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徵稿]原圖中心3月份館藏導覽徵稿

Categories: 活動消息
Tags: No Tags
Comments: No Comments
Published on: 2017/03/01

原圖中心3月份館藏導覽徵稿開始!

請有興趣投稿之讀者於3/24(五)之前,以標題「原圖中心3月份館藏導覽投稿_您的姓名」,將稿件寄至承辦人信箱:tzlin@ntu.edu.tw。

詳細徵稿辦法,請見:https://tiprc.cip.gov.tw/blog_wp/?p=13653

徵稿書單

書名 類型
道歉的力量 : 維護尊嚴與正義,進行對話與和解 政治
原住民族的轉型正義 政治
原住民族運動.媒體.記憶 : 後殖民進路 政治
INA的味道 : 太平洋社區都市原住民世代食譜書 文化
妖怪、神靈與奇事 : 台灣原住民故事 文化
1922無盡藏的大發現 : 哈崙百年林業史 歷史書寫
黑潮 文學
七日讀 文學
樂土 文學
轉風 : 和蘭嶼交換時間 攝影作品
女人 [錄音資料] 族語專輯
桑布伊創作專輯 [錄音資料] : 椏幹 族語專輯
跨性夏威夷 [錄影資料] 南島/性別/紀錄片
夢遊亞馬遜 [錄影資料] 美洲/冒險/劇情

 

【圖書】手作步道

Categories: 館藏導覽
Tags: No Tags
Comments: No Comments
Published on: 2017/02/21

《手作步道》content-3-1

台灣千里步道協會 著;果力文化,2016

文/廖偉辰

《手作步道》,總共分為三個部分,並有一附錄;第一個部分主要是介紹何謂手作步道。第二個部分則是介紹在散布全臺灣各處經典的手作步道,也是本書的看點所在。第三個部分則是介紹國際步道運動的最新趨勢。附錄則是指出手作步道有怎樣的好處,以及如何執行手作步道工程。

除去附錄以外,第一個部分主要是介紹何謂手作步道。回顧歷史,古道是先民基於行走便利,運用在地材料,手工修建並維護一條部落與居民所使用挑運物資以及行走的道路。後因為標準化規範興起,步道變成制式的水泥化鋪面與固定高度的階梯,除了維護成本提高外,也威脅步行者的健康,後因為環境保護運動與深度生態低碳旅遊興起,如何讓步道回到自然之中並與在地人文相互結合,成為了大家關心的議題,於是,就有了手作步道運動的興起,強調手工修築,一方面,透過就地取材,以減少日後的維護成本,另方面,讓先民所累積的智慧,透過步道的修築與維護,永續傳承,創造更多人的正向社會互動。

第二個部分則是介紹在散布全臺灣各處經典的手作步道。在此一部分中,作者從全臺灣七十個手作步道中,精選十三條位於北中南東不同區域、海拔,連結不同主體、議題以及代表性意義的手作步道。透過第一手的深度描繪、工法圖解,呈現步道的獨特性格、工法與發展典範。

於是,透過作者的介紹與導讀,我們可以在蘇花古道石硿仔段中,看到太魯閣族人巧妙運用現地石灰岩、大理岩展現精湛的砌石技藝,使得山中步道維持前後一致的平緩,而且運用現地材料,也可保持常態維修,即使後來歷經數次風災,使蘇花公路沿線遭受重創,但以自然工法施作的古道,大致仍維持完好。
很多原住民部落原居地位處深山,因為交通不便,遺世獨立,往往保留傳統樣貌,例如位於屏東的舊達來部落,在生態旅遊興起後,這些部落原居地因為豐富的文化景觀資源,也成為繁忙的現代人尋覓一個暫時心靈休憩站的熱門去處,因此,通往這些部落祖居地的步道,如何運用傳統工法修築,除一方面使歷史人文風貌更為豐富外,也使部落古老智慧得以永續傳承。

因為開路爭議而聲名大噪的阿塱壹古道,則因為大量遊客前往拜訪,踩踏出寸草不生的路徑,使古道土質鬆動,下雨又加劇侵蝕作用的惡化,形成侵蝕溝,危及古道本身的存在;而且,大量遊客帶給在地社區的只有噪音、垃圾、遊覽車霸佔社區道路等等負面干擾。於是,一方面透過復育,讓古道本身得以漸漸恢復生機。另方面也和在地社區合作,藉由培養生態解說員和古道維護人員等方式,鼓勵在地居民一起來維護古道;也積極發展和社區相結合的生態旅遊,讓居民相信,如果古道維護與管理得宜,對社區是資產而不是負債,並可帶動社區永續的發展。

而在基隆的暖東古道修復過程中則見證,如果公部門、在地居民、步道志願工作者和規劃工程案的設計公司四方能相互配合,在多次的溝通與解釋下,古道修復也是能作到復舊如舊的,而且從長遠角度來看,運用在地材料修復,往往最能達成節省公帑的效果。

第三個部分則是介紹國際步道運動的最新趨勢。作者除介紹步道運動興起的緣由,以及在全球各地發展的現況外,並指出步道運動主要是期望將人的尺度與自然生態帶回城市,並希望大眾在享受天賜美景所帶來的愉悅外,也能守護周邊景觀,發展在地經濟,讓環境保護與在地經濟不再是兩列對撞的火車,而成為雙贏的並行故事。

讀完本書,個人以為,誠如本書作者在第一部分所言,在技術本位與編製預算不成文規定下,對於步道的修築往往草草了事,充斥制式的水泥化鋪面與固定高度的階梯,由於忽略在地的樣貌,反而要花更大的成本來維護它們;而且,在施作過程中,在地居民與步道本身失去連結,失去以觀光帶動在地社區經濟的機會。因此,個人贊同透過本書手作步道理念的推廣,一方面就地取材的施作步道,減低維護成本,並鼓勵當地居民參與施作及維護,讓步道與在地社區連結,使環境保護和發展經濟並行,讓美景得以永存。此外,本書對於步道施作工法、人文歷史景觀以及觀光看點都有詳盡的圖說與介紹,推薦給對此一主題有興趣的讀者閱讀。

原圖中心「館藏導覽」徵稿開始!

Categories: 活動消息
Tags: No Tags
Comments: No Comments
Published on: 2017/02/21

 

 

原圖中心為鼓勵讀者使用中心資源,並增加「館藏導覽」專欄文章的多元性,將於2017年7月開始辦理每三個月一期的「館藏導覽」徵稿,歡迎對原住民族議題、閱讀與寫作有興趣之讀者,一起加入原圖中心的開卷者行列,並領取專屬獎勵!

原圖中心「館藏導覽」徵稿辦法(2017.12更新)

徵稿範圍及內容:

以每期公布之書目(原圖中心入藏之與原住民族議題相關之館藏,包含書籍、影音、音樂資料等類型)為導覽內容,介紹該館藏之背景(專業領域、時空背景、作者)及內容大綱,並提供簡短閱讀心得與賞析。以全面性介紹該館藏,引起讀者閱讀興趣為目的。

徵稿對象:

對原住民族議題有興趣之大專院校學生、研究人員與社會人士。來稿請註明撰稿人姓名、基本資料(在學系所或服務單位,若具原住民身分請註明族別)及聯絡方式。

格式要求:

  1. 約1,200字,使用全形標點,內容需包含書籍名稱、導覽內文,能提供參考書目者為佳。
  2. 請勿抄襲(投稿內容如有侵權行為,由創作者自負法律責任),及一稿多投。

徵稿流程:

  1. 每期將於原圖中心網站佈告欄公佈當期截稿日期與書單,並於中心臉書專頁同步公佈,欲投稿者應於截稿日前將稿件寄至承辦人信箱。
  2. 截稿後兩週內內若未通知採用,則表示不予採用。
  3. 每期預計錄取上限為3篇,實際情況視收稿狀況調整。

徵選標準:

以轉化書籍與流暢表達書籍內容之能力、具備原住民族或相關專業知識之能力、使用標點符號與正確字符之能力、相關參考書目提供等為標準,並由本中心電子報編輯共同討論決定是否予以採用。

徵稿獎勵:

稿件經原圖中心採用,將有機會刊登於本中心電子報、中心網站及臉書或年度特刊,並可獲得1,000元金石堂圖書禮券。

注意事項:

原圖中心保有更改徵稿規則之權利。

 

原圖中心網站:https://tiprc.cip.gov.tw/common/index.php
原圖中心臉書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tiprc/
原圖中心部落格(館藏導覽):https://tiprc.cip.gov.tw/blog_wp/?cat=3
原圖中心電子報訂閱:http://epaper.ntu.edu.tw/?p=view&listid=134
承辦人聯絡方式:hueiting@ntu.edu.tw,王小姐

走過100期II:為好書開卷──原圖中心館藏導覽

Categories: 本期推薦
Tags: No Tags
Comments: No Comments
Published on: 2017/02/21
原圖中心部落格館藏導覽頁面
原圖中心部落格館藏導覽頁面

 

原圖中心的成立宗旨之一是「致力於蒐集臺灣原住民族相關之各類型圖書資料、資源」,而為了推廣原圖中心的圖書資源與原住民族研究和文化,原圖中心也在部落格上定期分享原圖中心的館藏介紹與推薦心得,概稱為「館藏導覽」。原圖電子報的發行,也同樣抱持著推廣館藏的精神,每一期電子報固定刊登「館藏導覽」專欄,與原圖中心部落格同步更新最新的館藏介紹,是原圖中心電子報的主要推廣內容之一。

 

剛創刊第一年的電子報,推廣館藏的專欄名稱為「推薦閱讀」,每期會挑選約兩本書,並附上簡單的書目資訊與介紹,為單純的館藏資訊分享。2008年之後,「推薦閱讀」的文章篇幅增長,除了介紹書籍的基本資訊外,還有館員閱讀完書籍後,參考各方資料所寫成的推薦心得導讀。「推薦閱讀」的專欄名稱在第十期後改名為「館藏導覽」,並持續以撰寫圖書心得、提供延伸閱讀資料的方式分享原圖館藏給讀者近十載。

 

bookreview_49&92
舊版與新版的電子報館藏導覽頁面

 

隨著原圖中心的館藏內容日益豐富,電子報「館藏導覽」的選書主題也漸漸由與原住民社群高度相關的「原住民研究」、「原住民語言文化」、「原民文學藝術」逐漸向外擴及「人類考古學」、「臺灣歷史文化」、「世界少數族群」、「自然生態」等主題,關心、報導的面向除了更廣之外,也期望能更容易引導跨領域與跨文化的討論和思考;而隨著電子報的內容與格式越趨穩定,館藏導覽的撰寫陣營除了內部館員外,為增加更多元的撰筆視角,也邀集館外具相關研究興趣者擔任撰稿人,以呈現不同的選書風格與寫作觀點,使得電子報的「館藏導覽」專欄的文章來源更加多元,卻又不失一貫該有的親和力。

 

截至目前為止,原圖中心共發佈了400多篇的館藏導覽文章。為了追求推廣館藏的豐富性,以及鼓勵讀者利用原圖中心的館藏資源,原圖中心將計畫對外開放「館藏導覽」徵稿,期待能有更多對原住民族議題有興趣的學生、民眾,和我們一起推廣原圖的館藏,也進一步推廣原住民族相關文化。

 

 

原圖中心部落格的「館藏導覽」:https://tiprc.cip.gov.tw/blog_wp/?cat=3

【圖書】慢活阿塱壹古道

Categories: 館藏導覽
Tags: No Tags
Comments: No Comments
Published on: 2017/02/16

content-3-2《慢活阿塱壹古道》

張添柱著;草原文創,2016

文/蕭如雅

坐落臺灣東南方的阿塱壹古道,書中敘述其地理位置為「以臺東達仁鄉南田村為起點,以屏東縣牡丹鄉旭海村為盡頭」。它依山面海,景色遼闊壯麗,是台灣少數幾段無人為開發的天然海岸線,雖只是山脈的一小段卻富有多種物種生命、岩石層等生態。本書由身兼墾丁園區導覽員,又對阿塱壹古道極熟悉的作者撰寫,從〈歷史淵源與人文〉、〈生態多樣性〉、〈地質地形〉及〈景觀〉四個角度娓娓道來阿塱壹古道的過去和現在,同書題的「慢活」概念,除了首篇背景介紹較多文字敘述外,其後三篇則多以攝影照片來重現自然美景,不疾不徐地展示出阿塱壹的魅力。

如同一個人的生平,阿塱壹古道有自己的歷史故事,可從荷蘭人統治時期談起。當時南部平原住著西拉雅族群及馬卡道的平埔族,除了和荷蘭人基督信仰差異外,雙方相處上屬和平。明鄭時期,清朝對臺灣採「堅壁清野」政策,使明鄭時期漢人須屯墾自救,而壓迫到原本平原居民的生存空間,他們被迫往東遷移,此時走的路線之一便是阿塱壹古道。這是條艱辛又滿著血淚的道路,他們在前進布農族領域及遠離漢人之時,發生許多喪失性命的悲傷故事。而真正讓此路被重視的時機,是1871年琉球人入侵牡丹社的事件,當時漂流至臺灣的琉球人與高士弗社原住民起了衝突,日本以此藉口侵略臺灣,清朝政府才關注到臺灣的重要性,而差派官員沈葆楨進行「開山撫蕃」的整治,並開拓臺灣共八條東西向的道路,阿塱壹古道是當時一條中的一小段,稱為「琅嶠卑南古道」。從此,琅嶠卑南古道除了是過去原住民遷移往來的道路,更成為清朝開通後山、控制原住民及運送物資的重要幹道。

現在的阿塱壹古道,在民國99年環評通過要開通之時,幸有環保人士的陳情,使這段海岸線能原封不動的存留下來,並立法成為「觀音鼻旭海保留區」。目前每日限定參觀人數只有300人,是相當夯的健行路段。在特殊保護下的阿塱壹古道,自然物種都免於人類破壞侵擾,書裡從樹木、花草植物到各種動物、昆蟲都一一介紹。特別在第二篇的〈生態多樣性〉中,圖文介紹的頁數佔了全書超過二分之一篇幅,每種生物相片旁的說明文字,皆以下列方式敘述:「烏鴉鳳蝶:鳳蝶科,展翅約9公分。翅面黑色具綠、藍色金屬光澤,雄蝶肛角處有弦月型斑紋…,成蝶3月至10月份出現。」非常詳盡,可以作為導遊手冊對照觀察。

而阿塱壹古道地理岩石、海岸景觀的壯闊,也分別在三、四篇中詳述。不同的地質變化產生下述現象:古道北南兩段分別是潮州層及牡丹層地質,北段岩石因不易侵蝕而形成海崖及海岬地形,南段則是含較多砂礫及土壤,易侵蝕崩落而成陡峭岩壁,此處可找到的岩石多如石英岩、變質砂岩、砂岩、安山岩、輝綠岩等等。而阿塱壹古道位在板塊擠壓交界,不論是潮州層或牡丹層皆有「海底崩移」的現象,「…因為發生海底崩塌形成的變形構造,緊密的褶皺與彎曲是其中一種特徵。」也就是能在岩石峭壁上看見地殼移動後的變化痕跡。

〈慢活阿塱壹古道〉是本旅遊紀錄書,它也鼓勵讀者親訪一趟去見證阿塱壹古道的美麗,畢竟此道路集合了臺灣東南岸自然的綺麗景觀,讀後也能稍提醒我們臺灣這塊土地上,有多麼珍貴的自然寶藏,而大海、天空和山脈又是如此寬廣和偉大得令人感動。

走過100期I:原圖中心電子報的演變

Categories: 本期推薦
Tags: No Tags
Comments: No Comments
Published on: 2017/02/16

原圖中心於2006年7月21日正式成立,為協助推廣原圖中心活動與原住民族圖書數位資源,遂於隔年2007年5月24日發行原圖中心電子報創刊號;經過近十年時光的洗禮,每一期電子報,都一步一腳印地紀錄著原圖中心成長的軌跡。原圖中心電子報也隨著時間發展日益修正、調整版面與內容,希望能夠帶給讀者更加充實的資訊。

原圖中心於2017年3月迎來了第100期的電子報,在這慶祝第100期發行的小報導中,原圖中心將與讀者一齊回顧原圖中心電子報在不同時期的風格,希望能持續提供給讀者穩定的電子報服務,讓電子報不僅推廣原圖中心,也同時介紹原住民族社群的活動與文化給更多朋友。

第一版:創刊號至第三期(2007.05~2007.11)

 

content-2-1

第一版的電子報版面較為樸素簡略,內容主要以原圖近期活動推廣、原圖舉辦活動回顧、圖書推薦、音樂情報站與好站推介為主,除了音樂情報站之外,這四大類型的資訊也是往後電子報的主要骨幹,但初期的電子報另外還會視情況加入部落文化或祭典活動等小專欄,這部分的內容較不固定出現。此時的電子報發刊期間較長,兩個月發一次報。

第一版的部分內文,【族群文化】專欄在後面的期數就不再撰寫,【音樂原民風】則在第三版之後就併入【館藏導覽】,當成原圖典藏的音樂資料來介紹。

 

第二版:第五期至第十四期(2008.01~2009.10)

version2_7

第二版的電子報仍是兩個月發行一次,風格與上一版一樣以乾淨簡潔為主,但是版面架構相較之下系統化許多。此時的文章類型依然在調整中,固定的有中心近期活動、推薦導讀,並加入了原民快訊。原民快訊每次節錄透過原資網蒐集而來的近期原住民族相關活動,以及原住民族相關重要新聞。此時期的電子報偶有收錄中心活動報導與原民活動側記,為當時中心舉辦過的活動留下了寶貴的記錄。

第三版:第十五期至第七十三期(2009.11~2014.11)

version3_63

 

此版的版面使用最久,發報頻率增為一月一次,代表這段時期電子報的發展狀況已趨穩定成熟。從三十期之後,電子報目次大多維持著中心近期活動、活動報導(原本的中心活動報導與原民活動側記合併)、館藏導覽、好站推介、原民快訊這五個專欄,六十期之後則加入館藏利用的專欄篇目,主要是以介紹原圖新進館藏連結為主。每期電子報篇目數量也漸趨穩定,持續提供讀者原圖中心與原住民活動相關動態。

annual issue
原圖中心至今發行的年度特刊,共六期

2010年,原圖中心開始發行年度特刊,以記錄過去一年原圖中心發生的大小事件,特刊內容即是取自電子報的精華篇目。

 

第四版:第七十四期至今(2014.12~)

version4_74

第四版版面於2014下半年進行改版,並於2015年正式發行。此次的改版主要是版面上的美化,透過調整資訊位置與順序,讓電子報內容更易於閱讀、吸收。例如將每月播映的週六電影院以佈告欄形式置於右上方,以及將新進館藏區塊以圖像方式呈現;往年固定提供的重要新聞回顧,則因為與電子報本身相關度較低而取消。此版本的電子報配色單純,且加入了原住民族元素的黑白線條圖樣,希望帶給讀者閱讀紙本報紙的感覺,並期望未來能夠持續定期更換不同族群元素的圖樣裝飾,並提供簡短解說,讓讀者在閱讀電子報時,也能感受到原民的文化氛圍。

 

目前電子報目次內容
近期活動 提供原圖中心近期活動或舉辦中的館內書展。
週六電影院 提供連結至原圖中心的部落格,內有每月電影的播映時間與影片介紹。
新進館藏 提供連結至原圖中心的館藏部落格,內有新進館藏的書目資料。
活動報導 原圖中心主辦或合辦活動之記錄,或館內同仁參與原住民相關活動、講座的報導。
館藏導覽 每月提供3至4本年度新進館藏之圖書導覽,對外徵稿或由館內同仁撰寫。
好站推介 每月分享兩個原住民相關網站。從前以國際原住民網站為主,近期則改為提供臺灣原住民與國際原住民網站各一。
原民快訊 提供近期推薦參加之原住民族相關活動。

 

version4_87
第四版第二修的電子報版面將圖面元素改為卑南族傳統紋樣,提供給讀者另一種原民文化氛圍。

謝謝您的收看!歡迎讀者持續追蹤原圖中心電子報,掌握原住民族資源典藏與出版動向,也希望原圖中心電子報在走過100期之後,能用更穩健的腳步繼續提供服務!

※訂閱原圖中心電子報:http://epaper.ntu.edu.tw/?setlanguage=&p=subscribe&id=1&listid=134

【2017原圖中心3月週六電影院】

Categories: 影片播映
Tags: No Tags
Comments: No Comments
Published on: 2017/02/16

201703_web-01

本月份原圖中心的週六電影院將帶著讀者來關心因氣候變遷未來極有可能被海水淹沒的吐瓦魯,以及同樣無法幸免於難的世界各個角落。將放映的影片為《沈沒之島》與《愚蠢年代》。《沈沒之島》雖將目光聚焦在南太平洋的吐瓦魯這個小小的國度上,實則讓觀影者不時聯想到臺灣是否也將面臨同樣的命運;

《愚蠢年代》則描述在2055年飽經戰亂與洪水蹂躪的地球,一位肩負保存藝術與知識責任的檔案員,試圖翻找過去的歷史紀錄以求拯救地球,因而帶出21世紀的人類是如何一步一步讓地球變得滿目瘡痍…

播放日期│3/4、3/11、3/18、3/25

播放地點│臺灣原住民族圖書資訊中心(臺大圖書館B1中庭廣場旁)

◎場次一

 

2017_MAR01片名:沈沒之島(輔導級)
片長:78分鐘
播放時間:10:00~11:18

八八風災時,台灣收到一筆來自南太平洋邦交國—吐瓦魯的捐款。自身難保的吐瓦魯,只有二十六平方公里,一萬一千人口,平均海拔兩公尺;被國際評估為地球暖化,海平面持續上升五十年後,第一個被淹沒的小島國。究竟遠方的吐瓦魯人如何面對?是否能給台灣帶來什麼啟示?導演抱著各種疑問,前往遙遠的島嶼尋找答案,腦海中卻浮現匪夷所思的台灣怪象…。
 

◎場次二

 

 

2017_MAR02片名:愚蠢年代(輔導級)
片長:89分鐘
播放時間:14:00~15:29

本片時空背景設定在西元2055年,地球已遭失控的氣候蹂躪─黃沙覆蓋了拉斯維加斯、熱到燃燒的雪梨歌劇院、宛如死城的泰姬瑪哈陵…。彼得飾演「全球檔案館」的管理者,「全球檔案館」是一座位於北極的儲藏設施(北極在 2055年已消融),這裡保存所有關於人類成就的紀錄,目的是有朝一日地球如果再次適合人類居住;或者其他外星球高等智慧生物可能抵達時,能利用人類有史以來所累積的成果。彼得在片中收集1950年至2008年的「檔案」新聞和紀錄片的剪報、短片,他透過六個人類的故事來說明人類在哪些事件上出錯及為何出錯。 他看著2008年的「檔案」影片並問道:「當我們有機會的時候,為何我們不阻止氣候變遷?」

 

=============================================

※週六開放六歲以上讀者入館:

一、6-11歲讀者請由家長陪同入館。

二、十二歲以上請憑學生證換證入館。

三、請遵守本館閱覽規則。

※觀賞假日電影院時,請攜帶證件登記入館,並遵守中心閱覽規則,請勿任意移動椅子。

【網站】財團法人東元科技文教基金會

Categories: 好站推介
Tags: No Tags
Comments: No Comments
Published on: 2017/02/16

content-4-2

網址:http://www.tecofound.org.tw/

整理:林恬慈

東元科技文教基金會以「培育科技人才,提倡前瞻思想,促進社會進步」為宗旨,1993年由東元電機的董、監事會發起設立。

基金會二十三年來,設置科技人文獎項、科技競賽方案之外,以策略聯盟的模式,連結國內基金會的資源,推廣創造力教育,及支持原住民族群永續教育。大規模的辦理「教育方案」、「人文活動」,深化服務內容及擴大服務範圍,並以行動倡議「科文共裕」的社會發展觀念。 近四分之一個世紀的「東元科技文教基金會」,正在織譜著第五個五年,並兢兢業業於「科文創新」、「教育支持」及「人文關懷」等「科文共裕」社會的三大基石。

「驚嘆號計畫」

2003年起,東元科技文教基金會以「確保台灣原住民族群文化藝術有效的傳習發揚、新世代天賦長才的培養發展、知識技藝的學習成長」為目的,召集社會各界,以認養傳習經費及聘任專業的傳習老師的方式,支持部落學校、社區及耆老,傳習部落的傳統生活、祭典、歌謠及舞蹈;並說服NPO/NGO及企業等社會各界,計畫性的投入資源,建置一個高效率的藝術傳承發揚的公益服務平台,期許讓全世界可以看到台灣原住民文化藝術之精緻與可貴,並產出令人驚艷的「傳統文化藝術、教育成果、族群永續的能量」,是以定名為「驚嘆號」。「原住民兒童之夜」即為「驚嘆號-原民族群永續教育計劃」的成果展演的子計畫之一。

截至目前,「驚嘆號」支持的團隊已達四十二隊。2005年起,為了提供傳習團隊挑戰專業的舞台,及在隆重的舞台上演出的機會,每年在國父紀念館大會堂辦理「原住民兒童之夜」,讓長期培訓的孩子擁有努力的目標。因為目標明確,激勵師生及族人旺盛的企圖心,加上天賦的發揮,傳習成效因此格外耀眼,各團隊被認養支持之後,因為資源的到位,讓最困難的專業師資需求,得以獲得滿足;願意返回部落服務的傳習教師,以及懷抱偏鄉教育使命,長期留在部落教學的老師越來越多,無形中也降低了部落教師的流動率。因為孩子學習態度的改變,以及學習機會的增加,讓家長也積極參與及支持團隊的教育活動。這些正向的循環,也展現在課業、體能及才藝等其他學習力的表現。

【網站】Tribal Warrior 部落戰士

Categories: 好站推介
Tags: No Tags
Comments: No Comments
Published on: 2017/02/16

content-4-1

網址:http://tribalwarrior.org/

整理:林恬慈

部落戰士協會位於澳洲雪梨,照護身心障礙的原住民與非原住民青年已擁有長久且榮耀的歷史,協會提供青年心靈指導與訓練,帶領他們發掘自我尊嚴、獲得自決能力、以及進入職場。

協會的計畫經費主要來自由協會舉辦的遊輪與文化展演活動,也接受公司、非營利組織、政府與個人的捐款。

The Tribal Warrior Association has a long and proud history of working with disadvantaged indigenous and non-indigenous youth, providing mentoring and training leading to self-esteem, empowerment and employment.

 

Our programs are largely funded by our Cruises, Charters and Cultural Performances as well as donations and support from companies, NGO’s, governments and individuals.

身身:林介文創作個展/杜茂中駐館創作特展

Categories: 活動報導
Tags: No Tags
Comments: No Comments
Published on: 2017/01/23

 

content-2-2

地點|原民生活美學館

時間|2017年1月18日(展覽期間:2017年1月3日至2017年3月19日)

圖、文/林恬慈

「將臺灣原住民的真、善、美,分享全世界」是原民生活美學館的使命。原民生活美學館的前身是臺北花博的原民風味館,花博結束後,為配合花博公園美術園區藝文廊帶的規劃,臺北市政府原住民族委員會將原民風味館轉型為原民生活美學館,希望除了販售原住民文創商品外,亦能透過其他活動的辦理展現原住民的生活美學。轉型以來,原民生活美學館也持續推出不同的展覽與原民文化創意課程,今年一月開跑的活動之中,便展出了「身身:林介文創作個展」與杜茂中老師的駐館創作特展。

身身:林介文創作個展

content-2-2-1
展覽空間一覽

林介文為賽德克族人,自輔仁大學畢業之後,赴巴塞隆納自治大學取得建築學院的臨時空間設計碩士,創作領域橫跨編織、金工、軟雕塑、空間裝置、公共藝術等等,擁有多次駐村與駐校創作的經驗,並自Pulima藝術獎開辦以來便屢次獲獎,更拿下第二屆與第三屆的首獎,擁有豐富的創作經歷,以及和不同空間、環境對話互動的經驗。此次展覽是林介文2009至2016年的創作,「身身」分別代表的是無形的「身分」與有形的「身體」,林介文在展覽自敘中寫道,她的作品核心圍繞的一直是這兩者,關於一直變動的身分與會改變的身體、關於「我」在這些變動中是否存在、存在於何處……,動手創作實質上是想要反思這些問題所出現的一種溝通方式。

展間的作品雖然運用的材質各異,但是都看得見編織的元素穿梭其中,可以視為是藝術家發問的一種媒介,串聯起了觀者與畫面中的元素。例如在〈我的傳統服不傳統〉中,藝術家用傳統而緩慢的方式編織出與傳統服樣式相差甚大的後現代服裝,並在服裝上加入雙手的元素,傳達「用手作很慢,做手也很慢」之下手與物件主客關係對調的雙重意涵,並將「不傳統的傳統服」穿上,回到部落的場域拍攝,傳達出在以傳統工法編製的不傳統衣裝下,對自我身分認同的矛盾、不和諧與拉鋸。

content-2-2-3
〈我的傳統服不傳統〉組圖的其中之一。藝術家穿上親自製作的「不傳統傳統服」,回到部落拍照。

 

另外在〈消費你,消費我〉的作品中,藝術家用快速、大量生產的衛生紙,手作編織出一件衣服穿在身上,借「速成/緩慢」這兩種價值觀的衝擊,暗示人類在不知不覺中被消費行為控制與主導,不僅破壞生態自然,也破壞了自己的心靈。〈洛神洛神我愛你〉則是藝術家表達家庭之愛的創作,洛神由父親種植、果醬由母親製作、洛神飾品則由藝術家創作。從農作、民生到藝術,洛神濃郁的家鄉氣息與色彩,傳達出了藝術家對土地、親情一面的身分認同。

(more…)

Welcome , today is 星期二, 2023/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