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年10月17日
地點|國立臺灣大學綜合教學館201教室
主講人|比令.亞布Pilin Yapu(博屋瑪國民小學創辦人/校長)
文/EN、圖/國立臺灣大學原住民族研究中心
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與國立臺灣大學原住民族研究中心合作舉辦 《南島 ‧ 台灣》課程主題演講,邀請講師以泰雅、排灣、阿美與平埔族群的角度認識原住民族教育、音樂、祭儀、正名等議題。本次演講「從文化的復振談原住民教育可能的未來」邀請臺中市博屋瑪國民小學創辦人比令.亞布Pilin Yapu校長,分享從文化復振走向推動民族實驗教育的路途,以及推動泰雅民族教育的過程中遭遇的困難與成就,如何透過學校連結當代部落與學生日常,未來又將面臨哪些可能性。
原住民教育
活動開始前,比令校長播放一段博屋瑪國小之課程短片,影片透過魚叉教學,讓學生認識自身民族文化的同時,學習自然科學與環境等相關課程,完美呈現泰雅傳統文化知識與學科課程之結合。
然而,何謂原住民教育?一般大眾對於偏鄉教育之印象皆為設備不佳、交通不便甚至師資不足,而若翻閱各文獻研究皆可得出一結論,原住民學生競爭力不足,其中問題包含學習、部落、老師和家庭問題等,卻都未以原住民的角度出發探討。實際上,部落學校設備相當完善,其為國家為弭平教育差異,給予高額補助金費的補償教育,但長期以來的問題,實為現行一般學校教育只教原住民學生認識一般社會文化,運用國家知識體制觀點,灌輸特定的知識、觀點、價值與規範,拆解原住民族文化與價值體系,形成一種制度化的種族歧視,因此原住民學生於教育與學習過程中無法找到自己;故現行教育政策下,越成功的原住民離部落越遠,無形中成為一同化過程。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