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億萬年尺度的臺灣:從地質公園追出島嶼身世

Categories: 館藏導覽
Tags: No Tags
Comments: No Comments
Published on: 2018/01/25

content-3-3《億萬年尺度的臺灣:從地質公園追出島嶼身世》

林書帆等著;許震唐,黃世澤攝影;陳文山、王文誠專文;新北市: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衛城,2017

文/廖偉辰

《億萬年尺度的臺灣》,是以臺灣現有九個地質公園為主體,嘗試從當地的地質環境為切入點,除了講述在地質公園裡發生的地質景觀外,並從其間所發生的人地故事,思考在氣候劇烈變遷的現在,人與環境間要如何拿捏才能取得平衡,並使我們的星球永續存在。

首先,在臺灣東北部,野柳地質公園的女王頭是臺灣最知名的地景之一,蓬萊造山運動後[1]的差異侵蝕,除了形成天然良港,並塑造名聞遐邇的地景景觀外,也滋養在地居民的生計,但對於居民而言,觀光,尤其是風景區的設立,只是與民爭利,使得他們和風景區有著解不開的心結。

在距離野柳不遠的鼻頭龍洞地質公園,長年的海潮侵蝕造成雄偉的海蝕門與海蝕崖,並有著豐富的海洋生態,吸引眾多的浮潛客、釣客前來此處遊玩,但由於對海岸地形與地質變化本身認識不足,曾發生許多憾事,現在公園管理者便積極推動安全扎實的浮潛課程,以天然礁石為界,在海灣內規劃出一塊遊客可以放心活動的安全水域,從推廣水域安全觀念著手,從根本解決憾事的發生。

根據板塊構造理論,板塊碰撞除了會形成造山運動外,碰撞交界處會形成夾雜許多不同類型、年代岩石的泥岩層,地質學者稱之為混同層。位於臺灣東南部,利吉惡地地質公園的利吉混同層,就是世界上少數可以看到板塊交界處的地方。此地原是南王部落的獵場,其後恆春半島的阿美族人以及漢人開始入墾此處,在幾經興衰後,現在,社區居民除了為螢火蟲、蝴蝶等野生動物營造棲地,並規劃一條可以俯瞰利吉混同層地形的生態步道,期望能發展生態結合地質旅遊的方式,以重振地方經濟。

一般岩石的層理,應當是粗顆粒在下,細顆粒在上,但在距離利吉村不遠處的小野柳地質公園,則可看到特殊的上粗下細的富岡砂岩,其成因至今仍在爭辯中,一個假說是,當菲律賓島弧板塊撞上歐亞大陸板塊時,由於衝擊力,一大片岩石在剝離後掉落到此處,並在幾經擠壓之後,呈現上下顛倒的樣子。此地原屬加路蘭部落的傳統領域,後來,原居浙江外海的大陳列島的居民,因為國共內戰,在1950年代後期被遷移至此地定居,現在,當地居民希望大陳列島居民帶來的海神廟信仰能與當地特殊的地景相結合,找回生態與旅遊的生機。

在臺灣西南部,草嶺、燕巢和西南沿海地區則上演著不一樣的地景故事,在草嶺,暴雨和地震造成的山崩形成堰塞湖,而後堰塞湖潰決,要在下一次山崩出現才有機會形成,此例見證了臺灣島地質的脆弱與不穩定性,在地居民期望以友善農業的方式,除了復育生態外,並發展深度生態旅遊。

根據假說,臺灣島最初沉在海中,接受大量的歐亞大陸板塊沉積物,直到菲律賓島弧板塊撞上歐亞大陸板塊,讓臺灣島浮出水面。而在燕巢,類似月球表面的惡地以及噴發出泥漿的泥火山,則是臺灣島曾經沉在深海裡的最佳見證,因為泥岩本身是來自海底沉積物經年累月的結合,泥漿的動能則來自古海底生物的遺骸,在地居民也嘗試結合在地特色水果芭樂,進一步向遊客推廣生態農場之旅。

到了西南沿海地區,如果和16至17世紀的古地圖相比,更會有滄海桑田之嘆,雖然這些天賜的土地,曾幾經開發與保育孰輕孰重的辯論,但現在與其爭辯要開發還是保育,不如擔憂隨著氣候變遷,原本的海岸線能否抵擋海平面上升的威脅。

除了臺灣本島有著多變的地景樣貌外,比臺灣島歷史還古老的澎湖與馬祖列島則是另有一番風貌。澎湖群島出現在古太平洋板塊和歐亞板塊碰撞時期[2]劇烈火山運動下所形成的島嶼群,主要岩石是玄武岩,以及在玄武岩間見證海潮力量的沉積岩。馬祖列島則是古歐亞板塊和伊邪那岐海板塊[3]碰撞後所產生劇烈火山運動後的結晶[4],主要岩石成分是花崗岩,現在兩地都由於大量的觀光客湧入,威脅到在地的生態平衡,也考驗著主事者的智慧。

讀畢本書後,深刻感嘆大自然力量的偉大,也再次反思人地關係,筆者深感認同本書內受訪者所言,認識海洋才會愛惜海洋,同樣地,認識地質敏感區,才能與大自然共生共存。本書以深入淺出的方式,詳細解釋臺灣地區地質現象,並附有詳盡的插圖,推薦給有興趣的讀者閱讀。

 

[1] 蓬萊造山運動指距今約六百萬年前,由於菲律賓島弧板塊北漂與歐亞大陸板塊碰撞後產生的造山運動,此一造山運動型塑了現今臺灣島的樣貌。

[2] 地質學家稱之為南澳造山運動,大約距今一億四千萬至六千五百萬年前。

[3] 位在今日日本列島至琉球群島下的古海洋板塊,現已完全隱沒。

[4] 地質學家稱之為燕山造山運動,大約距今二億一千萬至六千五百萬年前。

「正視大學的歷史與責任:從臺大與原住民族談起」系列演講(一):奴隸制度、販奴與布朗大學

Categories: 活動報導
Tags: No Tags
Comments: No Comments
Published on: 2018/01/24

content-2-1

地點|臺灣原住民族圖書資訊中心

時間|2018年1月8日,16:30-17:30

講者|Caroline Frank (美國布朗大學美洲研究兼任助理教授)

 

記錄/林恬慈

IMG_8696

2018年1 月8日,國立臺灣大學原住民族研究中心(下稱臺大原研中心)舉辦了年度系列演講「正視大學的歷史與責任:從臺大與原住民族談起」的第一場:奴隸制度、販奴與布朗大學,本場演講由臺灣原住民族圖書資訊中心一同合辦舉行,邀請到美國布朗大學美洲研究兼任助理教授Caroline Frank擔任講者。Frank教授近日參與了教育部的合作交流計畫,與課堂學生一同到訪臺灣各原住民族相關機構,藉此機會配合臺大原研中心今年的講題來到臺大校園,向讀者朋友們分享布朗大學身為高等教育研究機構,如何以身作則,處理過去為人忽略、淡忘的黑奴販賣歷史。

在談論布朗大學之前,Frank教授先向讀者提供過去布朗大學的所在據點──羅德島黑奴販賣的背景。羅德島在美國獨立建國前,是十三個殖民地中的其中一塊,18世紀左右,黑奴貿易在當地十分活絡,羅德島則是大西洋三邊貿易中的其中一個重要據點,黑奴作為貿易中的一環,在無止盡的利益循環中承受不公平的苦難與剝削,因此發生許多的抗爭與反動,其中以1764由西非返航的貨船「莎莉號」上的奴隸反抗與疾病傳染所導致的死傷最為血腥慘重。美國獨立革命成功後不久,羅德島的商人掌控了約九成的黑奴交易市場,從黑奴吃的食物、穿的衣料等食衣住行,幾乎每個羅德島的居民都加入了黑奴貿易活動的一環。雖然羅德島在1794年禁止了黑奴貿易,相關的產業活動也隨之沒落,但與此同時,原本居住在羅德島的非裔居民也被驅逐出境。

IMG_8707
Frank小姐準備的投影片,圖為當時三角貿易的示意

布朗大學和這一段黑奴販賣歷史有相當深厚的淵源。為了說明這一點,Frank教授向讀者展示了位於布朗大學禮堂辦公室內一座古老時鐘的照片,時鐘上面的紀念牌寫著「以這座家族鐘紀念Esek Hopkins」。事實上,Esek Hopkins正是1764年前往西非載運奴隸的「莎莉號」船長,同時也是布朗大學(當初為羅德島大學)的資助者。「莎莉號」的擁有者則是Nicolas Brown和兄弟們的公司Nicholas Brown & Company,Brown家族也是布朗大學重要的捐贈者之一;而布朗大學的第一任校長James Manning,也是奴隸的持有者。這些淵源說明了布朗大學的建立、搬遷跟營運,與過去的黑奴販賣活動有著非常緊密的連結。

2003年,布朗大學的第一任女性的非裔美籍校長Ruth J. Simmons上任,召集成立了奴隸制度與正義委員小組(Steering Committee on Slavery and Justice),探索過去布朗大學與黑奴販賣之間的歷史關連。Frank教授強調,Simmons校長挖掘這段歷史的意圖,並不是試圖在此製造補償行動或抗爭,而僅僅是還原歷史原本的面貌(”exploration but not activism”)。2006年,委員小組發佈了調查報告,呈現這段期間的研究成果及過去與黑奴販賣相關的文件記錄,報告內容談到布朗大學與黑奴歷史的關係,也討論了羅德島的三角貿易,以及歷史正義、遺緒補償等議題,並建議布朗大學公開此份報告、舉辦相關論壇、協助相關研究機構、設立紀念碑,以及成立相關中心等,以促進社會對此議題的認識。奴隸制度與正義研究中心(Center for the Study of Slavery and Justice)於是在2012年成立,除了研究黑奴歷史以外,也依循追溯正義的精神,探討任何嚴重違反人性之議題,如大屠殺、種族清理等。

(more…)

【圖書】鯤背行旅 : 屏東與臺東山脈海岸札記

Categories: 館藏導覽
Tags: No Tags
Comments: No Comments
Published on: 2018/01/24

content-3-2《鯤背行旅 : 屏東與臺東山脈海岸札記》

楊政源著; 屏東縣政府,2017

文/鄭秀敏(讀者投稿)

《鯤背行旅》是大武山文學獎得主楊政源書寫行旅屏東、腳踏海濱山隅的十年紀行,包含射鹿部落、北大武山、瓦魯斯溪、浸水營古道、瑯嶠卑南古道與後山東海岸等,讓人一窺平日罕見的屏東。期間有作者面臨工作轉折的低潮獨白,又有百年前的牡丹社事件、潘文杰傳奇,構成引人入勝的精采篇章。

本書共分十卷,透過虛構的19世紀人物──正文,與清末日治時期統領恆春、臺東東南海岸各族群地方領袖潘文杰(Bunkiet)的對話,展現潘文杰的高聲望和做生意的手腕。並且藉由講古人許丁述說瑯嶠上的石塔燈由來,娓娓道出百年前的牡丹社事件。故事情節從正文、Bunkiet等一行人頂著大太陽,從八瑤灣走了60里海灘到大竹蒿開始,突然畫面一轉,切入作者和禮錒斯為了尋找一間原汁原味的石板屋民宿而來到射鹿部落,這個部落海拔約900公尺,無汙染、無光害;屋子主人是排灣族獵人,加上所在地本身是傳統獵場,因此房間裡擺飾許多陶甕及獵物頭骨。在作者和石屋主人的對話中,讓人了解原住民的狩獵習俗與文化。卷四作者南行到大武山,這座山是屏東平原許多溪河的源頭,算是屏東平原的生命之母,因此和大小鬼湖一樣是排灣族和魯凱族的聖地;入山前,原住民會做簡單的祈福儀式。由於大武山是南臺灣唯一3000公尺以上的山岳,壯闊的雲海與特有鳥種齊聚,吸引許多人慕名而來;因此假日上山時,竟然人滿為患,彷彿在荒野裡開嘉年華會。作者在攻頂過程中,看見號稱世界最大的鐵杉林與廣大的紅檜巨木相互輝映,並且在與禮錒斯的對話中,看見心目中最美的屏東風景。

卷五進入屏東中部的瓦魯斯溪,這條溪發源於南大武山,是林邊溪的上游。2009年的莫拉克風災,曾因堤防潰決而對屏東造成重創。好幾年的跨年時節,作者夥同他的國中好友李正賢,在這條溪畔宿營野炊慶祝新年到來。有一年,李正賢在這裡和他訴說不為人知的往事,讓作者發覺在這新舊年的交接時刻,他和李正賢的生命也正走向黃金/死亡交叉。卷六來到聞名中外的浸水營古道,這條古道曾經是原住民用來交易、走親的路徑,也是排灣族的領地、獵場,後來清廷於沿路設營戍衛、綏靖往來,遂成為現今臺灣歷史上使用年代最悠久的步道。排灣族在日治時期因為人口增繁,為方便控管及避免霧社事件重演,被日本人分化與遷徙,依語言分為北排灣、中排灣、南排灣與東排灣。作者和禮錒斯討論排灣族的起源地究竟是舊古樓、力里社、還是大龜王古國?也討論排灣族、平埔族、漢人對於美食的定義。 (more…)

【網站】New Zealand Archaeological Association (紐西蘭考古學協會)

Categories: 好站推介
Tags: No Tags
Comments: No Comments
Published on: 2018/01/24

content-4-1

網站連結:https://nzarchaeology.org/

整理:林恬慈

紐西蘭考古學協會(New Zealand Archaeological Association,NZAA)是紐西蘭的考古學組織,會員身份含括對紐西蘭考古及遺址有興趣的專家學者、業餘人士、學生、組織、企業和學術單位等。NZAA以舉辦年度論壇、研討會和工作坊等形式,積極致力於集結對考古有興趣的人士,一起討論考古學知識理論與實務操作的未來展望。

NZAA成立的宗旨是為了提升並促進紐西蘭與其他地區的考古學和歷史學研究。紐西蘭的考古歷史跟其他遠古文化相較來說不長,但是仍然擁有八百年之久的豐富文化及考古遺址。除此之外,NZAA還發行系列學刊《太平洋考古學刊(the Journal of Pacific Archaeology)》以及協會季刊《紐西蘭考古(Archaeology in New Zealand)》。

對於紐西蘭國內,協會的角色是遊說中央及地方政府,希望藉由規劃諮詢協商和直接的介入參與,協助紐西蘭的文化遺產受到保護和認定。例如,紐西蘭的遺址列冊計畫(the Site Recording Scheme)在1950年代由NZAA發起,就保存了超過6萬筆的紐西蘭考古場址紀錄資料,作為研究以及保護、管理考古場址之用。

[徵稿]2018原圖中心1-3月份館藏導覽徵稿

Categories: 活動消息
Tags: No Tags
Comments: No Comments
Published on: 2017/12/21

content-1-2

原圖中心2018年徵稿開始!欲投稿之讀者,於3/20(二)之前,以標題「原圖中心館藏導覽投稿_您的姓名」,將稿件寄至承辦人信箱:tzlin@ntu.edu.tw。

詳細徵稿辦法(201712更新版本),請見:https://tiprc.cip.gov.tw/blog_wp/?p=13653

巴洛‧瓦旦  01
獅頭花 02
美麗島紀行 03
橫斷記:臺灣山林戰爭、帝國與影像 04
樹之歌:生物學家對宇宙萬物的哲學思索 05
無界之地 06 

 

 

【網站】First Nations University of Canada

Categories: 好站推介
Tags: No Tags
Comments: No Comments
Published on: 2017/12/21

content-4-1

網站連結:http://fnuniv.ca/

整理:林恬慈

1976年五月,薩斯喀徹溫印第安聯盟(the Federation of Saskatchewan Indian Nations)加入了里賈納大學(the University of Regina)的聯盟協訂,成立了薩斯喀徹溫聯盟學院(the Saskatchewan Indian Federated College, SIFC)。協定保障了一所行政獨立的大學學院,其宗旨是為了提供服務給第一民族學生的學術、文化與精神需求。

2003年10月21日,薩斯喀徹溫聯盟學院將名稱改為加拿大第一民族學院(the First Nations University of Canada, FNUniv)

薩斯喀徹溫聯盟學院在1976年秋季首次將大門敞開,當時只有9位學生入學,並提供印第安研究、印第安語言、印第安師資培訓、社會工作、藝術(印第安藝術與藝術史)以及社會科學等學程。

(more…)

【圖書】走向古道,來一場時空之旅‧北台灣篇

Categories: 館藏導覽
Tags: No Tags
Comments: No Comments
Published on: 2017/12/21

content-3-3《走向古道,來一場時空之旅‧北台灣篇》

黃福森 著;時報,2016

文/Josefina(讀者投稿)

本書作者黃福森是台灣有名的登山達人,登山資歷達四十年,更擔任《台灣山岳雜誌》的特約編輯,是一位實踐與筆耕皆勤耕不輟、行萬里路的同時不忘記錄與研究的作家。黃福森老師原本只是對於大自然、山上美景有一份執著的熱愛,卻因緣際會下發現古道的故事同樣深深令人著迷,原來,每個古道都暗藏著一段動人的曾經過往。本書以作者黃福森老師探勘尋訪大自然秘境、穿梭於山林古道之間長達十年之久,結合了台灣歷史故事作為每條古道的背景,重新找回台灣遺失已久的文化脈絡與軌跡,體驗山林間的悠游恬靜同時,彷若重現了舊時代的台灣歷史。

本書一開始,黃福森老師貼心的寫下「探訪古道前的小叮嚀」,每篇也都附有地圖與尋訪重點可供讀者參考,讓讀者得以依循本書的導覽、跟隨著書頁中的文字,走出去,一訪實際的景點,會更有感觸。每條古道都有路線困難度星號等級,讓讀者可以自行評估身體狀況來選擇要探索哪條古道,實在是很細心的設計。當然,在各種意義上,這是一本有別於觀光導覽書籍的歷史散文兼旅遊工具書,而就算未親臨歷史現場,依然能陶醉於作者流暢的筆觸、極其考究的描述與文字。

本書介紹三十三條位於北台灣的秘境古道,九段故事,勾勒出人文與自然並進的景貌。作者巧妙的將幾個古道做連結,比如第一章,「穿越大溪:跟隨人類學者伊能嘉矩的腳步,巡禮大嵙崁」,將大艽芎古道、福山巖登山步道、總督府步道與湳仔溝古道、百吉歷史步道(八結古道)以及打鐵寮古道,做一個串聯。「古道小辭典」欄位額外寫了許多有趣事物,比如第一章「伊能嘉矩的踏查三原則」以及「百年前大嵙崁的人類學田野調查之旅:伊能嘉矩北台灣行腳略記」等等,使讀者得以一窺百年前的歷史事件與學習新知,恍若一切都在眼前。

有圖有真相,本書夾雜了不少古道、古蹟的照片,附上簡短的圖片介紹,雖然是黑白印刷的照片,卻絲毫不減其風采,也讓人更想一窺究竟。跟隨著書中的引導,使讀者不只單純的走訪古道、訓練體力,也同時學習、認識新鮮知識、陳年歷史,訓練腦力。而這些美麗而古老的古道都是屬於台灣這個美麗島嶼上最實實在在的人類歷史的紀錄,永不可被磨滅。

你曾不曾步行橫越大溪古道,踏上伊能嘉矩曾經踏過的土地?或者,踏足李崠山古道,尋訪三次戰役的戰場,緬懷捨身抗日的泰雅英雄?沿著金瓜石採金路,淘金夢彷如昨日;探索陽明山水圳古道,在炎炎夏日中備感清涼;造訪深坑茶之路,茶鄉中的古厝令人讚嘆祖先的智慧;平雙煤礦古道帶我們認識盛極一時的礦坑過往;前進噶瑪蘭古道,翻山越嶺,臆想古人跋山涉水的情景,欣賞山與海的大自然賜予。另外,百年古道淡基橫斷號稱「清代北台最後灣最後一條軍用道路」,非常具有時代意義!重返大豹社,以了解橫跨三個世代,瓦旦父子不平凡的一生。如果你不曾去過上述古道,會很可惜;但如果你去過某條古道,卻不知道它的故事,那會無比遺憾。

本書讓人有股衝動想立即動身一一尋訪古道,因為作者生動而寫實的文筆,讓人不禁想實際走訪一探究竟。本書適合喜歡旅遊踏青的人,也適合對台灣歷史演變有興趣的人。

【圖書】連峰縱走 楊南郡的傳奇一生

Categories: 館藏導覽
Tags: No Tags
Comments: No Comments
Published on: 2017/12/21

content-3-1《連峰縱走 楊南郡的傳奇一生》

徐如林著;晨星,2017。

楊南郡這個人一生如此精采,

而且,再也沒有任何的可能性了。

現在,我應該可以寫出一本書來紀念他了。

──徐如林

 文/布朗

為了紀念楊南郡老師,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國立臺灣大學與原住民族委員會臺灣原住民族圖書資訊中心在楊先生逝世周年當日舉辦「連峰縱走,楊南郡的傳奇一生紀念論壇」,為了本次活動,林務局拍攝了紀念影片,徐如林老師則將楊南郡老師高潮迭起的一生故事寫成一本書,名為「連峰縱走」。

楊南郡,1931年11月28日出生於日治時期的臺南,不到14歲時便獲召前往神奈川縣成為少年海軍工員,製造、維修神風特攻隊零式戰鬥機。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楊南郡於1946年返臺。而後進入臺南一中、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畢業之後曾任高雄女中英文教師,爾後進入臺南美軍空軍基地工作。

楊南郡開始對登山發生興趣,其實和美國人有很大的關係。當時在臺灣的美國大兵經常在休假時前往登山,並讚歎臺灣高山之美,當時在臺南美國空軍基地工作的楊南郡受到鼓勵與啟發,加入臺南市登山會,36歲時(1967年)第一次的登高山行程(雪山主峰)因體力不足加上高山症鎩羽而歸,在這次經驗之後楊南郡奮發鍛鍊身體,總算在半年後再度挑戰登上雪山主峰,完成第一座百岳。

在自我訓練的兩年後,楊南郡已具備高山嚮導與領隊的資格,並開始計畫長程的高山攀登,又稱連峰縱走,像是南湖群峰縱走中央尖、奇萊連峰、玉山連峰等,這在當時是極少見的登山路線,這些形成紀錄都在其所主編的《南登之友》中。而後,美國在國際情勢發展下縮編駐臺美軍,楊南郡也被調任臺北於移民局調查組任職,並於1976臺北的登山活動中結識一生的伴侶──徐如林,兩人志同道合,於1978年9月3日決定攜手共度未來的山林之日。

楊南郡在工作之餘,累積多年的山野經驗,並在完成百岳攀登後,將其豐富的登山知識與學術結合並投入登山調查與古道研究,與楊先生結識超過廿年的劉克襄如此形容:「楊南郡跟其他優秀的岳人相似,1970年代時已完成百岳,同時跟登山界四大天王都有淵源,屬於登山界的開山前輩。但他又跟其他人不同,當大家醉心於高山的健行縱走時,他已展開對過往人文史蹟和部落文化的濃厚興趣,持續地默默調查。」從1985年接受第一份委託案,由內政部營建署委託調查太魯閣公園內的合歡越古道,隔年接受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委託調查清代八通關古道,1989年退休後,開始譯著日治初期臺灣探險三傑(鳥居龍藏、伊能嘉矩、森丑之助)的調查資料並陸續出版「臺灣調查時代」系列,2007年受原民會委託,花費七年譯著《台灣高砂族系統所屬の研究》,爾後也有許多登山與古道踏查相關論著的出版。回顧楊南郡的著作,可以發現其著作產出集中在六十歲之後,年齡從來不曾侷限楊老師對山的熱情,其對歷史文獻的用功與掌握,再加上「用腳做學問的」執著,每一本著作所揭示的不僅是高山、學術、臺灣史,更展露出楊先生對生活與生命的態度。

關於本書提名,徐如林老師如此說道:「用『連峰縱走』四個字來概括楊南郡的一生是非常貼切的。不僅在於登山時,他經常堅持『稜線的完全縱走』……,他的古道調查報告與日本時代文獻的譯註,也像一本一本像連綿的山脈接續的出版,嘉惠年輕的學者。到後來,結合散文與報導文學的《國家步道歷史叢書》系列,更像一座座連峰並列的高山,吸引著讀者去攀爬。」本書以圖文記載楊南郡先生的一生傳奇,透過徐如林老師說故事般流暢且幽默的文字,娓娓道出楊先生的生平事蹟外,也有許多有關楊先生生活上的故事與笑談,歡迎讀者一起來了解楊南郡先生這一座大山所蘊藏豐富珍貴的知識、論著與精神。

【圖書】依海之人

Categories: 館藏導覽
Tags: No Tags
Comments: No Comments
Published on: 2017/12/21

content-3-2《依海之人》

俐塔・雅斯圖堤(Rita Astuti)著 ; 郭佩宜譯;新北市:左岸文化,2017

文/廖偉辰

《依海之人》主要講述住在馬達加斯加西南部海邊,說著南島語,以捕魚為生的斐索人(Vero)的故事。除去導論和結論外,本書共有七章,分為兩大部份,討論斐索人看似互為矛盾,但又巧妙並存的認同。

在第一部分中,作者透過游泳,造舟,駕船,捕魚蝦,吃魚等等在田野調查中遇到的例子,討論住在當地的女人、男人和小孩,是如何經由行為和互動變成斐索人。作者發現,不論其種族、身分為何、即使對海洋一無所知也沒關係,當任何人住到斐索海邊,透過學習,最後懂了斐索人所懂的,做著斐索人日常所做的,他就能成為斐索人。這意味著「斐索性」不是一種人們與生俱來的存在狀態,而是一種人們透過實踐而成為「斐索」的行為方式。斐索人將外來人群透過學習成為並具有斐索性的過程,稱為「mianatsy havezoa」,字面意義為「學習、研習斐索性」。不過,斐索性作為一種行為認同,是間歇、非持續的,因此,一個人類學家只不過在海中游泳,她就「具有」斐索性,一個小孩把槳扛在肩上,人們會說這小孩「具有」斐索性,但小孩是在船上暈船時,他就「不具」斐索性,而是其他種族的人,因為,只有符合斐索人認同的行為,才能「成為」斐索人。

根據作者的分析,斐索人認為斐索性是一種「做」的方式,決定於當下的觀念,這和另外一個想法密不可分,對於斐索人而言,斐索性不由過去決定,也不會決定他們的未來,因此,子女和孫子女應該跟隨其父母長輩的腳步成為斐索人,而非原本如此,因此,即便是斐索父母生的小孩,也需要透過學習、研習斐索性,才能跨代繼承,最終成為斐索人。

此外,斐索人深知從過去而來的傳統,習俗和禁止事項的限制力量,因此,斐索人總強調自身無法適應太多困難的事情,並有意識的選擇了自己實際上可以忍受的「習俗」和「禁忌」,並將之溫和化、輕鬆化。這種態度也表現在對婚姻的看法上,斐索婚姻最重要的特色是,不會將一個人與另一個人永遠束縛在一起,婚約很容易訂定,但也容易取消,雖然斐索人總說婚姻關係是「無人在下,無人在上」的平等關係,但他們其實也深知,實際上女方是損失一個女兒,因為男性並不會入住女方家。為了平衡這種狀態,斐索人透過複雜的求婚過程,一次又一次的貶抑男方的地位,並提高女方的地位,以最簡單、溫和且輕鬆的方式,來消除婚姻所帶來的不安與羈絆。

在第二部分,作者從斐索人的親屬觀開始,將焦點放在過去在斐索人身上所遺留下的固著性現象。作者在本書及後續研究中指出,對於活著的斐索老人而言,他們的親屬(匹隆勾阿)可以說是海納百川、無限擴張的,他們自己的子女,兄弟姊妹的子女,父系的,母系的後輩,只要他記得的,都是他們的親戚,這也可說是斐索人活在當下、流動、缺乏固定觀念的一個例子。但作者觀察到,斐索老人身故之後就只能是單一祖先的後代,生前無限制的親屬關係也都會被解消,對於斐索人而言,活著的人可以有無限的親屬,但死後只能是一個祖先(拉颯)的後代,因為死者沒有呼吸、無法行動,不能透過行動展現自己的斐索性,他們被稱做是「拉颯」,是同一類人。

對於斐索人來說,從無限的匹隆勾阿到只能是單一拉颯的後代,是一個極大的轉折,因此,斐索人努力用各種方式來區隔生者與死者,而且,他們相信死者脾氣壞、狂野而且具攻擊性,如果生者沒有為死者建造美好、乾淨、合宜的房子,死者會透過惡夢或生者的小病痛來表達他們的不滿,因此,生者需要經由在墓地娛樂死者,為死者修建墳墓等種種儀式,來分隔生者與死者的世界與空間,避免死者侵擾生者的生活。

讀畢本書後,筆者深深感佩作者敏銳的分析以及溫暖的描寫,讓冰冷的學術著作有了「人的溫度」,除此之外也反思,一個人究竟可以如何被定義,其族屬、身分等歸屬性是永恆不變的嗎?還是有另外的可能性?如同作者在本書所描述的,一個人的斐索性可以因為某些行為而突然擁有或取消,一個人在活著的時候可以擁有無限的親屬,但死後卻只歸屬於一個祖先的後代,展現種種互為矛盾,但又巧妙並存的現象,從斐索人的故事中,我們看到了歸屬與認同的另一種可能。此外,譯者在本書各章之後,適時加入延伸補充,更加深本書的可讀性,推薦給有興趣的讀者參考。

 

【2018原圖中心1月週六電影院】

Categories: 影片播映
Tags: No Tags
Comments: No Comments
Published on: 2017/12/21

201801_web-01

本月份原圖中心將與讀者分享來自苗族森林與蒙古大草原的兩個故事。片名分別為《滾拉拉的真愛旅程》與《女獵鷹人》。《滾拉拉的真愛旅程》描述在中國唯一的帶槍部落中,苗族男孩滾拉拉從小跟著奶奶生活,即將接受神聖的成人禮的故事。《女獵鷹人》則記錄著一位13歲的蒙古女孩努力成為家族中的第一位女獵鷹人的故事,以及她所身處的大自然的奇幻美景。

播放日期│1/6、1/13、1/20、1/27(上午播放場次一;下午播放場次二)

播放地點│臺灣原住民族圖書資訊中心(臺大圖書館B1中庭廣場旁)

—————————————————————————————————————–

 ◎場次一

2018_JAN01

片名:滾拉拉的真愛旅程(普遍級)
片長:103分鐘
播放時間:10:00~11:43

中國唯一的帶槍部落中,苗族男孩滾拉拉從小跟著奶奶生活,即將接受神聖的成人禮。苗族男孩子們都會在儀式上得到一桿父親贈送的獵槍,從此成為值得信任的男子漢,但滾拉拉從小就沒見過父親。

隱居在樹林裡的獵人、隔壁村寨的已婚男子、失火的村莊、唱指路歌的師傅、好友賈古旺的意外身亡。滾拉拉一邊尋找父親的蹤跡,一邊體驗著身邊的悲歡離合。在旅途的終點,一桿漂亮的獵槍和一個盛大的成人禮儀式正等待著他。

◎場次二

2018_JAN02

片名:女獵鷹人(普遍級)
片長:87分鐘
播放時間:14:00~15:27

蒙古女孩艾莎潘紐葛夫(Aisholpan Nurgaiv)自幼追隨父親四處獵鷹,加上對於文化的熱衷,13歲時就向家人表態願意成為突破傳統的女獵鷹人,幸運的她不僅得到父親支持,父親還帶她找尋專屬的「鷹爪」,並逐步訓練她如何借用獵鷹狩獵,終於在族中元老反對的聲浪中,參加年度蒙古金雕節,並獲得名分肯定。但是,仍然需要闖過最終的試煉,才能成為一位名符其實的女獵鷹人。

 

=============================================

※週六開放六歲以上讀者入館:

一、6-11歲讀者請由家長陪同入館。

二、十二歲以上請憑學生證換證入館。

三、請遵守本館閱覽規則。

※觀賞假日電影院時,請攜帶證件登記入館,並遵守中心閱覽規則,請勿任意移動椅子。

Welcome , today is 星期二, 2023/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