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億萬年尺度的臺灣:從地質公園追出島嶼身世》
林書帆等著;許震唐,黃世澤攝影;陳文山、王文誠專文;新北市: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衛城,2017
文/廖偉辰
《億萬年尺度的臺灣》,是以臺灣現有九個地質公園為主體,嘗試從當地的地質環境為切入點,除了講述在地質公園裡發生的地質景觀外,並從其間所發生的人地故事,思考在氣候劇烈變遷的現在,人與環境間要如何拿捏才能取得平衡,並使我們的星球永續存在。
首先,在臺灣東北部,野柳地質公園的女王頭是臺灣最知名的地景之一,蓬萊造山運動後[1]的差異侵蝕,除了形成天然良港,並塑造名聞遐邇的地景景觀外,也滋養在地居民的生計,但對於居民而言,觀光,尤其是風景區的設立,只是與民爭利,使得他們和風景區有著解不開的心結。
在距離野柳不遠的鼻頭龍洞地質公園,長年的海潮侵蝕造成雄偉的海蝕門與海蝕崖,並有著豐富的海洋生態,吸引眾多的浮潛客、釣客前來此處遊玩,但由於對海岸地形與地質變化本身認識不足,曾發生許多憾事,現在公園管理者便積極推動安全扎實的浮潛課程,以天然礁石為界,在海灣內規劃出一塊遊客可以放心活動的安全水域,從推廣水域安全觀念著手,從根本解決憾事的發生。
根據板塊構造理論,板塊碰撞除了會形成造山運動外,碰撞交界處會形成夾雜許多不同類型、年代岩石的泥岩層,地質學者稱之為混同層。位於臺灣東南部,利吉惡地地質公園的利吉混同層,就是世界上少數可以看到板塊交界處的地方。此地原是南王部落的獵場,其後恆春半島的阿美族人以及漢人開始入墾此處,在幾經興衰後,現在,社區居民除了為螢火蟲、蝴蝶等野生動物營造棲地,並規劃一條可以俯瞰利吉混同層地形的生態步道,期望能發展生態結合地質旅遊的方式,以重振地方經濟。
一般岩石的層理,應當是粗顆粒在下,細顆粒在上,但在距離利吉村不遠處的小野柳地質公園,則可看到特殊的上粗下細的富岡砂岩,其成因至今仍在爭辯中,一個假說是,當菲律賓島弧板塊撞上歐亞大陸板塊時,由於衝擊力,一大片岩石在剝離後掉落到此處,並在幾經擠壓之後,呈現上下顛倒的樣子。此地原屬加路蘭部落的傳統領域,後來,原居浙江外海的大陳列島的居民,因為國共內戰,在1950年代後期被遷移至此地定居,現在,當地居民希望大陳列島居民帶來的海神廟信仰能與當地特殊的地景相結合,找回生態與旅遊的生機。
在臺灣西南部,草嶺、燕巢和西南沿海地區則上演著不一樣的地景故事,在草嶺,暴雨和地震造成的山崩形成堰塞湖,而後堰塞湖潰決,要在下一次山崩出現才有機會形成,此例見證了臺灣島地質的脆弱與不穩定性,在地居民期望以友善農業的方式,除了復育生態外,並發展深度生態旅遊。
根據假說,臺灣島最初沉在海中,接受大量的歐亞大陸板塊沉積物,直到菲律賓島弧板塊撞上歐亞大陸板塊,讓臺灣島浮出水面。而在燕巢,類似月球表面的惡地以及噴發出泥漿的泥火山,則是臺灣島曾經沉在深海裡的最佳見證,因為泥岩本身是來自海底沉積物經年累月的結合,泥漿的動能則來自古海底生物的遺骸,在地居民也嘗試結合在地特色水果芭樂,進一步向遊客推廣生態農場之旅。
到了西南沿海地區,如果和16至17世紀的古地圖相比,更會有滄海桑田之嘆,雖然這些天賜的土地,曾幾經開發與保育孰輕孰重的辯論,但現在與其爭辯要開發還是保育,不如擔憂隨著氣候變遷,原本的海岸線能否抵擋海平面上升的威脅。
除了臺灣本島有著多變的地景樣貌外,比臺灣島歷史還古老的澎湖與馬祖列島則是另有一番風貌。澎湖群島出現在古太平洋板塊和歐亞板塊碰撞時期[2]劇烈火山運動下所形成的島嶼群,主要岩石是玄武岩,以及在玄武岩間見證海潮力量的沉積岩。馬祖列島則是古歐亞板塊和伊邪那岐海板塊[3]碰撞後所產生劇烈火山運動後的結晶[4],主要岩石成分是花崗岩,現在兩地都由於大量的觀光客湧入,威脅到在地的生態平衡,也考驗著主事者的智慧。
讀畢本書後,深刻感嘆大自然力量的偉大,也再次反思人地關係,筆者深感認同本書內受訪者所言,認識海洋才會愛惜海洋,同樣地,認識地質敏感區,才能與大自然共生共存。本書以深入淺出的方式,詳細解釋臺灣地區地質現象,並附有詳盡的插圖,推薦給有興趣的讀者閱讀。
[1] 蓬萊造山運動指距今約六百萬年前,由於菲律賓島弧板塊北漂與歐亞大陸板塊碰撞後產生的造山運動,此一造山運動型塑了現今臺灣島的樣貌。
[2] 地質學家稱之為南澳造山運動,大約距今一億四千萬至六千五百萬年前。
[3] 位在今日日本列島至琉球群島下的古海洋板塊,現已完全隱沒。
[4] 地質學家稱之為燕山造山運動,大約距今二億一千萬至六千五百萬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