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翻越之後

Categories: 館藏導覽
Tags: No Tags
Comments: No Comments
Published on: 2023/08/30

content-3-4《翻越之後》

陳樂晞 導演

舊視界文化藝術,2019

 

文/Djupelang

 

人總是會要走,地卻會永遠的留下。」——Asaw 耆老

 

本片由激流勇士團隊至南澳溪流域所拍攝之生態紀錄片,並榮獲2017年新北市國際華人紀錄片優選。此次團隊出發前往探勘傳說中的bon bon溪,聽聞此條溪的瀑布流量相當龐大,衝擊而下的水所產生的聲響,因此名為bon bon溪。前往bon bon溪的路不易抵達,地形多為峽谷,需耗費許多時間和體力,探勘過程歷經多次失敗,團隊再次請教部落的耆老和獵人。經過多次的訪談,李政政團長對於抱持只是單純探險的心境,已隨之轉變,加深了團隊想跟隨泰雅族人祖先的腳步,回到舊部落,回到泰雅祖先最初居住的地方。

本片訪談部落耆老以及田調,透過耆老的口述得知Kelesan(泰雅族南澳群)的源頭以及生態環境是如何改變。片中Yukan大哥在某次探勘旅程提及,南澳北溪的上游設有礦場,已影響生態許久,團隊決定擇日出發前往一探究竟。部落長輩回憶起小時候的南澳北溪,每年5、6月毛蟹都會上岸至河口,無論捕蟹籠放置何處都是滿滿的收穫。經調查,全臺灣共246個礦區,其中196個礦區皆位於原住民族傳統領域,而南澳北溪上游的礦場自民國60幾年就已開始運作,上游至下游流域長達38.5公里皆已遭受嚴重汙染。

(more…)

【圖書】沒口之河

Categories: 館藏導覽
Tags: No Tags
Comments: No Comments
Published on: 2023/08/30

content-3-3《沒口之河》

黃瀚嶢 著

春天出版,2022

 

     文/葉芊均

作者黃瀚嶢在風災後,進入臺東知本進行生態調查,協助當地環境復育工作,書名來自地理名詞「沒口河」,意指當水道隱沒在沙灘上,形成的斷頭河流,逐漸匯聚成封閉的湖泊。而後此處被指稱為「知本濕地」,是經過詳細的生態調查後,確認此地的生物種類與活動達到一定程度,才可被評斷為「濕地」。在界定基本名詞的認識之後,作者娓娓道來發生於知本濕地的社會運動。

最初,臺東縣政府將知本濕地規劃為開發區域,由捷地爾國際股份有限公司負責進行「知本綜合遊樂區」開發案,企圖打造「臺東狄斯耐樂園」,之後這項開發案則是不了了之。2018年盛力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籌備處的光電能源開發預定地設於此處,開啟接下來的抗爭序幕。由於開發地不僅涵蓋濕地,還有「卡大地布(katratripulr)」部落(意為團結,也是「知本」地名的由來)傳統領域,定調了這是一場自然環境保育和部落傳統文化保存的結盟。於是,作者一邊記錄當地物種,同時也參與反對本次光電開發案的社會運動團體。

(more…)

【圖書】暴雨、葛藤、隼:牡丹社事件

Categories: 館藏導覽
Tags: No Tags
Comments: No Comments
Published on: 2023/08/30

content-3-2《暴雨、葛藤、隼:牡丹社事件》

施百俊 編劇;張重金 漫畫

屏東縣政府,2022

文/tjaiwan parilaw

本書主要參考屏東縣政府《牡丹社事件再造歷史場域計畫──學術調查研究暨潛力點串連規劃成果報告》,並委請牡丹社事件的後裔高加馨老師審定後,由在地作家施百俊老師編劇、漫畫家張重金老師繪製而成,主要描述1871年「琉球漂民事件」以及1874年「日本侵臺」兩事件,合稱為「牡丹社事件」的始末。

本書以熱血、輕鬆且幽默的漫畫形式,以傳達曾參與歷史事件的各方史觀,企圖重現牡丹社事件的真實現場。過去的檔案資料、文字所無法呈現的歷史場景,透過漫畫輕鬆閱讀的方式,邀請讀者「身歷其境」,得以理解錯縱複雜的歷史背景。第一章〈暴風〉,描述宮古島人如何看待北京清國、薩摩藩和琉球王國之間宗主國的複雜關係;瑯嶠十八社內部對卓杞篤與外國勢力訂定的南岬之盟,已漸漸失去約束力;而第五章〈宛如飛翔〉日本明治政府對於出兵臺灣意見不一,乃關乎於清國政府對臺態度的舉棋不定等。

(more…)

【圖書】跨越世紀的信號3:圖像裡的臺灣史(18-20世紀)

Categories: 館藏導覽
Tags: No Tags
Comments: No Comments
Published on: 2023/08/30

content-3-1《跨越世紀的信號3:圖像裡的臺灣史(18-20世紀)》

張隆志、簡宏逸、鄭螢憶、盧正恒、林紋沛

貓頭鷹,2023

文/Mutulavay

當今社群媒體語言爆炸的時代,各類圖像爭奇鬥艷,有時發張梗圖、美肌照,以增加受關注的觸及率,但讀者可曾想過:圖像,有時也會成為政府移風易俗、操弄現實,確保其統治可直達社會底層的必要工具。本書開頭刊印了10幅圖像,背景像是博物館的展場,其中3幅人物圖像、2幅動植物圖像、2幅漫畫,名勝圖像、山水畫及油畫各一。《圖像裡的臺灣史》透過10張圖像述說臺灣史、10個故事的串連,建構出另一個臺灣史的圖像,主題從他者的描繪到自我的展現,如同《平定臺灣得勝圖》(又名《平定臺灣戰圖》)是乾隆皇帝命人繪製,共計即是著名的林爽文事件。繪製者強調屍首分離、殘肢斷臂的血腥戰場,彷彿陳述著戰場的殘酷和帝國大軍的偉大勝利;然而仔細一瞧,每張圖皆有一位面白、蓄鬍、藍衫、騎馬的將領跟隨於黃旗之後,其人即為福康安,亦是滿洲人角度的圖繪。

(more…)

播下希望的種子—花蓮縣玉里鎮德武國民小學

Categories: 活動報導
Tags: No Tags
Comments: No Comments
Published on: 2023/07/28

布條更

時間|2023626

地點|花蓮縣玉里鎮德武國民小學

 

文/Djupelang、攝影/德武國小、臺灣原住民族圖書資訊中心

 

原住民族委員會臺灣原住民族圖書資訊中心(以下稱原圖中心)2023年第一場「播下希望的種子─館外書展暨部落贈書」之贈書單位為花蓮縣玉里鎮德武國民小學。

德武國小位於花蓮縣玉里鎮德武里苓雅仔(Lingacay)部落,Lingacay阿美語為「月桃」,德武里共有苓雅仔(亦稱上德武)與下德武(Satefo)兩部落,居住族群主要為阿美族居多。玉里鎮位於花蓮縣南部,花東縱谷平原中段,介於中央山脈與海岸山脈之間,北鄰瑞穗鄉,東鄰豐濱鄉、臺東縣長濱鄉,西鄰卓溪鄉,南接富里鄉,為全臺灣面積最大的鎮;並設有玉長公路可穿越海岸山脈通往臺東縣長濱鄉、成功鎮,為東臺灣中樞。其舊稱「璞石閣」,地名來源說法不一,一說法為布農族語「pusqu」譯音,意為灰塵;另一說法為阿美族語「paheko」,意為蕨草。第三說法則為1875年臺灣鎮總兵吳光亮越過中央山脈至玉里屯兵,看見秀姑巒溪畔佈滿純白的大理石,大理石即如未經琢磨的「璞」玉「石」;官兵又於此建立「閣」樓街道,故稱「璞石閣」,然此期間繪製的地圖又將此地轉譯為「脯食閣」。

(more…)

【圖書】時代的回聲:林道生的人生樂章

Categories: 館藏導覽
Tags: No Tags
Comments: No Comments
Published on: 2023/07/25

content-3-2《時代的回聲:林道生的人生樂章》

林道生 口述;姜慧珍 文字整理

獨立作家,2021

文/tjaiwan parilaw

本書是由林道生老師口述,姜慧貞女士採訪與文字整理而成。林道生老師是臺灣重要的音樂家、原住民族研究學者,尤其致力於採集原住民族歌謠。本書共分為八篇「樂章」,分別講述林道生所經歷不同的人生階段及重要事件。

第一樂章〈童年 東漂〉從林老師的出身──彰化林家開始說起,因為其父親個性使然,家中生意經營不善,後來舉家遷至後山花蓮,形塑了林老師與日本、漢人以及原住民孩子,不同族群相處的童年記憶。第二樂章〈困乏中的綠芽〉中接著提及,其父親因病驟逝、發生二二八事件,白色恐怖壟罩臺灣社會;又因經歷通貨膨脹的問題,讓獨力撫養十個孩子的母親,只能艱苦度日。然而林老師在這段時期,於花蓮師範學校(以下簡稱花師,現今為國立東華大美崙校區)遇見了重要的啟蒙老師──張人模,結下了與原住民族音樂的緣分。

(more…)

【圖書】伊能嘉矩:臺灣歷史民族誌的展開

Categories: 館藏導覽
Tags: No Tags
Comments: No Comments
Published on: 2023/07/25

content-3-1《伊能嘉矩:臺灣歷史民族誌的展開》

陳偉智

臺大出版中心,2022

文/Mutulavay

臺灣研究的堆砌該由哪些層面著手?屬於移民島嶼的臺灣,從原住民族社會到漢族群移民社會的形成,彙整了豐富的文化樣貌。在歷史過程中,從最初做為西方學界的遠方島嶼報導與日本的研究客體,至戰後國民政府接收臺灣所形成多元起源的歷史與發展現況;無論自然或人文社會的研究性質,逐漸從被研究的群體,成為自我主體的知識基礎,成為今後繼續發展的歷史資源。由此可見,「臺灣研究」不斷在「自我了解」與「參與世界」的對話中,走出屬於自己的道路。

在殖民時代,曾是臺灣通的伊能嘉矩,其作品成為近代知識生產中劃定「臺灣研究」範圍與定義研究議題的先行者。即使在戰後,伊能嘉矩繼續以或顯或隱的形式被閱讀、引用、翻譯和展示,甚至抄襲。1949年,歷史學家楊雲萍曾提及:「『臺灣研究的都市』的任一曲巷小路,沒有一處沒有伊能嘉矩『日影』的映照」。透過重新閱讀伊能嘉矩對臺灣研究的知識線索,皆可得知這位來自日本東北岩手縣丘陵群山中鄉村遠野的學者,在百年前為曾是日本帝國南方殖民地的島嶼,留下顯著的印跡。

(more…)

魯凱族傳統花環bengelrai的故事

Categories: 活動報導
Tags: No Tags
Comments: No Comments
Published on: 2023/06/29

content-2-4

時間|2023年6月10日

地點|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B1國際會議廳

主講人|柯姶巧

主辦單位|原住民族委員會 臺灣原住民族圖書資訊中心

文/黃紫秋

本活動由原住民族委員會臺灣原住民族圖書資訊中心主辦,邀請到拉鎧家族工坊創辦人柯姶巧講師,介紹魯凱族文化風俗,並帶大家體驗魯凱族傳統花環bengelrai的編織過程。

地區與傳統

廣泛散佈在臺灣南部的魯凱族部落,文化發展活躍又各有殊異,老師在活動初始先帶領讀者認識魯凱族相關背景知識。魯凱族依地理位置、風土民情分為東、西魯凱兩大部分,老師輕輕踩著四步舞,解釋道:「東魯凱的舞步會由右邊開始,而西魯凱則是向左。」除此之外,東魯凱因受到卑南族影響,服飾上繫有臀鈴,西魯凱的衣著是保留著傳統魯凱文化;且兩邊的語言系統也有所差異,除了東、西魯凱語系不同外,西魯凱內部亦發展出相異的語言。

至於魯凱族相當重要的傳統文化之一,便是貴族制度。透過貴族制度,能夠更好的管理部落,其中分為頭目、貴族、仕族與平民,是由世襲一代一代繼承下來,身上所配戴的花環、服飾都與此息息相關。

除了東、西方文化風俗異同,老師也向讀者介紹幾個別具特色的部落。首先是位於臺東縣卑南鄉達魯瑪克部落,該部落在每年7月小米收穫祭時,其中儀式有盪鞦韆的環節,具男女交誼之功能,穿著傳統服飾的未婚女子,在男子雙手拉動繩線之下,欣喜地於空中來回擺盪。受到莫拉克颱風影響,全村遭受淹沒,位於屏東縣霧臺鄉的好茶部落,為魯凱族最古老部落之一,且以石板屋聞名,目前已搬遷至禮納里部落,重建後繼續維護著傳統文化。最後是目前保有最傳統魯凱文化,位於高雄市茂林區的多納部落,部落主要栽種黑米,每年7月舉行「黑米祭」,為夏季收成的黑色小米,11月則舉行「豐收祭」,主要為冬季收成的黑色稻米。

(more…)

轉化、交織與再創造:泰雅族、太魯閣族、賽德克族社會文化變遷

Categories: 活動報導
Tags: No Tags
Comments: No Comments
Published on: 2023/06/29

content-2-1

時間|2023428

地點|國立臺灣大學博雅教學館301教室

主講人|王梅霞(臺大人類學系教授)

與談人|林開世(臺大人類學博物館館長)

主持人|洪廣冀(臺大地理學系副教授)

主辦單位|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國立臺灣大學原住民族研究中心、國立臺灣大學人類系學會、原住民族委員會臺灣原住民族圖書資訊中心

 

文/楊曉珞(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

                                                                                 攝影/臺灣原住民族圖書資訊中心

                        文章來源/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轉化、交織與再創造:泰雅族、太魯閣族、賽德克族社會文化變遷》是王梅霞教授於2023年3月甫出版的新書,內容涵蓋了她多年來對此三族群的研究及長期關切的議題。這場講座不但吸引了相關研究者與學生到場,也有許多部落的族人遠道而來參加。

主持人洪廣冀教授開場便指出這本書的影響力,例如將泰雅族社會中重要的gaga放在日常生活的實踐中去討論,將其當作是一種社會範疇,而不是像過去把gaga當成有明確邊界的社會組織或戒律去討論。書中從清代到日治初期,討論當時泰雅族如何跟外界展開交換,並且在交換之中轉化和再創造,又延伸到太魯閣族、賽德克族的情緒、文化資產等議題,內容精彩。

content-2-1
主持人洪廣冀教授進行開場

一開始,王梅霞教授便希望以簡單的方式帶領大家認識本書的各種主題與這些主題的魅力,這些議題不是遙遠的異文化,與當代社會的關懷息息相關,而文化人類學正可以提供一些不大一樣的視野,讓當代已經受到許多西方文化思潮影響的觀點,能重新以人類學的角度和民族誌的資料來反思。例如,以社會性人觀反思個人主義;從多重族群認同來反思固定的族群邊界;透過民族誌中不同形式的家、交換、物質文化來反思日常生活;而關於資本主義這個議題,則討論部落的文化産業如何在傳統文化與資本主義的結合之間發展出不同途徑。

這本書希望呈現的是一個充滿動態性和創造性的歷史。王教授期以長期從事田野工作的泰雅族、太魯閣族與賽德克族為例,凸顯原住民族社會文化的動態性。一方面關心其文化觀念在不同歷史脈絡下如何呈現不同的內涵與實踐方式;另一方面則關心地方社會文化在殖民統治、國家、資本主義、世界宗教的影響下,這些不同秩序與原有的地方秩序相互轉化的過程,亦即當地人如何透過原有觀念理解外來力量,同時也將其吸收轉化、並重新創造了當地文化。

(more…)

【原住民族繪本】maljialjian a qaciljay神奇的黑石、Hudas Tahai Kaiunian Tu Lukis達海爺爺的木雕

Categories: 館藏導覽
Tags: No Tags
Comments: No Comments
Published on: 2023/06/29

 

content-3-3《maljialjian a qaciljay 神奇的黑石》

gesi giling(阮翠芳)文;tjaiwan giling(阮玄)圖

百科科技,2022

 

 

《Hudas Tahai Kaiunian Tu Lukis 達海爺爺的木雕》

洪宏 文;陳彥儒 圖

王武榮 族語翻譯

玉山社,2019

 

文/tjaiwan parilaw

《maljialjian a qaciljay神奇的黑石》是排灣族語繪本,內容述說過去部落族人於活動祭儀期間,因為不慎重視傳統禁忌,仍上山農事,招致毒蛇咬傷。幸而,有一塊「神奇的黑石」救活了族人。據族人轉述,這塊黑石是來自瑞士的天主教宣教士,聽說只要將這塊石頭放在傷者的患部,石頭便會緊緊依附在傷口上,一直到吸完毒液後便自然脫落,病人也因此獲救。而本書文字作者gesi giling的父親,以及醫護人員也十分好奇這塊石頭。

然而,隨著外國宣教士的逝去、曾經使用過石頭的族人也大多不在,如今這塊神奇黑石取得不易,且難以確認其真正的醫療功效,關於黑石治癒族人的神奇故事也漸漸被遺忘。透過gesi giling在部落尋訪耆老後所採集的文字紀錄以及tjaiwan giling的繪畫,重新將這個故事記錄下來,讓更多人知道與傳講。

(more…)

Welcome , today is 星期二, 2023/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