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原圖中心7月週六電影院】

Categories: 影片播映
Tags: No Tags
Comments: No Comments
Published on: 2017/06/19

 

201707_web-01

原圖中心七月份的週六電影院將放映:《嘰哩咕與野獸》與《海洋奇緣》兩部動畫電影。這兩部電影都是十分精彩有趣的冒險故事,《嘰哩咕與野獸》充滿濃濃的非洲大陸風情,主人翁年紀與身材雖小,卻天賦異稟,帶領村民度過一次又一次的難關;《海洋奇緣》的故事背景則在南太平洋島嶼,主人翁莫娜與族人所生活的島嶼發生變化,生活所需的糧食逐漸短缺,莫娜必須尋找到半神人毛伊,請他歸還海洋之心,讓生態恢復平衡。

播放日期│7/1、7/8、7/15、7/22、7/29

播放地點│臺灣原住民族圖書資訊中心(臺大圖書館B1中庭廣場旁)

—————————————————————————————————————–

2017_JUL01◎場次一

片名:嘰哩咕與野獸(普遍級)
片長:75分鐘
播放時間:10:00~11:15

嘰哩咕誕生時就是個奇蹟,他不但從媽媽的肚子裡跑出來,還自己咬斷了臍帶,對差點沒嚇昏的媽媽說:「我叫嘰哩咕。」

嘰哩咕誕生在人類發源地的非洲大陸上,這裡的草原一望無垠,奇花異果享用不盡,大象、長頸鹿、犀牛、斑馬和羚羊都是他的童年夥伴。在這裡,嘰哩咕儼然是萬獸之王。每當這個快樂家園有困難時,嘰哩咕一定會挺身而出。當人們不再為生活煩惱,就沒人要祭拜了。因此惹惱了女巫,派人追拿嘰哩咕……

2017_JUL02◎場次二

片名:海洋奇緣(普遍級)
片長:107分鐘
播放時間:14:00~15:47

故事取材於太平洋島嶼玻里尼西亞文化流傳許久的毛伊半神人故事,主角莫娜的族人本來在島嶼上安居樂業,直到有一天,漁獲數量漸漸短少,農作物也漸漸減少產值,樹木慢慢枯死…

莫娜的奶奶告訴她一個神祕的傳說─大地之母本來擁有一顆海洋之心,但是卻被一位半神人毛伊取走,因此釋放了黑暗力量,生態的平衡受到了破壞,漸漸影響了每個海域,現在農作物與漁獲變少也就是因為黑暗力量的關係,所以莫娜的使命則是找到半神人毛伊,請他歸還海洋之心,讓一切恢復原狀……

=============================================

※週六開放六歲以上讀者入館:

一、6-11歲讀者請由家長陪同入館。

二、十二歲以上請憑學生證換證入館。

三、請遵守本館閱覽規則。

※觀賞假日電影院時,請攜帶證件登記入館,並遵守中心閱覽規則,請勿任意移動椅子。

【網站】National Indigenous Music Awards 澳洲國家原住民音樂獎

Categories: 好站推介
Tags: No Tags
Comments: No Comments
Published on: 2017/06/19

content-4-1

網站連結:http://www.musicnt.com.au/national-indigenous-music-awards/home/

整理:林恬慈

澳洲國家原住民音樂獎(National Indigenous Music Awards,NIMAs)被視為是澳洲最盛大的原住民族音樂獎項,至今已走到了第12個年頭!

NIMAs展現了澳洲音樂的豐富地景,並且為澳洲各地的音樂提供了表現的舞台。此獎項讓尚未於世界知名的和已經獲得國際肯定的音樂齊聚一堂,例如知名的歌手Gurrumul和Jessica Mauboy。

每年固定於達爾文露天廣場的星空下舉行,NIMAs聚集了澳洲各地的觀眾為贏得獎項的音樂人鼓掌打氣、享受表演,並且沉浸在由各種年齡與文化組成的音樂愛好者的夜晚氣氛裡。表演者Yothu Yindi、Gurrumul、The Tableland Drifters、Warren H. Williams和阿納畝地的搖滾巨星 Saltwater Band都曾在頒獎典禮演出並且獲獎。

NIMAs是特別的原住民族音樂慶祝盛會,是達爾文地區與澳洲音樂圈闔家同樂、絕對不容錯過的表演活動。

2017年的頒獎典禮將於8月12日星期六於達爾文露天廣場舉行。

 

[徵稿]原圖中心6月份館藏導覽徵稿

Categories: 活動消息
Tags: No Tags
Comments: No Comments
Published on: 2017/05/24

content-1-1

請有興趣投稿之讀者於6/20(二)之前,以標題「原圖中心6月份館藏導覽投稿_您的姓名」,將稿件寄至承辦人信箱:tzlin@ntu.edu.tw。

詳細徵稿辦法,請見:https://tiprc.cip.gov.tw/blog_wp/?p=13653

排灣祭師谷娃娜 img-511152237-DocuCentre-III C3100(585007)-6540-170511152302
記憶洄游:泰雅在呼喚1935 img-511152145-DocuCentre-III C3100(585007)-6538-170511152210
Kulumah.內本鹿:尋根踏水回家路 img-511152433-DocuCentre-III C3100(585007)-6544-170511152458
迷霧幻想湖 img-111145401-DocuCentre-III C3100(585007)-5026-170111145426
島嶼的愛和向望 img-515155955-DocuCentre-III C3100(585007)-6585-170515160020
黑潮 7
七日讀 8
 轉風 : 和蘭嶼交換時間 10
 INA的味道 : 太平洋社區都市原住民世代食譜書 4
藏種於民 : 全球保種時代來臨!一顆種子,對抗極端氣候,基改風險,打造我們的永續餐桌! img-805104307-DocuCentre-III C3100(585007)-2717-160805104333
生活在廢墟 : 你所不知道的考古學家與他們的一百種生活 img-805095023-DocuCentre-III C3100(585007)-2711-160805095048
 1922無盡藏的大發現 : 哈崙百年林業史 6 

 

 

【圖書】苦苓與瓦幸的魔法森林:增訂新版

Categories: 館藏導覽
Tags: No Tags
Comments: No Comments
Published on: 2017/05/24

content-3-1《苦苓與瓦幸的魔法森林:增訂新版》

苦苓 著、王姿莉 圖;時報,2015

 文/吳均上(臺大農藝三)

《苦苓與瓦幸的魔法森林:增訂新版》是一本有趣的大自然書寫散文。全書收錄30篇屬於大自然的文學紀錄,外加18封寫給瓦幸的信,總共200多頁的篇幅。本書透過擔任雪霸國家公園志工解說員的苦苓,與天真爛漫的泰雅族女孩瓦幸之間生動而活潑的對話,認識林之中暗藏的奇妙奧秘,並在他們的帶領下,使讀者們一步步進入自然的世界,體認自然之美。本書的另一大特點是,其插畫豐富且精美,於文字間穿插的動植物插圖讓人對於文中所述的景象或生物有具象的呈現與具體的認識,使讀者讀來會感覺格外印象深刻。

整整八年的光陰,作者苦苓遠離鎂光燈、遠離塵囂與嘈雜,毅然遁入山林,回歸大自然之母的懷抱。在這裡,雪霸國家公園,他重新體認生命的意義,與自然森林為伍,與動物們為友,放下一切學習新的事物。有別於之前著作,作者苦苓為自己開啟了另一篇天地,坦然面對自身與世界,沉澱自我的同時,也療育了每一個在都市忙碌生活下疲乏困頓的人們。而可愛的泰雅族女孩瓦幸,她的純真不造作,她天真無邪的童言童語,如一股清流流入心頭,喚醒了塵封已久的溫柔。 (more…)

《臺灣原住民族民事傳統習慣調查彙編(試行本)》新書發表會

Categories: 活動報導
Tags: No Tags
Comments: No Comments
Published on: 2017/05/23

content-2-3

地點|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院霖澤館3樓1301多媒體教室

時間|2017年5月8日下午14:30

文/林恬慈

《臺灣原住民族民事傳統習慣調查彙編(試行本)》內容源自於原住民族委員會(下稱「原民會」)於民國100年完成的〈14族原住民族傳統習慣之調查整理及評估納入現行法制研究〉,103年6月起委託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蔡明誠大法官,蔡志偉副教授、官大偉副教授以及浦忠勇助理教授團隊協助重新整理其成果,希望能提供司法相關從業人員簡明而實用的調查彙編,協助補充法律實務上之不足。

彙編成果於106年4月完成並出版,5月8號下午,原民會於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院霖澤館舉辦「《臺灣原住民族民事傳統習慣調查彙編(試行本)》新書發表會」,邀請了原民會綜合規劃處王瑞盈處長、曾興中科長、蔡明誠大法官與蔡志偉副教授出席。

content-2-3-1
由左至右為蔡志偉副教授、王瑞盈處長、蔡明誠大法官、王泰升教授、團隊助理,以及曾興中科長

發表會的一開始,由王瑞盈處長代表原民會致詞。王處長提到,原基法第三十條規定,政府在處理原住民族事務與執行司法及類似程序時,應「尊重原住民族之族語、傳統習俗、文化及價值觀,保障其合法權益」,並得於有需要時設置原住民族法院或法庭。原民會已於102年設立了原住民族專庭與專責檢察官,協助維護原住民族司法權益,而如今更是希望能藉由《臺灣原住民族民事傳統習慣調查彙編》的出版,將過往的慣習調查簡化成簡明便利的手冊,提供給專責的司法人員有效運用,是一件值得讓人期待的事情。

蔡明誠大法官則特別對臺大法律系的王泰升教授表達謝意,雖然王教授並沒有參與本書的整理作業,但是幫忙擬訂了本書的架構,讓編輯作業得以順利進行,也感謝蔡志偉副教授、官大偉副教授與浦忠勇助理教授帶領的研究團隊,並感謝出版社的幫忙。另外,蔡大法官也肯定本書「試行本」所蘊含的「有多少資料,便呈現多少結果」的求真精神。他強調,雖然試行本內的資料不能說得上是齊全,也或許還有其未臻完備的部分,不過本書的發行總算是向原住民族的法律正義真正跨出了第一步,也感謝在為了慣習調查所舉辦的公聽會中,各界人士耆老所給予的意見與支持。 (more…)

【網站】Indigenous Corporate Training Inc.

Categories: 好站推介
Tags: No Tags
Comments: No Comments
Published on: 2017/05/23

content-4-1

網站連結:https://www.ictinc.ca/

整理:林恬慈

協助人們和原住民族夥伴一起工作

Indigenous Corporate Training Inc(ICT)於2002年由Bob Joseph成立。Bob是加拿大Gwawaenuk族人,且為持有執照的管理訓練師,擁有商業學術背景,先前曾是加拿大皇家大學的助理教授。

ICT的願景是提供訓練,讓每個人在日復一日的工作與生活中,都能和原住民族員工有效率地共事合作(Working Effectively with Indigenous Peoples™)。ICT為學員提供了安全的訓練環境,讓學員習得有用的知識、技巧與態度。他們的顧客包含世界銀行、中小型企業、個人和原住民族學員。

Bob的部落格

除了販售有價課程外,創始人Bob Joseph在2014年建立了免費資源:「和原住民族有效率合作」部落格( Working Effectively with Indigenous Peoples™ blog),提供在加拿大與原住民族相處工作的基本狀況給想知道的人。2017年三月,部落格已經擁有超過一百萬名的訪客,並收錄超過550篇涉獵不同主題和議題的文章。

Bob說他開始這個部落格是為了提供額外的資源,以補充他所提供的訓練。因為學員有太多問題無法包含在核心訓練教材裡,所以Bob選擇在一個開放的平台回應這些問題,也提供這些資訊給其他已結業的學員和有興趣的人。ICT還有提供免費的電子書,其中一本電子書裡面提供了一些小叮嚀,寫的是關於和原住民族人對談時所要避免的一些語言和行為。這本書被下載了近8千次,表示加拿大的民眾是真的想要知道和原住民族人溝通時,「要怎麼做才是對的」。

部落格中最令人感興趣的是以下的分類:原住民族諮詢與協助、原住民族意識、原住民關係、印第安法則(the Indian Act),以及原住民族寄宿學校(Canadian Indian residential school)。討論的主題從當代原住民族所面臨的議題,到過去歷史與現代條約的差異都有,非常多元。也反映了加拿大民眾對此議題的普遍關心。

※簡介改寫自Indigenous Corporate Training Inc. 網站與Nation Talk: http://bc.nationtalk.ca/story/canadians-interested-in-learning-more-about-indigenous-peoples

【圖書】品悅。臺東

Categories: 館藏導覽
Tags: No Tags
Comments: No Comments
Published on: 2017/05/23

content-3-4《品悅。臺東》

康洪綱著;臺東市 : 臺東縣政府出版,2015

文/蕭如雅

本書為臺東縣政府出版,將其縣內發展的文化創意產業集結而成的介紹書。可以說是本推廣臺東縣觀光的旅遊手冊,同時能代表臺灣近年來在各地興起的文化創意觀光成果。書中以臺東特別的「生活。美學」、「親子。繪本」、「鐵道。人文」、「部落。人文」、「小鎮。風情」等人文風景分為五大部分(章)。每章刻意用斷句的標題文字和書名相同,頗有呼應之感,章內編排則以簡介重要景點為先,再延伸到周邊文化據點、周邊好店介紹,特色小店之後則附上完整位置地圖及館方連絡資訊,參考時非常方便。六七章則以英文及日文重述前頁的內容,讓外文讀者也能無礙瀏覽。

「生活。美學」介紹的是臺東的藝術。臺東美術館走現代藝術路線、而日式舊平房改建的臺東寶町藝文中心則充滿歷史回溯的遺跡,另還有臺東生活美學館,懷舊的寶桑舊街文化小旅行等。 (more…)

【圖書】港口阿美族Kadafu口述生命史

Categories: 館藏導覽
Tags: No Tags
Comments: No Comments
Published on: 2017/05/23

content-3-2《港口阿美族Kadafu口述生命史》

依夫克.撒利尤(Ifuk.Saliyud)著;國立東華大學原住民民族學院,2016

文/廖偉辰

《港口阿美族Kadafu口述生命史》是由依夫克.撒利尤(Ifuk.Saliyud)撰寫的論文所改寫的一本書,主要是討論對於阿美族人而言,何謂「Kadafu」以及其在傳統阿美族家庭所扮演的角色及意義。除釐清外界對於Kadafu的誤解外,並討論時代變遷之後,對於Kadafu這個詞彙的定義所帶來的影響。本書共分為六章,大體上可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是分析Kadafu在傳統阿美族家庭所扮演的角色及意義,並釐清外界對於Kadafu的誤解。Kadafu可以翻譯為「贅婿」、「女婿」、「媳婦」,在阿美語當中,Kadafu這詞,並沒有負面意義或特別專指某種性別。不過在傳統的阿美族社會當中,大部分都是男性入贅女性家中,所以Kadafu往往指的是「贅婿」。

此外,傳統社會中的阿美族男性在步入婚姻成為Kadafu之後,除了生活重心慢慢由部落轉移到家庭外,其所扮演的角色也產生以下兩個變化。 (more…)

【2017原圖中心6月週六電影院】

Categories: 影片播映
Tags: No Tags
Comments: No Comments
Published on: 2017/05/23

201706_web-01

本月份原圖中心的週六電影院將放映的電影為:《Kanakanavu的守候》與《請問貴姓》。兩部片的主題都與原住民族的追根溯源有關。《Kanakanavu的守候》描述Kanakanav族人希望全世界人都知道「Kanakanavu就是Kanakanavu」的小小心願;《請問貴姓》則道出原住民族姓氏與漢姓大大不同而衍生的種種故事。

播放日期│6/3、6/10、6/17、6/24

播放地點│臺灣原住民族圖書資訊中心(臺大圖書館B1中庭廣場旁)

—————————————————————————————————————–

2017_JUN01◎場次一

片名:Kanakanavu的守候(普遍級)
片長:95分鐘
播放時間:10:00~11:35

2010年1月,族人扶老攜幼,回到達卡努瓦部落重新建立家園。如果台灣這小島上還可以有島,Kanakanavu族人和達卡努瓦村就是這島上最深的孤島。

Kanakanavu族人數有400多人,多年來在學術上被歸類為鄒族,受日本殖民政策影響而大部分說布農語,但老人家依然記得,Kanakanavu有自己獨特的語言,祭典,歌謠,生活方式,家族名與人名,希望能做回自己,不要再偽裝。

2017_JUN02◎場次二

片名:請問貴姓(普遍級)
片長:120分鐘
播放時間:14:00~16:00

「請問貴姓?」對漢人來說是平常第一次見面的問話,可是對大部份的臺灣原住民卻很難回答,因為原住民彼此以名字互相稱呼,很少用家族姓氏,而漢姓對自己實在沒什麼意義,所以多少有些尷尬。

本片收錄四則故事,探討原住民族不同族群的傳統姓名制度,以及戰後全面改用漢姓漢名五十年後的現況。

=============================================

※週六開放六歲以上讀者入館:

一、6-11歲讀者請由家長陪同入館。

二、十二歲以上請憑學生證換證入館。

三、請遵守本館閱覽規則。

※觀賞假日電影院時,請攜帶證件登記入館,並遵守中心閱覽規則,請勿任意移動椅子。

【圖書】在歷史的傷口上重生:德國走過的轉型正義之路

Categories: 館藏導覽
Tags: No Tags
Comments: No Comments
Published on: 2017/04/26

content-3-2《在歷史的傷口上重生:德國走過的轉型正義之路》

花亦芬 著;先覺,2016

文/翁稷安

「轉型正義」是近來臺灣社會的熱門議題,無論政界、學界,甚至一般人民的日常生活之中,都成為經常被提起或使用的詞彙。暫不論這樣概念流行的「有效期限」和所能發揮的實質作用,能風靡一時,說明了人們對上世紀80年代末臺灣所經歷的民主轉型中建立的體系和價值,感到深深的不滿,認為有重新進行檢討的必要。「轉型正義」四字看似簡單易懂,但中間還有太多灰色地帶有待釐清,不論從定義到具體落實,諸如「轉型」的具體所指?又或者什麼是「正義」?由誰或如何去界定?「轉型」和「正義」兩者之間是否能共存而非排斥?都仍留有很大的爭論空間,也替轉型正義一開始那直接而素樸的理想是否能獲得實現,增添了無窮的變數。也或許,「轉型正義」最關鍵的並非結果,過程中的反覆追索和省思,才是最有價值的遺產。

臺灣大學歷史系教授花亦芬所著《在歷史的傷口上重生:德國走過的轉型正義之路》一書,或許是現階段臺灣摸索轉型正義的過程中,最重要的著作之一,透過了對二次戰後德國所進行一系列反省的描述,提供了可以攻錯、參照的他山之石。

全書除緒論外,共分為五篇。在緒論中,作者開宗開義地指出,「一個需要進行轉型正義的社會,其實是個滿載創傷的社會。」轉型正義正是要挖掘出人們基於各種不同原因所埋藏的過去,唯有正視這些被企圖「消失」的過去,而非一昧如鴕鳥自欺欺人、視而不見,從司法和歷史兩個角度對威權進行反省,才能撥開層層的迷霧,替未來的發展撥下美好的希望。本書所希望提供的,便是戰後德國從歷史的角度,重新省思戰時過去,所引起的各式爭論和結果。第一篇〈在記憶傷口上重生:柏林〉,以德國首都柏林的戰後重建為對象,從城市史的角度切入戰後對納粹德國的反省。十八世紀的柏林是充滿生機和創意的前衛城市,「現代化」是人們對於柏林發展的期盼,一直延續到希特勒主政的德國。戰後柏林被分成了東西柏林,雙方都開啟了各自「去納粹化」的工程,開始了柏林的重建,但對納粹戰時種種罪行選擇沈默,一直要到1960年代才開始逐漸被打破,1985年5月8日西德魏茨克總統於國會發表的終戰四十週年紀念演說,可以說是反省的最高峰,開啟了一系列對二戰期間歷史記憶的挖掘與保存,柏林或德國境內的種種紀念物、紀念館、紀念日都可視為這反省的結果,這也進入了第二篇〈紀念園區、紀念碑、與史料展〉的主題。在第二篇裡,除了介紹各項紀念對象的籌設原因外,更關鍵的討論籌設過程中的諸多爭議,除了突顯反省的廣泛和深刻,更藉此指出人們在紀念時經常未加究明盲點,譬如透過紀念物傳達的轉型正義教育,不該是愛國教育,那樣反而會陷入新的意識型態窠臼,唯有「去中心化」才能確實思考民主、自由,開展多元的面向。 (more…)

Welcome , today is 星期二, 2023/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