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鄉、原民、原味覺

by ann
Categories: 活動報導
Tags: No Tags
Comments: No Comments
Published on: 2023/08/29

content-2-3

時間|2023年8月10日

地點|國史館

主講人|張瑋琦(國立清華大學環境與文化資源學系副教授)

 

文/EN;圖/國史館

臺灣原住民族的飲食,是一種順應自然、適時而取的飲食哲學。本次國史館邀請張瑋琦副教授從空間尺度切入,延伸到與環境條件相應的調理技巧,探討原鄉、原住民與原味覺的關係。張副教授致力於推動食農教育,重建在地食物系統,倡議食物主權,強調飲食不能與風土及族群文化切離。

原鄉與原住民食物系統

張副教授透過屏東縣泰武鄉佳平部落的排灣族年祭飲食照片以及花蓮縣光復鄉太巴塱部落的haposay(八寶湯,阿美族人會將 7、8 樣採摘來的野菜放在一起煮成之食物)照片的展示,請與會者討論造成各族間飲食差異的原由為何?

從垂直空間來看,海拔0至2,000公尺分佈著不同族群,海拔500公尺以下的族群有阿美、卑南與達悟;500至1,000公尺分別有賽夏、鄒、魯凱、排灣、卡那卡那富與拉阿魯哇;1,000至2,000公尺則有布農、泰雅、賽德克與太魯閣。巨大的環境氣候條件落差,是形成不同族群味覺的基礎,地理空間的差異決定各族群的傳統飲食內容。

接著,張副教授分別介紹達悟族、阿美族及泰雅族原鄉地區與食物系統間的關聯。芋頭,在傳統社會中是達悟族人的主食之一。因蘭嶼易遇颱風過境,作物生長條件嚴苛,適應力強的水芋非常適合於蘭嶼耕種,因而成為達悟族人的主食;阿美族人通常靠水而居,為農耕及採集兼做的族群,因此像東海岸阿美族的日常餐桌便有在海岸捕獲的海鮮、潮間帶採集的貝類或海菜,以及野菜和少許肉類;而泰雅族因位於高海拔地區,群山環繞,水源不易取得,故多種植耐旱作物,如玉米、小米、稷、豆類、野菜、地瓜、芋頭等,並嘗試多個品種,以混耕模式保障飲食。

(more…)

【網站】太巴塱文物館 O kakimadan no to’as no Tafalong

by ann
Categories: 好站推介
Tags: No Tags
Comments: No Comments
Published on: 2023/08/25

content-4-2

網站連結:https://www.tafalong-center.com

整理:吳慈恩

「太巴塱文物館」位於花蓮縣光復鄉太巴塱祭祀廣場旁,由花蓮縣政府為保留花蓮縣阿美族太巴塱部落特有文化及文物所規畫建置。

太巴塱文物館於112年8月18日開幕,首場展覽為《TAFALONG 太巴塱》以部落神話作為主軸,將代代口傳的信念價值搭配作為物質載體的文物,一虛一實交織鋪墊出觀展的路徑。讀者可於太巴塱文物館網站線上觀展,內有文物照片及介紹,甚至有部落族人獻聲錄製的神話故事。

【網站】蕭壠文化園區

by ann
Categories: 好站推介
Tags: No Tags
Comments: No Comments
Published on: 2023/07/25

content-4-2

網站連結:https://soulangh.tnc.gov.tw/

整理:吳慈恩

「蕭壠文化園區」位於臺南市佳里區,「蕭壠」一詞源自西拉雅族「蕭壠社」社名。

蕭壠文化園區前身,為日本明治製糖株式會社1906年在臺設立的第一座新式製糖工廠,舊名「蕭壠糖廠」,後更名為佳里糖廠。蕭壠文化園區目前常設展館有「西拉雅平埔族文化館」、「臺南藝陣館」、「蕭壠兒童圖書館」等。

【網站】CTPILS臺菲原住民知識在地知識及永續發展海外科研中心

by ann
Categories: 好站推介
Tags: No Tags
Comments: No Comments
Published on: 2023/06/27

content-4-2 (2)

網站連結:https://www.ctpils.com

整理:吳慈恩

臺菲原住民知識在地知識及永續發展海外科研中心由國立政治大學、菲律賓省立伊富高大學合作成立,並由夏威夷大學瑪諾亞分校、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等跨國交流、合作。

CTPILS透過辦理工作坊、研討會及講座等活動,推動原住民知識與永續發展之討論,更長期舉辦臺灣與菲律賓兩地之交流互訪與踏查,雙邊利用學術、社區的合作和跨國經驗交流,期許能對當代環境與社會議題提出更多解方。

【主題書展】尋回原路:西拉雅族的正名之路

by ann
Categories: 主題展示
Tags: No Tags
Comments: No Comments
Published on: 2023/06/14

content-1-1

「西拉雅族正名運動」歷經10餘年努力,二度行政訴訟失敗後提請釋憲,憲法法庭於2022年10月28日判決現行《原住民身分法》第2條違憲。

 

西拉雅族是臺灣平埔族群中的一族,亦是臺灣歷史與文化脈絡中一重要組成。從考古資料顯示,西拉雅族已生活於臺灣西南平原千年之久,於蔦松文化的挖掘成果,可確定其與西拉雅族具相似文化;而根據17世紀荷蘭人留下的紀錄,其最早接觸的臺灣原住民族即西拉雅族。

西拉雅族主要分佈於嘉南平原,有新港社、蕭壠社、目加溜灣社及麻豆社等四大社,19世紀因受大量漢人湧入之壓迫,部份西拉雅族人逐漸東遷,移住臺東、花蓮一帶。西拉雅以獨特的信仰聞名,大眾常稱其為「拜壺民族」,以壺、瓶、甕、罐等器皿盛水以祭祀祖靈「Alid」,中文稱為阿立祖、阿立母或太祖等,而「夜祭」為其重要的年度祭儀,追思祖靈表達感恩與祈福,「東山吉貝耍西拉雅族夜祭」更於2013年被文化部指定為國家重要民俗。

日治時期,日本政府將原住民族群劃分為「高砂族」及「平埔族」。中華民國政府來臺後,以日治時期戶口名簿作為判斷原住民的依據,並於1954年頒布行政命令:「居住於平地之平埔族應視為平地人,列入平地選名冊。」從此,包含西拉雅族在內的許多平埔族群便喪失原住民身分直至今日,儘管後續開放補辦登記等程序,但仍因各種原因導致部分原住民族未登記。

這一群隱身於殖民文化下的原住民,在政權更迭中,遭受壓迫,土地被限縮、奪取,文化續存面臨困境,為求生存,甚至隱姓埋名,逐漸隱沒於臺灣歷史記憶之中,但他們從未消失,始終與我們共同生活在同一座島嶼。1980年代臺灣社會運動興起,於原住民意識覺醒洪流下開啟一連串正名及文化復振運動,平埔族群亦透過各種形式,拼起破碎的歷史,從有限的文獻中拼湊族群輪廓。西拉雅族於1998年成立吉貝耍文史工作室,建構在地歷史、凝聚族群共識、發展部落觀光,持續為爭取西拉雅族正名而奔走,臺南市政府更於2005年認定西拉雅族為「臺南市定原住民族」。

誰是原住民(族)?長久以來他者的分類為原住民(族)設下邊界,影響族群認同。而今,在西拉雅族人的努力下,2022年10月28日憲法法庭判決現行《原住民身分法》第2條違憲,是重啟思考族群身分認定的契機。本期書展,原圖中心邀請您一同認識西拉雅族獨特的文化內涵與歷史境遇,走一趟西拉雅族的正名之路。

 

「尋回原路:西拉雅族的正名之路」主題書展

展出時間:2023年7月1日至8月31日

展出地點:臺北市羅斯福路4段1號 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B1原圖中心

主辦單位:原住民族委員會 臺灣原住民族圖書資訊中心

(more…)

【網站】南島圖書資訊資料庫

by ann
Categories: 好站推介
Tags: No Tags
Comments: No Comments
Published on: 2023/05/25

content-4-2

網站連結:http://demo-asergt.dlll.nccu.edu.tw

整理:吳慈恩

南島語族是世界上分布面積最廣的語言家族,其整體範圍西起馬達加斯加島、東至復活節島、南達紐西蘭島、最北端則為臺灣。

南島圖書資訊資料庫以太平洋島群、東南亞、臺灣以及馬達加斯加的順序,逐步徵集相關資料。相關文獻來自不同國家的南島觀點,供使用者參考與利用。

鄒族的傳統生態智慧

by ann
Categories: 活動報導
Tags: No Tags
Comments: No Comments
Published on: 2023/04/26

content-2-1

時間|2023年4月13日

地點|國史館

主講人|浦忠勇(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專案研究員)、方紅櫻(退休國小校長)

 

文/EN;圖/國史館

位於嘉義縣阿里山鄉的「鄒族」以玉山為起源地,沿著河川流域建立部落,以農耕、狩獵、漁撈及採集維生,山林長年作為其獵場、漁場,建構出鄒族獨特的知識體系。本次國史館邀請浦忠勇老師與方紅櫻校長,透過研究原住民族狩獵、漁撈文化與民族知識體系、民族生態學的多年經驗,以鄒族傳統知識體系為底蘊,梳理其所涉及的生態知識,如何促進生態永續以及部落社會文化的永續傳承。

民族生態學

民族生態學又稱民俗生態學,主要研究群體或族共同體在其居住區的自然環境中謀取生活的傳統方式和特點,區域環境的生態系統對民族的影響,族群或族共同體研發利用自然資源的特點及其對自然界的影響,民族生態系統的形成及其演變過程。

簡單來說,民族生態學關注的是人與自然界互動,人如何利用環境以及如何讓環境永續,而臺灣民族生態學即為臺灣原住民族千百年來累積的在地知識(智慧)與土地知識(智慧)。

鄒族的傳統生態智慧

傳統生態智慧或稱傳統生態知識(Traditional ecological knowledge)是指原住民傳統文化中,關於自然資源如何可持續性應用的傳統知識。其強調環境的不同組成與其中的相互作用,即透過人與環境間的互動,發展出相關知識、技能、語言、制度及宗教儀式,包含動物與植物的物種知識,空間與時間環境下的生物物理特徵。相較一般生態智慧強調生態圈、物種形態學,原住民族傳統生態智慧會神聖化及儀式化。
傳統生態智慧涉及的概念—在地知識(傳統)、公共性、生物多樣性、生態平衡、資源永續、循環利用、小規模、物我相連(人與植物、動物、土地)、環境倫理(環境規範)、自然觀、宇宙觀。 (more…)

【網站】台灣原住民百年文學地圖

by ann
Categories: 好站推介
Tags: No Tags
Comments: No Comments
Published on: 2023/04/21

content-4-2

網站連結:https://fasdd97.moc.gov.tw/home/zh-tw

整理:吳慈恩

台灣原住民百年文學地圖內容包含文字與圖像、作家簡介與部落文史、文學書寫與地理空間,提供讀者理解「文學地圖」的脈絡,為原住民族文學創作的資料庫。

網站有原住民族文學作家介紹,藉以描繪原住民不同時代的書寫輪廓;亦有原住民族文學作品,包含口傳作品、日語作品、原住民族拼音作品等,另外也有桂冠文學獎(原住民文學獎)徵文資訊、原住民族文學、創作者相關大事紀,以及原住民族相關期刊、論文、研討會等相關紀錄。

【紀錄片】活著的部落

by ann
Categories: 館藏導覽
Tags: No Tags
Comments: No Comments
Published on: 2023/03/27

content-3-4《活著的部落》

包宇軒導演

舊視界文化藝術,2016

文/EN

《活著的部落》於2016年榮獲教育部第三屆MATA獎紀錄片類銅獎。該紀錄片以影像記錄「阿禮部落」因莫拉克風災遷村的歷程,由包宇軒導演執導。包宇軒導演為阿禮部落頭目包基成(Lavuras)之子,受八八風災部落遷村,原鄉文化沒落、耆老凋零等影響,遂開始整理影像,記錄部落發生的大小故事,從此踏上媒體從業之路。後於2020年回到原鄉阿禮部落擔任「阿禮部落自然人文景觀區」行政窗口,2022年4月卸職後,現於原鄉經營家屋「阿爸禮握手 abaliwsu」(abaliwsu為石板家屋名)。

屏東縣霧臺鄉阿禮部落位於隘寮北溪上游,魯凱族聖山霧頭山的西北側,海拔約1,300公尺,是屏東西魯凱族群裏最深山,海拔最高的部落,同時也是省道台24線終點。2009年8月莫拉克颱風侵台,挾帶大量豪雨,造成多處發生淹水、山崩與土石流等災害,其中台24線公路面臨重創,沿線部落受創慘重,山林多數倒塌,裸露出大規模崩塌地,怵目驚心。台24線聯接平原所處的屏東市、長治、鹽埔與內埔等鄉鎮,也連通了三地門與霧臺等原住民鄉。 (more…)

【網站】原住民族科學發展中心

by ann
Categories: 好站推介
Tags: No Tags
Comments: No Comments
Published on: 2023/03/23

content-4-2

網站連結:https://cisd.site.nthu.edu.tw/index.php

整理:吳慈恩

原住民族科學發展中心由國立清華大學於108年1月9日正式成立。成立目的在於發揮清華大學於原住民族科學教育的研發成果,擴大整合跨領域的研究,積極爭取跨部會相關教學研究資源,創造原住民族科學與科學教育的研究與教學之完整環境。

Welcome , today is 星期二, 2023/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