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千里步道協會 著;果力文化,2016
文/廖偉辰
《手作步道》,總共分為三個部分,並有一附錄;第一個部分主要是介紹何謂手作步道。第二個部分則是介紹在散布全臺灣各處經典的手作步道,也是本書的看點所在。第三個部分則是介紹國際步道運動的最新趨勢。附錄則是指出手作步道有怎樣的好處,以及如何執行手作步道工程。
除去附錄以外,第一個部分主要是介紹何謂手作步道。回顧歷史,古道是先民基於行走便利,運用在地材料,手工修建並維護一條部落與居民所使用挑運物資以及行走的道路。後因為標準化規範興起,步道變成制式的水泥化鋪面與固定高度的階梯,除了維護成本提高外,也威脅步行者的健康,後因為環境保護運動與深度生態低碳旅遊興起,如何讓步道回到自然之中並與在地人文相互結合,成為了大家關心的議題,於是,就有了手作步道運動的興起,強調手工修築,一方面,透過就地取材,以減少日後的維護成本,另方面,讓先民所累積的智慧,透過步道的修築與維護,永續傳承,創造更多人的正向社會互動。
第二個部分則是介紹在散布全臺灣各處經典的手作步道。在此一部分中,作者從全臺灣七十個手作步道中,精選十三條位於北中南東不同區域、海拔,連結不同主體、議題以及代表性意義的手作步道。透過第一手的深度描繪、工法圖解,呈現步道的獨特性格、工法與發展典範。
於是,透過作者的介紹與導讀,我們可以在蘇花古道石硿仔段中,看到太魯閣族人巧妙運用現地石灰岩、大理岩展現精湛的砌石技藝,使得山中步道維持前後一致的平緩,而且運用現地材料,也可保持常態維修,即使後來歷經數次風災,使蘇花公路沿線遭受重創,但以自然工法施作的古道,大致仍維持完好。
很多原住民部落原居地位處深山,因為交通不便,遺世獨立,往往保留傳統樣貌,例如位於屏東的舊達來部落,在生態旅遊興起後,這些部落原居地因為豐富的文化景觀資源,也成為繁忙的現代人尋覓一個暫時心靈休憩站的熱門去處,因此,通往這些部落祖居地的步道,如何運用傳統工法修築,除一方面使歷史人文風貌更為豐富外,也使部落古老智慧得以永續傳承。
因為開路爭議而聲名大噪的阿塱壹古道,則因為大量遊客前往拜訪,踩踏出寸草不生的路徑,使古道土質鬆動,下雨又加劇侵蝕作用的惡化,形成侵蝕溝,危及古道本身的存在;而且,大量遊客帶給在地社區的只有噪音、垃圾、遊覽車霸佔社區道路等等負面干擾。於是,一方面透過復育,讓古道本身得以漸漸恢復生機。另方面也和在地社區合作,藉由培養生態解說員和古道維護人員等方式,鼓勵在地居民一起來維護古道;也積極發展和社區相結合的生態旅遊,讓居民相信,如果古道維護與管理得宜,對社區是資產而不是負債,並可帶動社區永續的發展。
而在基隆的暖東古道修復過程中則見證,如果公部門、在地居民、步道志願工作者和規劃工程案的設計公司四方能相互配合,在多次的溝通與解釋下,古道修復也是能作到復舊如舊的,而且從長遠角度來看,運用在地材料修復,往往最能達成節省公帑的效果。
第三個部分則是介紹國際步道運動的最新趨勢。作者除介紹步道運動興起的緣由,以及在全球各地發展的現況外,並指出步道運動主要是期望將人的尺度與自然生態帶回城市,並希望大眾在享受天賜美景所帶來的愉悅外,也能守護周邊景觀,發展在地經濟,讓環境保護與在地經濟不再是兩列對撞的火車,而成為雙贏的並行故事。
讀完本書,個人以為,誠如本書作者在第一部分所言,在技術本位與編製預算不成文規定下,對於步道的修築往往草草了事,充斥制式的水泥化鋪面與固定高度的階梯,由於忽略在地的樣貌,反而要花更大的成本來維護它們;而且,在施作過程中,在地居民與步道本身失去連結,失去以觀光帶動在地社區經濟的機會。因此,個人贊同透過本書手作步道理念的推廣,一方面就地取材的施作步道,減低維護成本,並鼓勵當地居民參與施作及維護,讓步道與在地社區連結,使環境保護和發展經濟並行,讓美景得以永存。此外,本書對於步道施作工法、人文歷史景觀以及觀光看點都有詳盡的圖說與介紹,推薦給對此一主題有興趣的讀者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