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習巫之路

Categories: 館藏導覽
Tags: No Tags
Comments: No Comments
Published on: 2023/02/22

content-3-3《習巫之路》

朱彥銘 導演

舊視界文化藝術,2021

文/Djupelang

《習巫之路》榮獲教育部第七屆MATA獎─紀錄片組銀獎,教育部MATA獎為大專校院學生原住民族主題影音競賽,至今已邁入第九屆。「mata」是原住民族語拼音,意指「眼睛」,希望透過學生的觀察感知,拍攝紀錄原住民族的特色文化或生活故事。

2020年拍攝紀錄片時的Lowbing Miyu(何盈暉)僅高中畢業,Lowbing是花蓮縣秀林鄉崇德部落太魯閣族人,也是賽德克族toda(都達)群青年,同時還是位靈媒(巫醫)。祖母Rabay Lowbing(簡金美)是太魯閣族第8代靈媒(巫醫),因已年邁,無法再進行儀式,國中一年級時,Lowbing即開始向祖母學習巫醫文化,承接家族代代相傳的使命,成為太魯閣族最年輕的靈媒。Lowbing年紀輕輕即背負著與眾不同的身份,生活上必須面對的現實和壓力,絕非一般人能夠感同身受。影片並未深入記錄Lowbing學習巫醫文化的過程,則是較著重在Lowbing因為年紀、宗教信仰等因素,遭受到的各種質疑、同儕之間產生的隔閡和內心的掙扎與徬徨,藉由本片得以更加理解Lowbing的心路歷程,以及符合其身分後所作的努力。

(more…)

【紀錄片】未來無恙

Categories: 館藏導覽
Tags: No Tags
Comments: No Comments
Published on: 2023/02/22

content-3-3

《未來無恙》

賀照緹導演;廖慶松、賀照緹製片;Iikka Vehkalahti、Don Edkins監製

得利影視,2020

 

文/葉芊均

《未來無恙》以來自花蓮縣秀林鄉三棧部落的兩位少女——沛宜和慧珍為拍攝對象,英文片名為「Turning 18」,代表著她們面臨18歲長大成人的轉折。導演賀照緹以陪伴視角讓觀眾一步一步進入到她們的日常生活,在冷靜的畫面中卻承載著寫實的殘酷。沛宜18歲時就和男友結婚並懷孕,歷經對於愛情的美好想像;孕期男友的冷漠以對、孩子出生時迎來的經濟壓力。而慧珍的母親因為不堪負荷家中龐雜的照護工作,選擇用酒精麻痺自己,因此在雜貨店欠下鉅款,慧珍曾逃離帶給她無數傷害的家,但她仍然因為深愛著母親而選擇回去。

導演透過穿插歷史影像的方式,暗喻沛宜和慧珍的遭遇是整個族群的縮影,歷史影像的旁白說著:「原先這裡的人過著落後的生活,但在政府過來開發後,人民生活水準有了顯著的改善。」又或是將會破壞自然環境生態的水泥產業發展,說成是促進地區經濟開發。事實上,現在東部許多山區不僅飽受經濟發展不均的影響,自然環境也因過度開發水泥產業而備受威脅。如果忽視這項背景,同時也很容易忽略兩位少女的遭遇籠罩在更大的社會環境下。而導演有意識地承接歷史背景進行本片敘事,正是希望讓觀眾意識到少女們的遭遇是發展鑲嵌在臺灣社會東西發展不均,且漢人至上的脈絡之下。

(more…)

【圖書】qmul rhzyal Tayal開山打林?逆寫北臺灣客庄行程史

Categories: 館藏導覽
Tags: No Tags
Comments: No Comments
Published on: 2023/02/21

content-3-2《qmul rhzyal Tayal開山打林?逆寫北臺灣客庄行程史》

羅烈師、陳龍田、梁廷毓、劉柳書琴、羅文君、Iban Nokan 著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出版社,2022

 

文/Mutulavay

本書以泰雅語和客語並列為題,將呈現何種樣貌的族群故事。泰雅語「qmul rhzyal Tayal」意指搶奪泰雅土地、客語「開山打林」為開發山林之意,期待透過族群間的視角重新檢視歷史,揚棄漢人中心開發史觀,共同書寫客庄聚落形成的故事。

在客家為主題的開發史論述中,如何定位原住民族?書中以原住民族與客家互為主體,藉由方志書寫、集體記憶與空間聚落等三個視角,重新檢視北臺灣原、客交界聚落之歷史及其書寫,以回應二者互為主體的呼籲。其主題包含三面向:方志與碑記等歷史書寫、集體記憶之見解,以及空間界域維持,前者討論應予逆寫的客家書寫文本,後二者則從泰雅集體記憶與空間聚落,思索逆寫的取向。

(more…)

【圖書】日治時期理蕃政策研究:以東臺灣「集團移住」與「蕃地稻作」為例

Categories: 館藏導覽
Tags: No Tags
Comments: No Comments
Published on: 2023/02/21

content-3-1《日治時期理蕃政策研究:

以東臺灣「集團移住」與「蕃地稻作」為例》

何佳龍 著

東台灣研究會,2022

 

文/tjaiwan parilaw

本書是由財團法人東台灣研究會文化藝術基金會(簡稱東台灣研究會)出版的《東台灣叢刊之十七》,為作者何佳龍的碩士論文研究,其現任臺中市立大雅國中地理老師、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

本書內容分為六章。第一章〈緒論〉說明本研究的動機與目的,並進行東臺灣相關研究的文獻回顧與研究方法。第二章〈東臺灣與總督府的山林政策〉,爬梳日治時期總督府對臺灣森林資源與蕃地劃界的政策實施。其中特別說明當時不同部門──臺灣總督府殖產局(以下簡稱殖產局)與警務局對相關政策的不同詮釋,使讀者對這段歷史有不同以往且更細緻的理解。

(more…)

2023花現原圖:taloma’ 回家

Categories: 活動消息
Tags: No Tags
Comments: No Comments
Published on: 2023/02/10

web_new

2023花現原圖:taloma’ 回家

今年臺大杜鵑花節期間,原圖中心精心規劃闖關遊戲帶領讀者認識中心環境與中心內獨特的館藏。讀者完成闖關即可獲贈紀念品,並獲得抽獎機會,獎品內容豐富。原圖中心將於活動結束後,擇期公開抽出各獎項之得獎者,歡迎各位讀者踴躍前往闖關!

故事就此展開….

在遙遠的世紀裡,魯固是住在海裡的魚,因外型獨特飽受其他的魚類嘲笑,某天在岸邊偶遇阿里力斯,在阿里力斯鼓勵下決定離開大海,卻在森林裡失去了方向……

在森林採集的你,偶遇了迷路的魯固,請幫幫魯固找到回家的方向。

 

想知道更多的線索,歡迎親自來原圖中心一趟!

=-=-=-=-=-=-=-=-=-=-=-=-=-=-=-=-=-=-=-=-=-=-=-=-=-

(more…)

都會繚繞的生命之祭

Categories: 活動報導
Tags: No Tags
Comments: No Comments
Published on: 2023/01/31

content-2-1

 

時間|2022年12月5月

地點|國立臺灣大學綜合教學館201教室

講師|巴奈.母路(國立東華大學原住民族樂舞與藝術學位學程副教授)

   陳曦(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

 

文/Djupelang、圖/國立臺灣大學原住民族研究中心

sikawasay

巴奈老師是花蓮縣吉安鄉東昌村里漏(lidaw)部落的sikawasay。必須是屬靈的範疇,才可以成為sikawasay。sikawasay意為「承載(附有)靈的人」,si為擁有及承載;kawas為靈;say則是指……的人,為部落專職祭師,其稱呼並非巫師、魔鬼軍團,可直接稱作sikawasay或祭師。然而因祭儀時間較長,禁忌多,已經很少年輕人願意投入。

巴奈老師提及過去花蓮縣政府需要人才資料庫造冊,其中一欄問題為「法力是什麼?」巴奈老師逗趣地說:「我填了『無邊』!」也感嘆地說,公部門應該對於祭儀文化要有基本的認識和理解。

sikawasay階級與禁忌

sikawasay一般可分為四級:

一、最高級:sakakay nu aisidan。

二、第二級:aisidan(男性祭師)。

三、第二級:kursut (女性祭師)。

四、第四級:suday

階級是代表與神靈的親密程度。sikawasay是ama nu niyaru(部落之母/父),不歸部落頭目管理。sikawasay飲食禁忌,終身不能吃蔥、蒜、雞,祭儀前一天直至祭儀結束,也不能吃蔬菜、水果和魚類。食物、空間與行為的禁忌繁多,儀式前後不得與伴侶共處,須禁慾。空間禁忌則是不得出入酒吧、KTV或電影院等場所。

身體5區域靈觀

在靈的場域時,整理出身體觀,共分成五個區域。此五區域皆有靈群眷顧,當吟唱與跳舞時,所有動作與場域皆具有神聖性。巴奈老師認為現今最缺少的區域即為「心」,強調力與美,只有軀殼卻少了靈魂;舞的力與美應是與天、地、人垂直。但若是過於集中運用特定一個區域,例如動腦過度或是僅使用身體,不動腦,身體的神靈則無法完整,無法共振的存在。

1、kakumud,眼。

2、cangahap,口。

3、kalimakimay,手。

4、sinulu,心。

5、calukucuku,腳。

calay 神靈絲線

巴奈老師分享一小段巫師祭儀開場時的影片,其中有個儀式動作稱為calay。

calay是神靈給予祭師無形的絲線,與神靈關係友好的祭師才可看見,資深祭師順著亮光點拉下絲線,絲線具有彈性,各種神靈的絲線粗細不同,帶點黏稠。

阿美族樂舞文化

巴奈老師表示,現今歌舞形式較為表面,包括原住民本身,認為只要身穿傳統服飾唱歌、跳舞,就是原住民,並未回到文化架構與脈絡,活出族群文化本身應有的樣子,已被簡化神聖性、去脈絡化,僅是為了世俗層級。

其研究發現,阿美族許多古(歌)謠中會出現的ha hai hi yan皆被當作是無意義,是虛詞,對此說法巴奈老師有不同見解。當回到儀式脈絡以及傳統神靈觀時,這些歌詞是具有意義,並非虛詞。當阿美族部落頭目開場須喚靈時,會喊「o e~」,是要將神靈空間(天)的靈,喚至儀式空間(地),代表oe是靈與儀式空間的媒介關係。陳曦說明,當部落阿嬤幫他治病時,會指著其胸口喊著e o e~,因當人生病時,可能表示靈魂出去遠行,所以透過治病儀式將靈帶回身體軀殼。

阿美族年祭時,不同階段儀式中的ha hai hi yan出現頻率皆不同,例如儀式前段的o與a較多,娛靈階段則ha hai較多;最後的送靈階段則是o hai yan較多;這部分有許多細節可以談論。

巴奈老師為此總結說明,這些由o、e、a、i所組成的歌詞,而是襯托出靈與靈互動關係的「襯詞」。

樂舞隊形的神聖屬性

圓形:建構群靈的場域。

半圓形:祭祀對象為半圓開口處的群靈。

橫向排列形:面向一個方位群靈中的單一神靈。

縱向排列形:前後折返5次,專屬前往祖靈的方向與場域。

流動S形:實為逆向螺旋狀,表示場域與場域之間的路段。

luku/radiwikay/keru之分

在聖與俗空間中,阿美族使用的樂舞族語詞彙隨之不同。

luku是於神聖場域吟唱的歌,同時亦有「說;歌;話」之意,不僅限於sikawasay,部落耆老唸的禱詞,亦可稱之;日常所吟唱的歌謠則稱radiw。

cikay於儀式空間意為「跳舞」;日常則為「步伐、跑步」,另一種說法為keru。

在過去阿美族社會體制,僅有三種角色可吟唱「實詞」,其他人只可吟唱襯詞。

1、sikawasay。

2、部落頭目、年齡階層的級長(領袖),因在年祭歌舞時,其須用歌詞告知大家跳舞再更有力道或是要換歌等。

3、ina(母親)。若小孩生病,ina可透過歌唱治癒小孩;喪禮時,只有ina才能唱哭調,男生不得吟唱。

阿美族年祭傳統研究

年祭依地區說法不相同,花蓮北部稱malakit;花蓮中部稱ilisin;臺東以南則稱kilumaan。而其三種名稱,又有共通說法稱為malikuda,意為「以男子為主的集體性樂舞」。

阿美族為母系社會,當年祭卻又以男性為主,巴奈老師說明是因其皆為女性所孕育,因此帶著虔敬的心,以樂舞的方式體驗生命與靈魂被給予的平台,是給予母親最高的敬畏。

傳統服飾

傳統服飾隨著社會變遷不斷在改變,其中最重要的基本概念即為部落的「集體共識」,即便服飾上有不適當之處,也是該部落必須面對的問題。巴奈老師以過去傳統文化慣習「出草」為例,出草對於現代人而言雖是野蠻的行為,但有何民族能以生命證明是非善惡?對於出草文化慣習的民族而言,其為「gaya」,是祖靈所制定的規範、律法、遺訓、道德標準、習俗等,不得違背且須遵守。砍下的頭顱會安放於某處,擺置酒、肉等食物,並吹奏獵首笛(太魯閣族早期的樂器)以表感謝。因男子生前若未曾出草則無法於臉上文面,對於太魯閣族傳統社會規範而言,死後則無法回到祖靈守護的彩虹橋,靈魂無法回到「永恆的家人」。原住民族為泛靈信仰,其所相信的皆為是「永恆靈觀」,如gaya、gaga。阿美族母系社會並非只是軀殼、性別,而是對靈魂與生命給予最高的敬畏。

mararum

巴奈老師強調,若是具有kawas的概念以及靈觀者,當面對祭儀時會產生mararum。mararum在日常用語最直接的翻譯是「難過、悲傷、自憐、喜極而泣」,並非單指一種情緒,也非是「因人」而產生的情緒,而是指當與靈有所碰撞、連結共振,而產生的情緒波動。

巴奈老師分享薄薄社、膽曼與貓公部落年祭的影片,並說明人的右側屬於神聖空間,腳步右踏則是天地人的連結而舞動。傳統上孩童是不得進入舞圈,但因觀光化造成儀式脈絡鬆綁,祭儀文化僅存表面形式,圓圈的歡樂、歌舞與酒。

結語

最後巴奈老師分享一句很喜愛的族語「sakalemed ita!(共享的福份)」,Saka表用於「供於」;lemed意為「福份、幸運」;ita則為「屬於共同的、我們的」。

有時候長輩會不好意思拿取晚輩辛苦賺取的錢或其他物品,但當晚輩只要說「sakalemed ita!」,長輩則會虛心且開心地接受,若是不接受,則表示給予的人的福份會消失一半,無法完整。

Q&A

Q1:請問老師從基督教改宗(教)成為sikawasay的契機為何?又是為何讓族人捨棄傳統祭儀文化,改宗(教)為基督宗教?外來宗教進入部落後,面對此情況祭師階級之地位是否有所變化?又如何維繫與部落以及身份的認同?

 A:過去因有麵粉、衣服等物資進入部落、教會,從小是基督徒,很愛教會的牧師、教友以及族人們,唱詩歌時也會感動到痛哭流涕,家中有三位牧師以及四位傳教士,所以轉成為sikawasay時,即被趕出教會。但到後來爸媽會因sikawasay的食物禁忌,告訴我哪些菜有蔥蒜不能吃。成為sikawasay之後並未和過去不同,反而更愛家人和族人,爸媽後來也感受到我當sikawasay比當基督徒更好。

大家也最常問我,怎麼從基督徒變成sikawasay?仔細思考後,發現其實我沒有變,我的靈若不是成為基督徒時的靈,當sikawasay是不可能這麼順遂。

部落96歲的阿嬤用族語說了一句話,其翻譯大致為這世界的靈只有一個,或是這世界的靈是一,之所以會有如此多群靈,是因其分工有所不同;也就說,任何宗教儀式不同,但靈是一樣的。所以基督徒的靈並未因成為sikawasay而不一樣,都是人給予其想法,人形塑出的概念和碰撞。

愛一個人也一樣,並非只是軀殼,而是靈;若未在異性找尋到,為何不能在同性間找尋,何況當軀殼死亡後,誰認得男或女。更重要的是,活著的時候是否意識到自己的靈讓自己呼吸更順暢、更享受、更自由、更幸福、更快樂。

Q2:請問巴奈老師若以sikawasay的靈觀角度,人是為何會生病?另一個問題是,男性祭師與女性祭師,在祭儀文化中的差別是什麼?

A:身體觀與靈觀是相扣的,若有一區的靈群不見了,無法平衡、完整的話就會生病。sikawasay治病是以「靈療」,但靈與靈的緣分才可知道疾病是否會好,並非保證會痊癒。靈是否生病,是由資深的ina判讀。過去其實是男祭師最厲害,但因需賺錢而到外面工作,無法遵守禁忌,因此無法作專職的sikawasay;而後則轉變成女祭師居多。sikawasay並不是由性別區分工作,是依照sikawasay的階級、層次區分,接觸到的儀式屬性也因階級而有所不同。

Q3:sikawasay若用靈觀或人觀的角度,是如何看待和理解現代的憂鬱症?

A:如同前面所說的,身體五個區域的靈群若太專注一區域,便會失去平衡、共振;所以我們要時常想著自己的靈是很可愛、很美好、永恆且充滿愛的本體,若不去接觸自身的靈,就很難享受人生的滋味。若是不願意讓自己的靈魂呼吸順暢、永恆的存在,很容易就讓自己掉進無止盡的黑洞,必須常接觸不同的靈群,包括大自然、人、事、物等細微的事物,用靈觀接觸時,靈魂一定會找到自己的出路。

每天與世界密切接觸,卻未好好地與自己相處,要好好地讓軀殼與靈魂呼吸更順暢、舒適。大家多愛自己吧!

 

陳曦分享

陳曦雖於臺北出生,但1歲至4歲於花蓮生活,4歲又被母親接回臺北生活與求學。其認為自己很幸運,因有一位對文化相當堅持的阿嬤,只要寒暑假就會回到部落,可能比其他都市原住民多了一些文化體驗,若非喪家,幾乎每年皆會參加豐年祭、和阿公、阿嬤一起捉魚等。阿美族傳統文化在參加完成年禮後,所有青年必須打赤膊跳舞,弔詭地是,陳曦說卻不敢這樣做,於是他穿著上衣,偷偷跑到女生那一區跳舞。18歲以前的陳曦,對部落的感受即是如此,既熟悉卻又陌生、害怕。

高中畢業典禮當天,阿公過世了,當時阿嬤也罹患癌症,陳曦這時候才驚覺到時間不等人,文化也是。直到進入臺大後,當時還是大一生時發生「臺大梅峰農場」事件,因此與賽德克族人有所衝突,而當下覺得當一位原住民有一種方式是參與族群議題。

身為原住民

在都市就不能成為原住民嗎?陳曦認為,認同的過程是一趟很複雜的旅程。大一時參加原住民社團─臺大原聲帶,受到社團的薰陶,覺得自己必須為原住民做事。原住民族運動主要分成兩種路線,一是留在都市街頭進行原運,例如主委夷將、歌手巴奈.庫穗,其訴求是與政府談判何謂原住民族權益。另一種路線是部落主義,其中代表人物為台邦.撒沙勒老師,其認為於都市進行原運,離部落情境太遠,例如傳統領域,部落族人其實對於這四個字很陌生;必須回到部落生活,用部落的觀點談論原住民。而臺大原聲帶有一作法也是屬於部落主義,每年會舉辦「年祭」,選擇某一特定部落進行田野踏查,將該部落的樂舞或祭儀文化轉移呈現於臺大場域。

陳曦分享在進行田野調查時,會遇到「田野初戀」,即是第一個深受感動的地區,巴奈老師是在貓公部落,而陳曦是在噶瑪族的立德部落。田野調查過程中,陳曦觀察到每個部落皆有多種不同的說話方式,像是立德部落雖是以噶瑪蘭族為主,但部落耆老皆會阿美語。

大二時再度回到娜荳蘭部落,正式加入青年會、參與捕魚祭、年祭等祭儀,參與率甚至比住在部落的青年更高。因必須用行動證明,補足未曾待在部落時的空白。當部落需要自己時,有餘力必定會挺身而出。而對於生活在都市一直有著缺憾,此缺憾來自於「傳統信仰是什麼?」透過各種行動都可以證明自身為原住民,但是在傳統信仰面前卻很難回答此問題。對於巴奈老師所傳授的知識與文化,之所以能夠理解,是在日常生活(部落)中一點一滴慢慢累積、領會,有些體會是無法在都市真實地感受與學習,但是否表示都市原住民失去原鄉的「品牌」?值得大家共同思考。

【紀錄片】惡人之煞

Categories: 館藏導覽
Tags: No Tags
Comments: No Comments
Published on: 2023/01/19

content-3-3《惡人之煞》

李永超 導演;李永超、閻自美 製片;郭菀玲 監製

輝洪開發股份有限公司,2021

文/葉芊均

《惡人之煞》的主角「惡人」是一名克欽獨立軍士兵,電影一開始,他坐在籐椅上逗弄著小狗,娓娓道來從軍的契機:當時,他在礦場工作,卻意外被抓走充軍,擔任軍人期間他殺人,也差點喪命,斷肢是這趟軍旅的印記。

導演李永超曾經被克欽獨立軍捉走,最後是在家人的營救下才僥倖逃脫,和主角「惡人」有過相似的生命經驗,成為導演拍攝本片的起點。演希望能保持客觀的視角,全片採取固定鏡頭拍攝,維持一定的紀錄距離即使如此,當為惡的過往一一攤在陽光下時,觀者難以再保持冷靜,甚至想要藉著攝影機提問,得知惡人之所以為惡的原因。

然而,在戰爭的殘酷之前,惡人早已體會到社會的殘酷,父親是貨運司機,卻在雨天打滑喪命,慘烈的車禍讓父親屍首分離。自幼就被嘲笑是孤兒,主角立志要開創自己的人生,到礦場自食其力卻被克欽獨立軍捉走,之後被訓練為一名士兵,成為一名兇狠如獅的士兵,因為「如果不兇狠就無法打仗」。

(more…)

【圖書】那個用歌說故事的人

Categories: 館藏導覽
Tags: No Tags
Comments: No Comments
Published on: 2023/01/19

content-3-2《那個用歌說故事的人》

林信來、阿洛.卡力亭.巴奇辣 口述;藍雨楨 撰述

阿洛無限有限公司,2021

 

文/tjaiwan.parilaw

「對Pangcah(阿美族)來說,radiw(歌謠)是活著的歷史,串起了人、動物、土地之間相互勞動與滋養的關係;radiw就是文學,代替文字成為傳達情感的載體。眾人傳唱歌謠,一代傳一代,……歌也如同生物一樣,隨環境交融、變異與繁衍。」──節錄自本書封底。

 

沒有文字的民族,要如何說故事?那就唱歌吧!

透過知名母語創作歌手Ado’ Kaliting Pacidal阿洛‧卡力亭‧巴奇辣與曾參與採集民歌運動的Calaw Mayaw林信來教授父女之間的對話,共同展現阿美族歌謠所乘載的文化意義與生命故事,同時也傳達橫跨兩世代對「歌」的認識與流轉。藉由本書撰述者藍雨楨的參與,用人類學視角記錄父女間的對話,並巧妙地扮演身為「第三者」的角色、適時地省思自身漢人的身分,使得讀者得以隨著他的文字,走入屬於阿美族的歌謠世界。

(more…)

【圖書】倒影

Categories: 館藏導覽
Tags: No Tags
Comments: No Comments
Published on: 2023/01/19

content-3-1《倒影》

周牛 著

釀出版,2021

 

文/Mutulavay

閱讀《倒影》這部長篇小說之前,可以先了解作者撰寫本書的原因,或許對於內容將更有畫面。

作者周牛為阿美族人,現任諮商心理師,曾於部落服務,也擔任過軍訓教官,到學校服務後,每年都會協助國防部協力軍校招生,或是招募志願役士兵。作者某次前往救難單位進行哀傷輔導,於過程中想了解在職士官們對於伴侶的想法,得到的回應是,內心對於家人存有虧欠。由於長期待在軍中服務,在家陪伴家人的時間十分短暫,另一半必須獨自處理家務;而這樣的情景與狀況時常出現於原住民族家庭,以族群人口數相比,原住民的從軍比例偏高。有位原住民士官曾為了救災而罹難殉國,另一半因走不出悲傷,選擇輕生。進行諮商輔導的過程中,也有士官長表示:「如果我殉職,我的太太因悲傷,而罹患憂鬱症,我的靈魂一定是無法安穩地回到祖靈之處」。自殺遺族如何調解傷痛,努力而堅強地活下去,一路走來的心路歷程,成為《倒影》的主要題材。

(more…)

【圖書】親愛的6c 精神科書寫

Categories: 館藏導覽
Tags: No Tags
Comments: No Comments
Published on: 2022/12/28

content-3-2《親愛的6c 精神科書寫》

周牛 著

釀出版,2021

 

文/Mutulavay

〈親愛的6c〉是本書其中一個篇章,以「6C精神科病房」為代碼,表達作者對於病友的關懷。作者周牛為阿美族人,是位諮商心理師,其將自身工作經驗的改編成一篇篇小說、記事與隨筆,書寫背景來自依山傍海的臺東,這些故事一分現實、兩分虛構,卻七分真實,都隱藏不住生命在陣陣波濤的衝擊下,顯得渺小、柔軟與堅韌。

作者在本書的視角,化身成個案、病友、醫師、護理師,讓人一窺精神症狀的主觀世界,若你問這些故事是真?是假?可以肯定的是,皆是源自醫療現場的所見所聞,虛構的故事是經由作者的想像而改編,但此想像是利基於現實,如同電影或戲劇所出現的「本故事純屬虛構,如有雷同,實屬巧合」。而真正的真實是什麼?或許是讀者閱讀本書後,感觸到故事主角的生命經驗而生起的感受。

(more…)

Welcome , today is 星期三, 2023/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