原住民族研究和文化,原圖中心也在部落格上定期分享原圖中心的館藏介紹與推薦心得,概稱為「館藏導覽」。原圖電子報的發行,也同樣抱持著推廣館藏的精神,每一期電子報固定刊登「館藏導覽」專欄,與原圖中心部落格同步更新最新的館藏介紹,是原圖中心電子報的主要推廣內容之一。

 

剛創刊第一年的電子報,推廣館藏的專欄名稱為「推薦閱讀」,每期會挑選約兩本書,並附上簡單的書目資訊與介紹,為單純的館藏資訊分享。2008年之後,「推薦閱讀」的文章篇幅增長,除了介紹書籍的基本資訊外,還有館員閱讀完書籍後,參考各方資料所寫成的推薦心得導讀。「推薦閱讀」的專欄名稱在第十期後改名為「館藏導覽」,並持續以撰寫圖書心得、提供延伸閱讀資料的方式分享原圖館藏給讀者近十載。

 

bookreview_49&92
舊版與新版的電子報館藏導覽頁面

 

隨著原圖中心的館藏內容日益豐富,電子報「館藏導覽」的選書主題也漸漸由與原住民社群高度相關的「原住民研究」、「原住民語言文化」、「原民文學藝術」逐漸向外擴及「人類考古學」、「臺灣歷史文化」、「世界少數族群」、「自然生態」等主題,關心、報導的面向除了更廣之外,也期望能更容易引導跨領域與跨文化的討論和思考;而隨著電子報的內容與格式越趨穩定,館藏導覽的撰寫陣營除了內部館員外,為增加更多元的撰筆視角,也邀集館外具相關研究興趣者擔任撰稿人,以呈現不同的選書風格與寫作觀點,使得電子報的「館藏導覽」專欄的文章來源更加多元,卻又不失一貫該有的親和力。

 

截至目前為止,原圖中心共發佈了400多篇的館藏導覽文章。為了追求推廣館藏的豐富性,以及鼓勵讀者利用原圖中心的館藏資源,原圖中心將計畫對外開放「館藏導覽」徵稿,期待能有更多對原住民族議題有興趣的學生、民眾,和我們一起推廣原圖的館藏,也進一步推廣原住民族相關文化。

 

 

原圖中心部落格的「館藏導覽」:https://tiprc.cip.gov.tw/blog_wp/?cat=3

走過100期I:原圖中心電子報的演變

Categories: 本期推薦
Tags: No Tags
Comments: No Comments
Published on: 2017/02/16

原圖中心於2006年7月21日正式成立,為協助推廣原圖中心活動與原住民族圖書數位資源,遂於隔年2007年5月24日發行原圖中心電子報創刊號;經過近十年時光的洗禮,每一期電子報,都一步一腳印地紀錄著原圖中心成長的軌跡。原圖中心電子報也隨著時間發展日益修正、調整版面與內容,希望能夠帶給讀者更加充實的資訊。

原圖中心於2017年3月迎來了第100期的電子報,在這慶祝第100期發行的小報導中,原圖中心將與讀者一齊回顧原圖中心電子報在不同時期的風格,希望能持續提供給讀者穩定的電子報服務,讓電子報不僅推廣原圖中心,也同時介紹原住民族社群的活動與文化給更多朋友。

第一版:創刊號至第三期(2007.05~2007.11)

 

content-2-1

第一版的電子報版面較為樸素簡略,內容主要以原圖近期活動推廣、原圖舉辦活動回顧、圖書推薦、音樂情報站與好站推介為主,除了音樂情報站之外,這四大類型的資訊也是往後電子報的主要骨幹,但初期的電子報另外還會視情況加入部落文化或祭典活動等小專欄,這部分的內容較不固定出現。此時的電子報發刊期間較長,兩個月發一次報。

第一版的部分內文,【族群文化】專欄在後面的期數就不再撰寫,【音樂原民風】則在第三版之後就併入【館藏導覽】,當成原圖典藏的音樂資料來介紹。

 

第二版:第五期至第十四期(2008.01~2009.10)

version2_7

第二版的電子報仍是兩個月發行一次,風格與上一版一樣以乾淨簡潔為主,但是版面架構相較之下系統化許多。此時的文章類型依然在調整中,固定的有中心近期活動、推薦導讀,並加入了原民快訊。原民快訊每次節錄透過原資網蒐集而來的近期原住民族相關活動,以及原住民族相關重要新聞。此時期的電子報偶有收錄中心活動報導與原民活動側記,為當時中心舉辦過的活動留下了寶貴的記錄。

第三版:第十五期至第七十三期(2009.11~2014.11)

version3_63

 

此版的版面使用最久,發報頻率增為一月一次,代表這段時期電子報的發展狀況已趨穩定成熟。從三十期之後,電子報目次大多維持著中心近期活動、活動報導(原本的中心活動報導與原民活動側記合併)、館藏導覽、好站推介、原民快訊這五個專欄,六十期之後則加入館藏利用的專欄篇目,主要是以介紹原圖新進館藏連結為主。每期電子報篇目數量也漸趨穩定,持續提供讀者原圖中心與原住民活動相關動態。

annual issue
原圖中心至今發行的年度特刊,共六期

2010年,原圖中心開始發行年度特刊,以記錄過去一年原圖中心發生的大小事件,特刊內容即是取自電子報的精華篇目。

 

第四版:第七十四期至今(2014.12~)

version4_74

第四版版面於2014下半年進行改版,並於2015年正式發行。此次的改版主要是版面上的美化,透過調整資訊位置與順序,讓電子報內容更易於閱讀、吸收。例如將每月播映的週六電影院以佈告欄形式置於右上方,以及將新進館藏區塊以圖像方式呈現;往年固定提供的重要新聞回顧,則因為與電子報本身相關度較低而取消。此版本的電子報配色單純,且加入了原住民族元素的黑白線條圖樣,希望帶給讀者閱讀紙本報紙的感覺,並期望未來能夠持續定期更換不同族群元素的圖樣裝飾,並提供簡短解說,讓讀者在閱讀電子報時,也能感受到原民的文化氛圍。

 

目前電子報目次內容
近期活動 提供原圖中心近期活動或舉辦中的館內書展。
週六電影院 提供連結至原圖中心的部落格,內有每月電影的播映時間與影片介紹。
新進館藏 提供連結至原圖中心的館藏部落格,內有新進館藏的書目資料。
活動報導 原圖中心主辦或合辦活動之記錄,或館內同仁參與原住民相關活動、講座的報導。
館藏導覽 每月提供3至4本年度新進館藏之圖書導覽,對外徵稿或由館內同仁撰寫。
好站推介 每月分享兩個原住民相關網站。從前以國際原住民網站為主,近期則改為提供臺灣原住民與國際原住民網站各一。
原民快訊 提供近期推薦參加之原住民族相關活動。

 

version4_87
第四版第二修的電子報版面將圖面元素改為卑南族傳統紋樣,提供給讀者另一種原民文化氛圍。

謝謝您的收看!歡迎讀者持續追蹤原圖中心電子報,掌握原住民族資源典藏與出版動向,也希望原圖中心電子報在走過100期之後,能用更穩健的腳步繼續提供服務!

※訂閱原圖中心電子報:http://epaper.ntu.edu.tw/?setlanguage=&p=subscribe&id=1&listid=134

原圖中心指示牌與入口牆面美化作業完成囉!

Categories: 本期推薦
Tags: No Tags
Comments: 1 Comment
Published on: 2016/06/22

content-1-2

由於館藏種類與數量越趨多元豐富,原圖中心於2014年進行圖書移架作業,將博碩士論文、西文圖書與影音資料集中管理,方便讀者利用。而今年為使讀者能更快掌握原圖中心的資源,特進行原圖中心指示牌與牆面美化作業,希望能帶給讀者更方便的使用經驗。

指示牌位於原圖中心入口正前方,以左右指示的方式指引讀者館藏資源的方向,共有掃描機、音樂資料、多媒體資料、博碩士論文、西文圖書、檢索區、現期期刊、參考書、族語教材、中日文圖書等十種資源。除了指示牌外,另外以證實南島民族「出台灣說」的民族植物構樹為意象,搭配原圖中心原有的原木裝潢,來美化原圖中心的入口牆面,並有原住民十六族的造型小人偶穿梭其中。希望能藉由小人偶活潑可愛的視覺形象,讓讀者對原住民族群有初步的興趣與了解,也營造親切友善的閱覽空間。

content-1-2-2
左圖為中心設計之構樹元素;右圖為構樹參考圖片,來源取自網路

若讀者來到原圖中心,不妨研究看看小人偶分別屬於哪個族群。原圖中心將在新學年度的開學季舉行新一波的闖關活動,闖關題目說不定有關喔,敬請期待!

content-1-2-3
中心設計的十六個小人偶圖像,眼尖的讀者看得出來他們各別屬於哪個族群嗎?

另外,與指示牌搭配的原圖中心平面圖也已經更新,歡迎讀者多加利用!

 

 

 

 

 

 

小米回家,看見土地

Categories: 本期推薦
Tags: No Tags
Comments: No Comments
Published on: 2014/02/20

 

 

「能夠為部落做事情,能夠在部落做事情,能夠想的、做的、都是跟部落有關的事情,我人生才有意義。」

圖/文:莎韻西孟

 

記得在一場映後座談上,有許多青年朋友問我,回家這條路的決定是如何下的?也有人直言,儘管心中想回家,但是卻不知道怎麼回家?如果跟我一樣走過這條路的都一定會明瞭他們的明白與困處。

事實上「回家」這條路我走了八年,我覺得很多因素都是源自於在都市裡不斷的被挑戰與衝撞,造就並開始醞釀「回家」這個想法。想想若是沒有在平地的磨鍊與生活,哪來的「回家」這件事?我很感謝與珍惜多年在都市受過的訓練與學習,要不然就算回了家,怎麼知道下一步該怎麼走? (more…)

【本期推薦】「聖.薩爾瓦多」的迴響

Categories: 本期推薦
Tags: No Tags
Comments: No Comments
Published on: 2013/08/26

 

林昌華(七星中會和平島教會牧師)

 

 變遷與遺忘

1626年,西班牙到達北福爾摩沙海灣旁的小島,登陸,宣告這個島嶼歸屬西班牙王所有,並將該島取名為「聖.薩爾瓦多城」。於是這個名稱就成為基隆港東,現今稱為「和平島」小嶼歷史的重要篇章。當時島上的居民是生性平和的巴賽族原住民,族群分居於「聖薩爾瓦多島」上,和對岸的福爾摩沙本島上。這些原住民以耕種、伐木和挖掘煤礦維生。面對擁有絕對優勢武力的西班牙外來的統治者,初期零星和此起彼落的反殖民抗爭,改變不了一個自由民族,成為異國鐵蹄統治乖順臣民的命運。於是,西班牙語逐漸成為巴賽族人日常使用語言,而在天主教神父努力傳佈基督教福音之下,「聖薩爾瓦多」逐漸成為名副其實的「救主聖城」,耶穌基督的故事,成為居民所熟習的信仰內涵。而天主教會在島嶼中央台地興建修道院,就成為天主教神父到來歇息,以及研究原住民語言與風俗文化的中心,如此渡過十數年寒暑,未再遭遇劇烈變遷。

1642年,荷蘭東印度公司艦隊大舉來侵,挑戰西班牙在北部福爾摩沙的統治權,只有少量駐軍的西班牙守軍,在眼見敵強我弱的不利情勢儼然形成,於是在未經慘烈的島嶼攻防戰下交出統治權,結束他們在北福爾摩沙16年政治的主宰和文化邂逅的經歷。留下了海岸邊岩石構築的城堡,島上的修道院,以及其他附屬建築,但卻在原住民族群記憶裡,留下異國色彩濃烈的傳說逸事。 (more…)

【本期推薦】有關台灣的荷文史料介紹─兼述曹永和著《近世臺灣鹿皮貿易考》引用之荷文史料

Categories: 本期推薦
Tags: No Tags
Comments: No Comments
Published on: 2013/08/23

 

有關台灣的荷文史料介紹─兼述曹永和著《近世臺灣鹿皮貿易考》引用之荷文史料[1]

Chin-shi Taiwan Lu-pi mau-I khau(An Investigation on Formosa Deerskin Trade during Early Modern Period):Introduce its Dutch archival source and literatures

林昌華

中文摘要:

《近世臺灣鹿皮貿易考》完成於1951年7月,是國人研究荷治時期臺灣歷史的第一篇論文,也是曹永和院士的第一本學術論文著作。所討論的主軸是「鹿皮貿易」,但是作者的目的卻不僅止於此,而是以「鹿皮貿易」這個議題作媒介,來討論臺灣開發歷史,以及臺灣在東亞貿易網絡當中的角色與地位。本書總共分成3章,分別以3個不同的角度和面貌來討論鹿皮貿易:第一章,從時間和貿易數量的角度鹿皮貿易的歷史;第2章,以從鹿群獵捕者的變遷來討論臺灣的開發過程;第3章,以鹿皮作為國際貿易的標的來討論船舶的形式、海商、貿易網路,以及日本市場等國際貿易的重要議題。

曹院士舊著新刊的作品顯示20世紀中葉以致於1990年代初期,臺灣所能徵引的荷蘭史料和文獻的大致面貌,然而近20年來,臺灣在荷文史料的抄寫和翻譯出版進步的情況,是個相當值得為文介紹的發展。除此之外,經由江樹生先生的協助之下,臺灣購進3套荷蘭文微卷史料,這些檔案從購入直到現在,尚未有人作進一步的分析和研究,筆者希望作一簡單的介紹。因此,本文所討論的內容並不侷限於《近世臺灣鹿皮貿易考》的文本和參考資料,而是希望以本書為起頭,除了討論本書所徵引的荷蘭史料和文獻外,也將觸角擴及曹院士在後來所發表有關荷蘭時期研究的史料和文獻的數篇文章。由於篇幅有限,筆者的討論以補充先前未提及者為主;最後介紹晚近出版英文和荷蘭文的史料與文獻,以及目前在臺灣的機構或個人所收藏,未經整理研究的荷蘭檔案。

中文關鍵詞:

東印度公司、鹿皮貿易、史料、文獻、微卷。

(more…)

【本期推薦】歷史機遇與信仰溯源 從巴達維亞檔案看17世紀台灣教會

Categories: 本期推薦
Tags: No Tags
Comments: No Comments
Published on: 2013/08/23

 

林昌華(七星中會和平島教會牧師)

 

17世紀台灣教會史料歸台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以下簡稱「原民會」)和印尼的國家檔案館經過一段時間的接洽和交涉之後,終於達成共識,讓17世紀的台灣教會史料歸國展覽,並提供給原民會利用。

此次的接洽獲致兩個重要的成果。第一,就是印尼的國家檔案館將所有史料共計673頁掃描製成光碟,贈予原民會使用;第二,將手稿部分原件借予原民會展覽。根據原民會的安排,這些歸返台灣的手稿將從5月21日於原民會展示廳展覽至6月21日,接下來在7月1日轉往位於屏東縣瑪家鄉的原民會文化園區管理局展覽。由於筆者參與此次展覽和研究計畫,並且提供部分個人研究成果作為展覽之用,因此撰寫文章介紹,希望我教會信徒了解這個同屬加爾文信仰傳統的荷蘭教會,以及台灣教會源起階段的歷史故事。 (more…)

【本期推薦】宣教老兵漸凋零

Categories: 本期推薦
Tags: No Tags
Comments: No Comments
Published on: 2013/07/23

 

魏外揚 教授/中原大學教授,基督教歷史學家

 

前幾天在網路上,看見美國科羅拉多州丹佛神學院發佈柯饒富牧師(Ralph R.Covell,1922-2013)去世的簡訊,很多回憶與感受湧上心頭。簡訊開頭這樣說:「我們很遺憾地宣布,柯饒富博士於2013年2月2日星期六去世,享年九十歲。他服務於丹佛神學院超過24年,教授宣教學、教會歷史,並擔任教務長多年。在加入丹佛神學院之前,他有二十年時間是前往中國與台灣的宣教士。他將新約聖經翻譯成太魯閣語,這是台灣高山的一種原住民族。他也繼續參與審查太魯閣語舊聖經的翻譯,同時也是台灣聖經公會的譯經顧問。」

左為中年時的柯饒富牧師,右為老年時的柯饒富牧師。

我最初注意到柯饒富,是因為他寫了一本關於清末來華宣教士丁韙良的專書,也就是他的博士論文《丁韙良:推動中國現代化的先驅》(W. A. P. Martin:Pioneer of Progress in China)。我以為他只是另一位研究中國近代史的歷史學者,不料從書背的作者簡介中,得知他曾在海峽兩岸當過宣教士,這個身分令我感到驚喜,從此對他產生濃厚的興趣,也期盼有機會與他見面。

1997年11月2日柯牧師應邀在台北的宣道會松山堂講道,我得知這消息後,當天就去松山堂參加聚會,聆聽他用流利的國語講道,然後趨前向他致意,與他有簡短的交談。他告訴我即將出版一本新書,等出版後會從美國寄一本給我。不久後,果然收到柯牧師寄贈的新書,是一本關於台灣山地教會史的著作《台灣山中的五旬節》(Pentecost of the Hills in Taiwan)。我閱讀後寫了一篇書評,在基督教論壇報(第1741期,1999年8月15-22日)上發表。 (more…)

【本期推薦】紅毛牧師重現台灣

Categories: 本期推薦
Tags: No Tags
Comments: No Comments
Published on: 2013/07/23
歷史機遇特展導覽手冊

 

魏外揚 教授/中原大學教授,基督教歷史學家

 

前些日子,從2013年5月21日到6月21日,在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一樓展示廳,有一個有關原住民歷史文化的特展,叫作「歷史機遇 ― 17世紀荷蘭東印度公司巴達維亞文獻重現台灣特展」。我滿懷期待地來到現場,卻有點失望,因為完全沒有看見文獻的原件,只有一些根據文獻製作的看板與掛圖。「沉寂350年,一批典藏在雅加達印尼國家檔案館的台灣史料,2002年被荷蘭檔案員發現,這一偶然機緣,喚醒了一段台灣史的記憶、17世紀荷蘭統治台灣的傳教史料。」看板上的這些文字或許可以說明檔案原件為何缺席,我猜想是因為年代久遠、不堪遠行,所以這六百多頁文獻已製成光碟,由印尼當局贈送給我們的原住民委員會典藏和使用。

1662年2月,最後一任台灣長官揆一率領的荷蘭船隊啟航前往巴達維亞,結束了荷蘭在台灣的統治。教會機構「大員小會」的牧師Johannes Kruijff也在撤離的船隊上,他攜帶一批教會檔案,在返回巴達維亞後,便存放在檔案庫裡。這些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檔案,在十八世紀中被巴達維亞總督府幾名僕役長期挾帶出庫,賣給舊貨商,再轉售給造紙廠當作紙漿原料,其中即有部分臺灣檔案;十八世紀末,總督府因當時儲藏空間不足而銷毀若干檔案,部分台灣史料也不免遭到銷毀。這次公諸於世的檔案,都是未遭盜賣與銷毀的部分,因此也格外難得。這些文獻主要是「大員小會」的決議錄、往來書信,往來對象包括台灣長官、在荷蘭的上級教會。其內容都與傳教活動、信徒生活息息相關,是觀察十七世紀台灣社會風俗與族群動態的一個重要視窗。 (more…)

【特刊】浪漫、卑微卻堅持的自我實踐:《台灣原住民族文學史綱》的寫作 浦忠成著

Categories: 本期推薦
Tags: No Tags
Comments: No Comments
Published on: 2013/04/18

浪漫、卑微卻堅持的自我實踐:《台灣原住民族文學史綱》的寫作

Pasuya Poiconü(浦忠成)/國立成功大學兼任教授

 

壹 前言

對於任何一種學科而言,在發展一段時期,其整體的形式與內涵已然成熟,並且在相關範疇或領域中產生一定的影響力,則通盤的回顧、歸類、配置與評論是必然出現的學術作為,譬如物理史、化學史、數學史、經濟史、民族史、醫療史、文化史、哲學史、美術史、藝術史、政治史、科技史、戰爭史之類,文學史即是其一。

中國文學史的出現是清朝末年廢除科舉、建立學堂,要師法西式教育,因此需要這種能適應新式學堂教學需求的教材,於是各種文學史就陸續出現。最早的中國文學史,有人認為是1904年在東吳大學授課的黃人所編,也有人認為是同時期在京師大學堂授課的林傳甲所寫。之後,歷經百餘年來,編寫文學史講義者只增不減。2004年由北京大學與蘇州大學合辦的「中國文學史百年研究國際研討會」,統計在中國大陸出版的中國文學史多達1600部,而台灣、香港尚未列入。(龔鵬程2009) (more…)

Welcome , today is 星期三, 2023/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