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110年7月10日(六)
地點|Google Meet 線上進行
主講|童元昭(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專任副教授)
文/Djupelang、圖/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主辦「『跨越大洋一萬年』2021線上教育推廣活動」,系列講座與工作坊邀請臺灣與海洋相關專家學者分享海洋議題與教學方法,透過海洋環境、海洋文化等主題,讓參與者認識海洋不同的面貌與知識,藉此尊敬、珍惜海洋的一切,提升環境教育之內涵。110年7月10日系列講座邀請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專任副教授主講「『非典型』角度下的大洋洲」,童老師長年研究大洋洲民族誌、文化與認同、移民研究等,讓與會者認識不同層面與角度下的大洋洲。
COVID-19的因應
太平洋各島國多數取得疫苗順利,由美國、法國、紐西蘭等各領地以及自由結盟國來看,以美國舉例,去(2020)年底開始送出疫苗至太平洋之領地,以及與簽有COFA的三個國家、關島、美屬薩摩亞與北馬里亞納群島,而COFA三個國家分別為帛琉、密克羅尼西亞聯邦以及馬紹爾群島。因此促成今(110)年4月臺灣與帛琉泡泡旅遊,以及至關島施打疫苗之行程。
法屬玻利尼西亞是太平洋第一個COVID-19案例爆發的地方,一度是全球單日感染率最高的地方,起初亦由法國提供充足的疫苗,而同為法國領地的新喀里多尼亞與瓦利斯和富圖納群島(Wallis et Futuna),皆由法國提供疫苗。紐西蘭的託管地托克勞、庫克群島與紐埃目前皆是無確診案例,而獨立或未簽署COFA約定之國家,主要由COVAX提供疫苗。
新殖民依賴─彈性主權
獨立但高度依賴前殖民國的新殖民關係,如屬於密克羅尼西亞的帛琉,密克羅西亞的帛琉、密克羅尼西亞聯邦、馬紹爾與北馬利亞那群島。WTO成立後,經濟全球化對原住民資源與知識的掠奪。而關島、美屬薩摩亞與美國有相當複雜的權利義務關係,此種關係即可稱為「新殖民依賴」、「後殖民依賴」或「福利殖民主義」。
COFA(Compact of Free Association)彈性主權
美國為延續在此地的影響,而在獨立的談判上附加條件。1986年美國會通過,2003年截止,談判後又延長20年至2023年。
主要是美國負擔防禦責任,因而可以要求取得所需土地,並且他國在此地的軍事需求,須經美國同意。相對的美國提供國內的多項聯邦服務與經濟資源,影響深遠的還包括可以入境美國就學就業,至2003年起Compact II才需護照,但仍不需簽證。
關島無法「關」島,再度引發對解殖的關注
「Decolonize Oceania,Free Guan」(解殖大洋洲,讓關島自由。)
2016年此議題逐漸浮出檯面,非僅是關島的議題,亦為大洋洲群島所共同面臨的處境;標語中「解殖」並非單指政治層面之獨立。
關島、馬紹爾群島與法屬玻里尼西亞,皆因疫情而被凸顯,作為美國非建制領地的關島無法自主「關」島防疫,染疫的羅斯福號航母轉關島隔離檢疫,再度引起自治議題。
COVID-19之下,省思食物議題
原先高度依賴進口食物,但當航運銳減,是否有食物不足的隱憂,例如,馬紹爾群島近年在旱季、雨季轉換時,有些島嶼雨水儲存不足,甚至需要從外島/境外運送罐裝水。近兩月大洋洲除紐、澳外,人口最多的前兩個國家巴布亞新幾內亞(PNG)、斐濟疫情嚴峻。斐濟從4月開始大爆發,已造成民間騷動、飢餓頻傳、根莖作物遭竊取,而目前紐、澳醫療團隊已進駐協助斐濟。
食品安全、食物主權與健康
進口食物補充不及,更為依賴傳統作物,但目前都市化的發展,人口高比例的聚居於首都或就學就業機會多的都市地區,而未必能取得耕作所需的土地或是通往海洋的路徑。食物不足的情況下,讓食物主權的議題浮現,引起重視。關島鼓勵居民種植食物,恢復傳統作物以及具有文化意義的食物。例如麵包果、根莖類主食、椰絲等,椰絲會經過發酵,發酵程度不同,使用蝦頭、螃蟹或魚頭發酵。
氣候變遷
以太平洋島嶼為例,氣候變遷最顯著的問題即是海平面上升,造成居住面積變小而須往高處遷移,或移居至其他座島嶼生活。而國際間討論此議題時,使用「氣候難民(Climate Refugees)」形容,諾魯總統為大洋洲以及珊瑚礁島嶼發聲的領導者,其相當反對使用「難民(Refugees)」具汙名化之詞彙,亦有較為中性詞彚─「氣候移民(Climate migration)」。2014年吉里巴斯政府於斐濟的某座島嶼購置土地,預備作為國土消失後的人民避難所,近期將被改造成商業農場,並由中國提供技術協助,生產吉里巴斯人民所需糧食。為解決人滿為患的首都塔拉瓦(Tarawa)的長期洪水,肯奇提議用一條高架橋路來代替堤道。這是中國可能資助的大規模基礎設施項目,並且具有工程技術知識。
WHO氣候變遷威脅調查
Western Pacific Regional of WHO負責,於2008年提出Regional Framework for Action to Protect Human Health from the Effects of Climate Change in the Asia Pacific Region.WHO有責任協助成員國評估氣候變遷下各國的脆弱性。相近時間,澳洲亦有一項合作計畫「the Pacific-Australia Climate Change science and adaptation program」,兼顧過去氣象的歷史紀錄與21世紀的預測。
2010年至2012年在前述方向下,WHO協助大洋洲11個國家/地區完成調查與對策方案。Vulnerability assessment,adaptation palans提出各國的方案,例如:吉里巴斯的食物安全(食物量、品質)、水資源等問題;馬紹爾群島為營養不良等問題,而飲食不均衡、沼澤面積擴大、蟲媒傳染病等問題增加。
大洋洲島嶼的戰略地位
南島民族遷徙以來,即是開放式的島嶼,至今仍未改變。19世紀末進入殖民時期,某些島嶼之地理條件成為殖民者欲佔領的戰略位置。航線上的補給站成為頻繁的停靠港口,戰略地位,以致至今皆有外國維持軍事基地,如帛琉、馬紹爾以及關島。
Bikini、Enewetak的核試
Bikini(比基尼環礁)位於馬紹爾群島北方,Enewetak埃內韋塔克環礁則為西太平洋由40個島嶼組成之環礁,位於Bikini以西;此兩座島嶼的居民人口被騰空移至別處,美軍於此兩座島嶼進行核子試爆。核試造成各層面的身心傷害與破壞,如遷徙、遠離祖先、歷史、熟悉的環境等,且美方未充分告知居民安全問題而造成健康與環境等嚴重問題。
夏威夷是天堂還是殖民地?
Haunani-Kay Trask 於2021年7月3日逝世,是位行動抗爭詩人,其詩作交錯了對壓制的反抗與對夏威夷的讚嘆。,夏威夷的地方、文化與歷史,以及夏威夷人與民族的失落提供了寫作的角度與素材,感嘆疾病帶來的死亡、自殺與殞落的年輕人;廟宇被褻瀆,為了建高爾夫球場與旅館掘開墳墓;廢棄物汙染海洋與陸地,挖開了山、土地商品化,為鄉土喟嘆。
夏威夷人成為少數的邊緣人
- 夏威夷王國於1893年被美國大陸背景的商人滅亡,1959年成為美國第50州。
- 人口比例低,1960年僅占7%;1975年具夏威夷血緣的混血人口占16.7%。Hawaiian指玻里尼西亞原住民,haole指白人,不論定居世代;另外還有移工後代、軍隊等。
- 1960年代末,夏威夷人已經淪為文化與物質均匱乏並遭汙名的群體。全球興起的民權等運動,族群的概念出現,夏威夷大學推動夏威夷研究。1964年《On Being Hawaiian》一書出版,論及語言文化的流失以及身分壓抑。身為夏威夷人的挫折,終於將原先無以名狀的處境,形諸於外;都市年輕人藉音樂建構認同,成為政治場合。
連結祖先,連結南島,連結原住民─再生的航海技藝
The Moananuiākea Voyage ,Moana意指大海,nui則為「大」。而環繞太平洋航行之旅將於2022年5月自阿拉斯加出發,再返回至夏威夷。此次航行主題為「Navigating the Earth toward a thriving future」,長達42個月的航程,維持跨國的視野,將停留200餘個港口。2026年慶祝Hokulea夏威夷至大溪地的首航50周年,為紀念1976年尋根之旅,並確保航海的想像與技藝傳承。
Hokule’a(歡樂之星)
玻里尼亞航海社團 Polynesian Voyaging Society
- 1973年由獨木舟玩家、尋根的藝術家與人類學者三人成立。
- 1975年建造Hokule’a
- 1976年首航,以夏威夷為起點,航行至大溪地,而此次航行主題為「Voyage of Rediscovery」。
Hokule’a採用新材質,船體用玻璃纖維、乳膠,帆採用帆布,繩索採合成材料。導航則以觀星為主,玻里尼西亞觀星知識已消逸,便請密克羅尼西亞的導航者Mau Piailug協助。Mau Piailug為引路人,其復振導航知識以及知識的共享、傳承,並花費2年時間教導夏威夷年輕人Nainoa Thompson,其於1980年獨立導航,順利且成功傳承其技藝。Hokule’a首航30年後,贈送Mau Piailug獨木舟Alingano Maisu。「Maisu」,意指強風中掉落的麵包果,足以滋養家庭;如同Mau Piailug對Hokule’a於知識的滋養。Alingano Maisu的建造過程依賴跨國的支持以及對地方知識的尊重,降低維修的需求與成本;高桅與大面積帆,以適應Satawal的強風。
擴散:成為太平洋藝術節的內容與象徵
Hokule’a的啟發與Mau Piailug的指導,紐西蘭也開始航海復振,並於1988年駕駛船隻參加4年一次由澳洲主辦的太平洋藝術節。1992年庫克群島主辦,主題為「Seafaring Pacific Islanders」,開幕儀式上迎來大溪地、夏威夷、紐西蘭、巴布亞新幾內亞、馬紹爾群島;另8艘出自地主庫克群島。
獨木舟的開創性
Hokule’a航程的主題反映出開創性。
- 1992年The Voyaga of Education,主要為訓練新人與學校合作、6年級學生聽往Rarotonga航程上的廣播)
- 1999年至2000年,航行玻里尼西亞大三角。
- 2003年至2004年Navigating Change,為重要之轉變,帶進全新視角,認為原住民對全世界之貢獻,為其生態敏感度、生態知識以及對於環境重視程度。
- 2007年Satawal贈予Mau Piailug一艘帆船(One Ocean,One People,Voyages to Micronesia and Japan),則航行至琉球。
大洋洲的新視野
Epeli Hauofa提出「sea of islands(群島之洋)」海洋視角的觀點,因海水的流動與界限的開放,不分國土的界線,可藉由海水跨越各國家領土,希望利用Oceania大洋洲的概念,讓外界人更加認識自己。。而相對性的「Pacific Islands(太平洋島嶼)」則不包括紐西蘭、澳洲,非當地原住民,亦非南島。
以臺灣觀點可分為南島(Austronesian)與非南島(巴布亞Papuan),當將南島觀點放至大洋洲,即排除非南島之人口。而非南島人口於美拉尼西亞(Melanesia)區域實質上具一定的重要性,另有遷徙於此之人口。因此,必須謹記南島(Austronesian)僅是臺灣的觀點。而sea of islands觀點其立足點亦是希望得以超越個別島嶼國家,且連結至南島語族遷徙之歷史。由此可見,海洋與遷徙息息相關,亦為象徵。
斐濟南太平洋大學集體培養14個新興國家的學生,Epeli Hauofa發現學生對於國家認同感高,甚至彼此造成衝突,因而無法突顯區域的價值,必須於個別國家外,另建立區域性之認同以及身份歸屬,才可能於區域內合作。透過區域內合作,大洋洲之經驗與觀點得於國際被看見。而近年有學者提出Epeli Hauofa此觀點過於樂觀,亦不該被濫用,必須正視個別島嶼歷史,以及當前的殖民與新殖民處境,外界國家亦須正視與改善其與太平洋島嶼之間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