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年8月10日
地點|國史館
主講人|張瑋琦(國立清華大學環境與文化資源學系副教授)
文/EN;圖/國史館
臺灣原住民族的飲食,是一種順應自然、適時而取的飲食哲學。本次國史館邀請張瑋琦副教授從空間尺度切入,延伸到與環境條件相應的調理技巧,探討原鄉、原住民與原味覺的關係。張副教授致力於推動食農教育,重建在地食物系統,倡議食物主權,強調飲食不能與風土及族群文化切離。
原鄉與原住民食物系統
張副教授透過屏東縣泰武鄉佳平部落的排灣族年祭飲食照片以及花蓮縣光復鄉太巴塱部落的haposay(八寶湯,阿美族人會將 7、8 樣採摘來的野菜放在一起煮成之食物)照片的展示,請與會者討論造成各族間飲食差異的原由為何?
從垂直空間來看,海拔0至2,000公尺分佈著不同族群,海拔500公尺以下的族群有阿美、卑南與達悟;500至1,000公尺分別有賽夏、鄒、魯凱、排灣、卡那卡那富與拉阿魯哇;1,000至2,000公尺則有布農、泰雅、賽德克與太魯閣。巨大的環境氣候條件落差,是形成不同族群味覺的基礎,地理空間的差異決定各族群的傳統飲食內容。
接著,張副教授分別介紹達悟族、阿美族及泰雅族原鄉地區與食物系統間的關聯。芋頭,在傳統社會中是達悟族人的主食之一。因蘭嶼易遇颱風過境,作物生長條件嚴苛,適應力強的水芋非常適合於蘭嶼耕種,因而成為達悟族人的主食;阿美族人通常靠水而居,為農耕及採集兼做的族群,因此像東海岸阿美族的日常餐桌便有在海岸捕獲的海鮮、潮間帶採集的貝類或海菜,以及野菜和少許肉類;而泰雅族因位於高海拔地區,群山環繞,水源不易取得,故多種植耐旱作物,如玉米、小米、稷、豆類、野菜、地瓜、芋頭等,並嘗試多個品種,以混耕模式保障飲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