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發聲‧我是噶哈巫系列演講:噶哈巫的多元信仰

Categories: 活動報導
Tags: No Tags
Comments: No Comments
Published on: 2017/11/27

content-2-2

地點|臺灣原住民族圖書資訊中心

時間|2017年11月15日

文/林恬慈

「在地發聲‧我是噶哈巫」的第一場演講主題介紹的是噶哈巫的多元信仰與傳說。本次主題由噶哈巫文教協會總幹事潘寶鳳以及牛眠基督長老教會長老潘應玉主講,現場不只有許多族人,還有其他平埔族群的朋友以及關心噶哈巫文化的讀者們到場聆聽,場面十分熱鬧。

content-2-2-1
噶哈巫文教協會總幹事潘寶鳳女士為此次演講主講人

在進入信仰的主題之前,潘寶鳳總幹事首先向未熟悉噶哈巫議題的與會者們提供噶哈巫的歷史背景簡介。噶哈巫族群原本生活在臺中豐原以東的地區(新社一帶),19世紀原居地空間受開墾的漢人壓迫,於是和多個平埔族群陸續遷至南投埔里,和眉溪以北的泰雅族、眉溪以南的布農族租地開墾,由於北臨泰雅、南接布農、東鄰賽德克,邊境情勢情勢相當緊張。開山撫番政策之後,平埔族群展開第二次大遷徙,噶哈巫族則駐守埔里,在埔里東北角的牛眠(Baisia)、守成(Suwanlukus)、大湳(Kalexut)與蜈蚣(Tauving)等四個聚落定居,因此被漢人稱為「四庄番」。噶哈巫在各族的包圍之下而發展出禦敵的巫術,因此族人並不排斥被稱作「番」,反而以身為「四庄番」為傲,因為「四庄番」一詞代表著噶哈巫族奮勇抵禦外敵、巫術威震四方的事實。隨後隨著人口增加,噶哈巫族人逐漸擴張到四庄之外,到臺中、臺北等地開枝散葉。

content-2-2-2
潘寶鳳總幹事介紹噶哈巫的分佈與遷徙

噶哈巫的宗教變遷可以從18世紀左右說起,當時除了傳統的祖靈信仰外,因為岸裡大社的首任通事張達京所引入的漢人勢力影響,將漢人宗教帶進了平埔各社,包含符咒、閩南語等文化;19世紀中末期,除了祖靈與漢教信仰外,基督教勢力的傳入使得族人集體改宗基督教;而20世紀至今,據潘總幹事表示,雖然基督教勢力貌似眾多,但仍有高達四分之三的族人,其實同時信仰漢教,包含王爺、媽祖、土地公等漢人神明。目前四庄共有基督教、漢教、祖靈三種信仰共存,並且互相影響,例如最高神祇番太祖受漢教影響偶像化,部分族人祭拜的始祖神則轉化成為觀音媽的形象等等。

content-2-2-3
潘應玉長老介紹牛眠教會的災後重建和教會建築元素

介紹至傳統信仰時,潘總幹事和與會者分享了兩則噶哈巫起源神話,皆是講述洪水氾濫,開國始祖Savun-Kasi和Vana-Kaisi姐弟倆逃到山上,最後繁衍後代的故事,和泰雅族神話有些許雷同之處。有趣的是在其中一個版本中,Savun-Kaisi和Vana-Kaisi是用念咒的方式驅退洪水,和噶哈巫的巫術文化頗有淵源。

噶哈巫的傳統信仰神明分為最高神祇番太祖apu dadawan、始祖神Savun-Kaisi和Vana-Kaisi、水神apu mao、火神apu kaiteh以及露水神apu maikadamul。傳統常以爐主方式祭拜番太祖,但是特別的是,蜈蚣崙的番太祖於2015年的時候顯靈,希望能搬到廟裡居住,於是族人合資建造了番太祖廟,建於社區入口處。每年農曆11月15日過番年的期間進行番太祖祭拜儀式,族人會準備生豬肉、生雞、生魚、生豬肝以及糯米製成的「阿拉粿」祭拜。

關於其他神祇,因為眉溪容易泛濫的緣故,目前部分族人仍有普渡水神的儀式,不過掌管巫術的火神和與火神相剋的露水神,則因為巫術的式微而漸已無人祭拜;噶哈巫的女神,雖然可以推估是樹神,不過如今族人也幾乎沒有任何印象。

接下來潘總幹事與潘應玉長老大致介紹族人改信基督教的歷程,起因是在1872年時,牛眠部落的潘迦包先生據說被巫術作法導致眼睛失聰,三年不癒,經過巴宰族人開山武干的介紹,前往臺南受馬雅各醫師醫治,並得道理,隨後便回部落佈道。潘總幹事的結論是,由於噶哈巫族人的集體性格、和巴宰族的鄰近關係以及當時的醫療需求,才導致族人會全體改宗基督教。而雖然有人質疑基督教的排他性是導致平埔文化衰頹的原因之一,不過潘總幹事也在這邊提出,目前平埔族群中語言保存得最完整的,是教會族人人口數眾多的巴宰族和噶哈巫族,因此換個角度想,教會提供族人使用族語的環境,建立羅馬拼音書寫系統,其實間接對族語復振有實質上的幫助。

演講的最後一個部分進入了噶哈巫最為外人所好奇的「番婆鬼」傳說。「番婆鬼」一詞為臺語發音,意指四庄地區會巫術的女巫,族語稱為daxe daxe,為「鬼」的意思。噶哈巫的巫術稱為kaduxu,共有「放」、「收」、「治病」三種,「放」的法術是黑巫術,必須要立下「孤(孤獨)、貧(貧窮)、絕(絕子絕孫)」的毒誓以示決心,學成之後就可以施行飛行、附身等法術,更可以對人施法(pakuyu/pang-he-kuaw)。習得巫術的番婆鬼喜食腥味,因此夜晚會變成三腳母豬到河邊抓魚,或者藉著麻油雞的香味找到新生兒,吃掉其心肝。由於番婆鬼法力之強大,導致鄰近的族群無一不知噶哈巫,從整理的文獻中便可得知,噶哈巫曾被稱為「散毛番」,所指的就是番婆鬼的形象;在邊境傳說中,布農、泰雅語賽德克族人也將噶哈巫描述為「會飛的噶哈巫」;聽說過噶哈巫族的高山族群,也比知道巴宰族的人還多,可見番婆鬼的施法故事足以讓外人心生恐懼,也成為了噶哈巫最為他人所知的印象。

最後潘總幹事補充,從學術研究或他者的角度來看,番婆鬼的傳說可以說是一種「巫術指控」,針對的是前現代社會衛生與醫療環境不發達,孩童夭折率高的現象才發展出的傳說,好讓社會有遷怒、發洩的對象。不過潘總幹事也表示,對於生活在四庄的居民來說,關於番婆鬼的傳說與親身經歷不勝枚舉,番婆鬼對族人來說並非虛構,而是真正存在的人物。

content-2-2-4
潘寶鳳總幹事回應讀者問題

不論番婆鬼身份的真實與否,不可否認的是,番婆鬼已然隨著歷史時代的長流成為大埔里與噶哈巫的集體記憶,從埔里地區的文化展覽、少年話劇、圖書館佈置,到四庄的文創紀念品等等,到處可見番婆鬼的文化符碼與轉化。番太祖、基督、番婆鬼等文化信仰在四庄地區互相交流影響,發展出了噶哈巫獨特的主體性,也因此噶哈巫族人總是能很自信地說出:我們與巴宰族不同,我們就是噶哈巫!

【圖書】屏水山逢

Categories: 館藏導覽
Tags: No Tags
Comments: No Comments
Published on: 2017/11/27

content-3-2《屏水山逢》

蘇于修等文字,蘇于修主編;天立,2017

文/mercury

屏東縣,位於臺灣最南端,全縣均位於北迴歸線以南,屬熱帶氣候地區,因此物產豐饒,每每經過屏東時,省道路邊攤販擺的水果琳瑯滿目又美味,是作為返鄉探親的最佳伴手禮。在臺灣最美的風景是人,屏東縣族群以閩南人為主,客家人比例達23%,原住民族主要為排灣族及魯凱族,約占6.85%,呈現多元族群的文化風貌。今年屏東縣政府委託天下雜誌出版了《屏水山逢》一書,分為山豐、水色、物語及節藝四大面向細細地介紹了屏東縣的地理環境及人文風情。

屏東縣西臨臺灣海峽,東臨中央山脈,南接巴士海峽。緊鄰中央山脈的八個鄉,由北至南分別為三地門鄉、霧臺鄉、瑪家鄉、泰武鄉、來義鄉、春日鄉、獅子鄉、牡丹鄉,亦屬山地原住民鄉,其壯闊瑰麗的山川風景及原住民族文化,使得每逢假日便是遊客如織,人潮絡繹不絕,例如山地門鄉的琉璃吊橋、瑪家鄉禮納里部落、泰武鄉的紫心樓等地都是相當值得一遊的地方,另外國際級的原住民族工藝作品,包含木雕、編織、皮雕、鐵雕、琉璃、禮刀跟陶甕創作也多聚集在三地門鄉,讓人不容錯過。

(more…)

【圖書】原住民參選立法委員之研究(1972-2004)

Categories: 館藏導覽
Tags: No Tags
Comments: No Comments
Published on: 2017/11/24

content-3-3《原住民參選立法委員之研究(1972-2004)》

海樹兒.犮剌拉菲作;國史館,,2010

文/翁稷安

臺灣的民主從萌芽到茁壯,從高壓威權進展到政黨輪替變成常態,依憑的是無數選舉的進行,常有人用「瘋選舉」形容臺灣人民對選舉的狂熱,不只是社會現象的描繪,同時反應了臺灣民主在演化的過程中,漸次被注入的基本性格,也因此對臺灣選舉的分析,往往能成為體現臺灣民主運作的有效觀察切片。海樹兒‧犮刺拉菲所著《原住民參選立法委員之研究(1972-2004)》一書,即從這樣的角度出發,對原住民族從20世紀70年代至21世紀初在參政過程中的種種變化歷程及挑戰進行分析,由整體的角度,試圖填補了過往研究對於該族群在政治活動上的空白,除了運作或制度層次的探析,也由心態的角度,全方位的勾勒臺灣原住民族三十年來的政界圖像。

全書不含緒論、結論,共有七章。第一章〈原住民選制史──參選途徑〉勾勒了1946年臺灣進入民國時期之後選制的變遷,首先以不同參選層級為劃分,逐一討論,最後再聚焦於本書主旨的原住民立委選制,特別是原住民選區一直延續著日本統治時期的平地、山地的規劃,延伸出種種弊端,並且不利於原住民族權力和自治的發展等現象。第二章〈歷屆原住民立委選舉的參選人及其政見〉則完整而細膩的介紹歷屆原住民立委選舉參選人,包括年齡、性別、民族別、參選登記地、政黨、學經歷等背景,還有針對其特別所提出的政見,進行詳實的分析,突顯了參選人無論在背景和政見上歷時性的變化,尤其指出了政見部分和當時熱門議題的結合。第三章〈歷屆原住民立委選的投票結果與分析〉,則針對投票結果進行析理,在投票率的變化上,可見與政治局勢、名額多寡、競爭激烈程度、政黨動員程度、原鄉人口流失等因素的連動;在投票結果上則顯示了對特定票倉的掌握、個人經營和政黨奧援以及買票對輸贏的決定性影響。

(more…)

【圖書】迷霧幻想湖

Categories: 館藏導覽
Tags: No Tags
Comments: No Comments
Published on: 2017/11/24

content-3-1《小頭目優瑪1:迷霧幻想湖》

張友漁著;達姆圖;親子天下,2015

文/曾繁安(讀者投稿)

《迷霧幻想湖》是【小頭目優瑪五部曲】中的首部曲,此一系列奇幻冒險小說是兒童文學作家張友漁歷時13年醞釀、20年創作生涯的代表作,其他四部曲還包括《小女巫鬧翻天》、《那是誰的尾巴》、《失蹤的檜木精靈》及《野人傳奇》。對於奇幻文學的想象,大部分人腦海浮現的不是西方騎士與龍的國度,就是充滿仙俠神怪的東方世界,但作者另闢天地,以本土原住民文化為靈感來源,創造獨具一格卻也同樣美麗奇妙的秘境——卡嘟里。

故事的主人公優瑪,是卡嘟里部落頭目沙書優的獨生女。優瑪身邊有著一群共同長大的有趣朋友,除了個性聰明但古板的吉奧、愛種子成癡的瓦歷和優柔寡斷的多米之外,還有一個被檜木精靈賦予生命靈氣的木頭人胖庫伊,他是熱愛雕刻的優瑪6歲時的作品。優瑪本過著每天快樂玩雕刻的生活,但父親入山狩獵失蹤後,年僅11歲的她被迫遵循傳統暫代頭目一職。正當她為處理族中事務而忙得焦頭爛額之際,陰霾卻開始籠罩卡嘟里部落。

(more…)

【2017原圖中心12月週六電影院】

Categories: 影片播映
Tags: No Tags
Comments: No Comments
Published on: 2017/11/24

201712_web-01

本月份原圖中心將和讀者分享兩部來自伊朗,且主人公都是九歲孩子的故事。片名分別為《何處是我朋友的家》及《茉莉人生》。《何處是我朋友的家》描述一名男童為了歸還同學的作業簿,而踏上曲折感人的路途;《茉莉人生》是一部黑白動畫電影,描寫一位愛幻想的伊朗少女在追求自由與放不下的鄉愁間迷茫掙扎的故事。

播放日期

12/2、12/9、12/16、12/23、12/30(上午播放場次一;下午播放場次二)

播放地點│臺灣原住民族圖書資訊中心(臺大圖書館B1中庭廣場旁)

—————————————————————————————————————–

◎場次一

2017_DEC01片名:何處是我朋友的家(普遍級)
片長:85分鐘
播放時間:10:00~11:25

對許多小孩來說,一天中最難熬的時刻,是老師在課堂上檢查家庭作業的那一剎那。雷吒就因為連續兩天把家庭作業寫在不合學校規定的筆記簿上,當場受到老師的警告,如果再犯就要嚴懲.然而當雷吒的同學阿瑪放學回到家中時,卻發現書包裡多了雷吒的作業簿。

阿巴斯以兒童為主角,描述一名男童為了歸還同學的作業簿,而踏上曲折感人的路途。阿巴斯展現出精湛的敘事功力,讓觀眾為男孩的天真焦慮,又為純真的情感動容。

◎場次二

2017_DEC02

片名:茉莉人生(保護級)
片長:95分鐘
播放時間:14:00~15:35

來自伊朗的瑪琪莎塔碧是個九歲大的小女孩,喜愛幻想與冒險。在她童年的想像中,上帝是她的密友。她的最愛則是漫畫版的馬列主義。瑪琪老是會用一些超可愛的點子,讓環繞在身邊的家人覺得好氣又好笑。

直到1979年伊朗社會開始一連串的保守改革,瑪琪的生活再也無法像之前那樣自由自在,為了保護瑪琪的自由與安全,她的父母決定將她送往音樂之都奧地利就讀中學,但小留學生的生活是寂寞又難耐,直到有一天,瑪琪決定重新回到自己的祖國,有著祖母茉莉花香的故鄉…

=============================================

※週六開放六歲以上讀者入館:

一、6-11歲讀者請由家長陪同入館。

二、十二歲以上請憑學生證換證入館。

三、請遵守本館閱覽規則。

※觀賞假日電影院時,請攜帶證件登記入館,並遵守中心閱覽規則,請勿任意移動椅子。

【網站】Tara Books (Tara出版)

Categories: 好站推介
Tags: No Tags
Comments: No Comments
Published on: 2017/11/24

content-4-1

網站連結:https://tarabooks.com/

整理:林恬慈

TARA出版是一間印度的獨立出版公司,在1994年由Gita Wolf創立。這些年來,陸續有其他充滿創意的朋友加入她,幫助TARA出版蓬勃地往諸多面向發展。從2012年開始,TARA的總部搬到南印度清奈的圖書大樓,內部除了辦公室外,還有書店、畫廊和供參訪的藝術家、作者及設計師使用的宿舍。

TARA出版的團隊由一群作家、設計師和書本裝幀師組成,他們的共通點是喜歡無階級的管理模式、熟知女性主義與其他和社會正義相關的運動。目前辦公室共有18名員工。除了辦公室的工作夥伴外,目前有25位藝術家在製書工坊工作。TARA出版以純手工絹印書籍聞名,從紙張製作、印製到裝訂,都是手工完成。

(more…)

【電影】老鷹想飛

Categories: 館藏導覽
Tags: No Tags
Comments: No Comments
Published on: 2017/10/24

content-3-1《老鷹想飛》

梁皆得導演;采昌國際多媒體,2016

文/高紫瓊

《老鷹想飛》此紀錄片由臺灣資深生態攝影師梁皆得耗時二十多年時間拍攝,拍下了老鷹先生──沈振中與黑鳶的故事。而本片由吳念真獻聲錄製旁白、生態藝術家何華仁策劃監製以及獲得許多音樂獎項,現今皆投入於電影配樂工作的資深音樂人林強,為本片配樂。

黑鳶,俗稱老鷹,曾廣布臺灣平原及淺山地帶,無論是荒野、都市,溪流或海邊都是牠們覓食、棲息與活動的場域;牠們亦被稱為大自然的清道夫,會至垃圾場覓食,撿拾人類所丟棄之物品築巢,是與我們生活緊密的最佳證明。但現今,為何人類無法繼續守護黑鳶,使之面臨滅絕的危機?1991年,沈振中於基隆外木山偶然的機會下與黑鳶相遇,他親眼看見一群黑鳶因棲地遭受破壞而消失,亦有黑鳶因巢內被放置捕獸夾,因此死亡。在親眼目睹如此令人衝擊的畫面下,毅然決然放棄教職,全心投入找尋黑鳶逐漸消失之原因,幫助黑鳶重返天際,期許某天,能再見到黑鳶成群翱翔於空中,展翅、盤旋的美麗姿態。

1997年,沈振中開始了20年的黑鳶關懷計畫,而1991年至1996年這段期間,亦不曾間斷至臺灣各地進行黑鳶的數量監測、繁殖季的生殖監控與出版黑鳶的故事。為了瞭解黑鳶在世界其他地方的生存情況,沈振中也前往香港、日本與印度等地踏查,發現黑鳶們成群結伴,現身於人類的生活場域在世界其他地方是件自然且隨處可見的景象,這樣和臺灣截然不同的景況,也深深衝擊沈振中。

二十年的不分晝夜,沈振中老師用生命全心投入黑鳶的世界。這般無悔地付出、堅持與毅力,深深影響許多人。相同領域的研究者遠從香港至臺灣,向沈振中取經;現為臺灣猛禽研究會研究者林惠珊,也深受沈振中老師守護黑鳶的精神所感動。而林惠珊付諸行動,亦加入守護黑鳶的工作,繼續執行黑鳶的族群普查與生態行為等研究。沈振中老師雖已退休,至今依舊提攜與指導後輩。守護黑鳶,仍未停歇。

而臺灣的黑鳶逐漸減少之原因,於紀錄片最後得到了答案。

2012年,林惠珊於屏東種植紅豆之農田發現了大量鳥類屍體;黑鳶,亦在其中。其原因,即是農田使用農藥與老鼠藥。

《老鷹想飛》不單僅是紀錄黑鳶生態,更希望所有人能正視並嚴肅地看待環境生態保育以及友善農業等問題與重要性,藉此產生共鳴。黑鳶生存處境與人類之間的密切關係,人與自然的連結,永遠無法切割。期盼透過此紀錄片,沈振中對於環境生態保育與生命關懷之理念,持續地延續、傳承並共同保護這份守護老鷹的精神。而現今環境變遷的過程中,我們還能為地球的永續發展盡份心力。

【圖書】粟種與火種

Categories: 館藏導覽
Tags: No Tags
Comments: No Comments
Published on: 2017/10/24

content-3-2《粟種與火種》

鹿憶鹿著;臺北市:秀威經典,2017

文/廖偉辰

《粟種與火種》總共有七章,作者主要從創始祖先、洪水和小米三大主題切入,除了分析神話文本內容,指出其所代表意義外,並提出己見,以供學者參考。

第一部分主要是討論臺灣原住民各族群的創始祖先神話。作者在整理眾多資料後發現,各族群的創始神話,主要可以分成以下兩大類:

1、主要流傳在泰雅族、阿美族和卑南族等之間,認為他們的祖先是從石頭當中蹦出來的石生說,這類神話往往反映的是石頭崇拜信仰,在臺灣,位於臺東的卑南文化遺址,有數不清的板岩石住豎立在地表上,也有石棺的出現,就是此類「石生」信仰及其文化最好的活見證。

2、主要流傳在排灣族和魯凱族之間,太陽產卵於陶罐或太陽照射百步蛇卵而出現祖先的太陽卵生或蛇生說,這類神話也會反映在排灣族與魯凱族的工藝文化上,例如百步蛇紋只會出現在排灣與魯凱兩族貴族階級的服飾上,另外,魯凱族人為了紀念百步蛇神對於始祖的保護,會將百步蛇紋浮雕在陶甕上,以表達其感念之意。

第二部分主要是討論洪水以及相關的取火種神話。在一些文明當中,洪水神話是樂園的破壞與再重建的過程,例如人們所熟知的諾亞方舟的故事;不過在臺灣原住民族群中,並不強調洪水給人類帶來的災害,對起因也描述不明,洪水反而還帶來耕地、種子,是文明進化過程的必然現象;而洪水神話主題也往往主要都是為了解釋族群為何遷徙到此地定居的過程,例如在阿美族就有祖先為了逃避洪水躲在高山,後得到神靈的幫助,繁衍後代,之後下山,分別尋找適宜的居處,最後分別成為阿美族現在各社祖先的神話。

而在講述洪水神話的過程中,各族群也幾乎都會提到,因為在匆忙逃難之中,忘了帶火種或是不小心失去火種,而在各種動物的屢敗屢戰的協助下,最後由鳥類幫助族群祖先取回火種的故事。

第三部分主要是討論小米以及相關的小黑人與女人國神話。作者在整理眾多資料後發現,小米種子所在之處是在一個神聖或神奇的空間,不是天上或地底要不然就是遠方的島嶼,持有者都是異民族,可能是長著尾巴的小黑人、小矮人或者全部都是由女人組成的女人國等等,對於族人,他們的態度難以捉摸,往往讓族人感到不解與不安。

在族人祖先取得小米種子之後,神話還會強調小米的神聖性,講述一粒小米就可以煮滿一鍋飯的神奇情節,但最終也會描述因為人的貪心、懶惰,使得小米失去其神聖性,不再神奇。因為小米如此神聖與取得不易,為了感念祖先的辛苦又或是神靈指示,於是有了一系列從播種到收穫的祭儀,一整年的行事也都與小米有關,原住民族文化可說是小米文化的表現。

對於這些林林總總的神話,特別是小黑人與女人國神話,作者有以下的思考:

第一,在女人國神話中,學者普遍認為此類神話的出現與母系社會有關,表現出一種對母系社會的追憶,但作者仔細分析之後認為,女人國神話當中往往有許多對非我族類的特異描述,在泰雅族與賽德克族神話裡,她們往往以壞的形象出現,也許是邪惡的巫師,或者是殘害男性的惡人,反而更可能是對荒遠地區非我族類的想像描述,不太像是對母系社會的追憶。

第二,在小黑人或小矮人的神話當中,他們與各族群之間的關係糾葛不清,在賽夏族的神話中,他們幫助族人耕作,但也褻瀆婦女,以既善又惡,既親切又使壞的形象出現,而在鄒族的神話中,他們有著比族人先進的文明,族人的小米種子都從他們那裡偷盜而來。作者以為在神話中,這些小黑人扮演人類邁入文明社會當中重要的中介者,因為他們,人類才能耕作,過著不虞匱乏的生活。

讀畢本書後,如同作者指出的,神話緣自於習俗信仰,它的故事性、程式化特性,都是同信仰祭儀相關連的,例如矮靈祭、收穫祭、五年祭等祭儀,背後都有相關的神話,筆者認為,也許神話當中有歷史真實的折射,另方面也是文化發展過程中的藝術表現,更可能是文化傳統的遺存,所以對於神話,值得我們細細的品味與考察,本書內容豐富,推薦給對此一主題有興趣的讀者閱讀。

 

延伸閱讀:

1.弗雷澤(James George Frazer)著 ; 汪培基譯(1991【1913】)。金枝:巫術與宗教之研究。臺北:桂冠。

2.坎培爾(Joseph Campbell)著 ; 朱侃如譯(1995【1988】)。神話。臺北:立緒。

3.李福清(1998)。從神話到鬼話。臺中:晨星。

【2017原圖中心11月週六電影院】

Categories: 影片播映
Tags: No Tags
Comments: No Comments
Published on: 2017/10/23

201711_web-01

十一月份的週六電影院將放映《藍蝶飛舞》、《老鷹想飛》。這兩部影片皆為集合生態保育與生命追求的動人作品。《藍蝶飛舞》描述一位無懼病痛折磨的小男孩懷抱熱情前往神秘的熱帶雨林去捕捉珍貴藍蝶的故事;《老鷹想飛》則記錄沈振中老師用20年的時間為老鷹寫傳記,引人反思因環境過度開發而對其他生物所造成的傷害,並帶領人們體會大自然中最原始的感動。

播放日期│11/4、11/11、11/18、11/25(本月份的電影放映場次略有調整,詳情請見影片介紹)

播放地點│臺灣原住民族圖書資訊中心(臺大圖書館B1中庭廣場旁)

—————————————————————————————————————–

◎場次一11/4 10:00、11/11 10:00、11/18 10:00

片名2017_NOV01:藍蝶飛舞(普遍級)
片長:97分鐘
播放時間:10:00~11:37

彼特是一名身患絕症的小男孩,他喜歡蒐集昆蟲標本,唯一的願望是能親眼看見世界上最美麗的「藍默蝶」;「藍默蝶」是一種只存在神秘熱帶雨林中的珍貴蝴蝶,當牠飛舞時,就像蔚藍色的天使降臨人間。

這世上,只有昆蟲學家艾倫曾經親眼見過藍默蝶。在彼特母親的懇求之下,以及被彼特對昆蟲的熱情所打動,艾倫答應親身帶領坐輪椅的彼特前往神秘而遙遠的雨林去補捉藍默蝶!

◎場次二11/4 14:00、11/11 14:00、11/25 10:00

2017_NOV02片名:老鷹想飛(普遍級)
片長:78分鐘
播放時間:14:00~15:18;10:00~11:18

只是要尋找一處適合翱翔的天空,對生存在台灣的老鷹來說,卻逐漸成為一個遙遠的夢。

人稱「老鷹先生」的沈振中原是位生物老師,1992年因目睹自己觀察許久的老鷹慘死在捕獸夾下,毅然放棄10年教職生涯,立志花20年用生命為老鷹寫傳記。2012年沈振中實踐了對自己的諾言,並培育了年輕一代繼續傳承。同時,梁皆得導演一路伴隨,用鏡頭拍下這段守護黑鳶的動人故事。

=============================================

※週六開放六歲以上讀者入館:

一、6-11歲讀者請由家長陪同入館。

二、十二歲以上請憑學生證換證入館。

三、請遵守本館閱覽規則。

※觀賞假日電影院時,請攜帶證件登記入館,並遵守中心閱覽規則,請勿任意移動椅子。

【圖書】轉型正義 : 邁向民主時代的法律典範轉移

Categories: 館藏導覽
Tags: No Tags
Comments: No Comments
Published on: 2017/10/23

content-3-3《轉型正義 : 邁向民主時代的法律典範轉移》

璐蒂.泰鐸(Ruti G. Teitel)著,鄭純宜譯;商周出版 ,家庭傳媒城邦分公司發行,2017

文/翁稷安

基於臺灣特殊的政治和歷史處境,近年來「轉型正義」一直十分熱門的議題,尤其在2016年蔡英文領導民進黨贏得總統大選,二次政黨輪替之後,如何面對過去威權時代的殘餘,再次成為臺灣重要的政治議題。事實上,轉型正義(Transitional Justice)的概念在西方,雖和多數西方的概念一樣,可以上溯至古希臘時代,但真正具體化成為學界重視、討論的概念,一直要到西元2000年之後,也就是當冷戰結束,人們開始重新檢討二十世紀意識型態政治諸多不合理的暴政和管控後,才逐漸為人所重,朝學理化的方向發展。璐蒂‧泰鐸(Ruti G. Teitel),所著《轉型正義》(Transitional Justice)一書,被視為此議題的開山之作。這本從法學角度出發的專書,中譯本由鄭純宜翻譯,商周共發行兩次,譯名由《變遷中的正義》改為《轉型正義》,除了顯示該議題的熱門,以及專業名詞的定著化發展外,兩個譯名的差異,似乎也反應了在臺灣人們對這議題的看法。

本書的核心,在討論如何於政治的「轉型期」(作者刻意用此名詞,替代「革命」,以取得更寬泛的適用),當法律的穩定和連續受到挑戰時,建立過渡的法律條文或價值,以「非常時期的轉型法律典範」,在政權交替之際,「促進自由化的變革」。是以在書中多半使用「轉型期正義」一詞,強調過渡的性質,回應既有理論上的空缺。作者反對傳統理想主義的觀點,即正義的普遍主義(universalist)概念為根源,視全面報應式正義(retributive jutice)或矯正式正義(corrective justice),為自由化轉型的必要前驅,她指出這樣的觀點將會錯失正義於轉型期所能發揮的特別意義。作為替代,作者改採歸納的方式,強調轉型期法律的建構特性,「既是由轉型建構起來的,反過來也是轉型的構成元素。如此形成的正義觀念既是脈絡化的,也是片面的:因為現在視為『正義』的,是先前的『不義』決定且預示的。對高壓統治的種種回應,預示了堅持法律原則的意義。當國家經歷政治變動時,不義所留下的各種事物都會影響到所謂的轉型。」換句話說,在本書的討論中,轉型期正義是有機、連續,並且順應不同國情發展而不斷經歷變動和拉扯的概念,而非固態、階段切割的本質論。

作者針對轉型正義所涉及的不同部門,分門別類,綜合不同國家的案例進行析論。在法律原則的部分,指出在轉型期法律原則不再具有普遍性,是否遵守法律原則的兩難,需要以調解的方式緩和,目的在法律有限度的泛政治化下,使法律能幫助導向民主的發展。刑事正義上,強調不應只視為法治國家傳統意義上的處罰,而是在有限度的應用下,促成轉型時期法律原則的重建,是「一種解放國家的儀式」,公開建立規範,將處罰由報復變成超越個人迫害者,涵蓋社會整體的矯正。於歷史正義的討論,強調歷史敘事在轉型期需要調停各種爭議,扮演著國家和過去的揮別,為社會提供某種救贖的指向,目的是「將複雜的解釋編織在一起,它是密集、分層的敘事,能夠調解個人與集體的責任」,具有自由化的趨向,是「希望的故事」。補償正義一章,區分了和傳統補償原則的差異,侵權行為及其責任不再是同一行為者,改由國家承擔,個人責任的優位被集體責任所取代,賠償的目的仍是以如何促進自由化國家的轉型為主要關切核心。

行政正義呈現了轉型時期的混亂圖像,政權之間的轉移並無所謂的定則,考驗著自由化社會基本的價值觀。公共行政所反應的政治重建,使得激進的政治變革成為可能,法律必須重新去回應政治的平衡,以「批評的」形式,對過去的邪惡進行回應,免去過去各種認同上的歧視和監控,以集體福祉作為重新思考的核心,促成新的政治秩序意識型態公開重建。過程中,一定會經歷混亂的陣痛期,成為促進自由化的反自由舉措,諸如「肅清」等行為,得在有限度的動盪之後,迅速回歸憲法的原則,所謂憲法的原則,則是在動盪期中形成的公共規範所定義。所以,呼應於行政正義一章所描繪的動盪,憲政正義一章希望能在劇烈變動的轉型時期提出另一種觀點,憲法是對既有政治回應,促進邁向更自由政權的轉變,換句話說,憲法是轉型期不同政治主張和變革逐步形成的共識,轉型期的制憲包含著漸進、過渡的性質,最重要的,是提供一種「正義感」,進而促成真正的憲法性原則。

在〈創造「轉型期的正義」理論〉一章,作者回應前面諸章的觀察,轉型期的法律其實就是典範轉移的過程,是既有傳統和徹底改革之間的辯證,也是混亂狀下各種政治力量的對話,所以不用墨守陳規,而應當反應轉型時期的政治價值,在轉型期,「法律的角色也是過渡性的,而不是基奠性的,旨在推動個人地位、權利和責任的重大轉變」。作者試圖描繪在政治巨變時期,法律如何在自由化的基礎上重建社會的過程。這是一個正確、公正等價值都浮動的時期,必需對應「一個臨時的、泛政治化的轉型期法學」,由轉型自身去決定主導該時期的法律原則,同時兼顧歷史和政治的條件。法律的主動價值被突顯,不再僅是規則或程序,而是積極回應前期的不公與不義,構成民主價值的基礎,完成朝向穩定期的過度。

本書的論述十分精巧而複雜,不是在那麼短的篇幅所能一一道盡,但作者以建構為起點的強調,強調某種動態、非原則性,甚或因時導勢的法律運作觀,替轉型正義的概念,在口號式標語宣揚外,提供了值得不斷反思的理論框架,是以這本出版於2000年的著作,在近二十年之後,仍值得人們反覆閱讀。也因為作者建構的提問法,這本法學著作讀起來卻更接近歷史著作,一個個不同的個案,說明了轉型正義的機遇性,或用作者的說法「沒有定則」,這也可以再延伸出許多不同的挑戰和追問:我們如何判斷轉型方向的正確或進步,或作者反覆使用卻未加說明的「自由化」預設?如果連方向或終點都難以確定,甚或流於空洞的樂觀,那麼轉型期非常態的正義又該於何時以何種方式畫上結束?

 

無論如何,作者賦與了轉型正義多元、開放的性格,這樣的性格本身或許不夠明確,卻具有海納百川的包容能力,對於渴望新秩序的人們來說,這樣的彈性不只是方法,更是自我的警醒,以及樂觀的希望,如作者在全書末所言:「在這個血淋淋的世紀末,典範的成立與否在於其對政治災難的回應:正義是政治性的,法律不具假象,卻又能孕育出明天會更好的小小希望。」

Welcome , today is 星期二, 2023/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