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原住民族圖書資訊中心部落格
【紀錄片】習巫之路
《習巫之路》
朱彥銘 導演
舊視界文化藝術,2021
文/Djupelang
《習巫之路》榮獲教育部第七屆MATA獎─紀錄片組銀獎,教育部MATA獎為大專校院學生原住民族主題影音競賽,至今已邁入第九屆。「mata」是原住民族語拼音,意指「眼睛」,希望透過學生的觀察感知,拍攝紀錄原住民族的特色文化或生活故事。
2020年拍攝紀錄片時的Lowbing Miyu(何盈暉)僅高中畢業,Lowbing是花蓮縣秀林鄉崇德部落太魯閣族人,也是賽德克族toda(都達)群青年,同時還是位靈媒(巫醫)。祖母Rabay Lowbing(簡金美)是太魯閣族第8代靈媒(巫醫),因已年邁,無法再進行儀式,國中一年級時,Lowbing即開始向祖母學習巫醫文化,承接家族代代相傳的使命,成為太魯閣族最年輕的靈媒。Lowbing年紀輕輕即背負著與眾不同的身份,生活上必須面對的現實和壓力,絕非一般人能夠感同身受。影片並未深入記錄Lowbing學習巫醫文化的過程,則是較著重在Lowbing因為年紀、宗教信仰等因素,遭受到的各種質疑、同儕之間產生的隔閡和內心的掙扎與徬徨,藉由本片得以更加理解Lowbing的心路歷程,以及符合其身分後所作的努力。
【紀錄片】未來無恙
《未來無恙》
賀照緹導演;廖慶松、賀照緹製片;Iikka Vehkalahti、Don Edkins監製
得利影視,2020
文/葉芊均
《未來無恙》以來自花蓮縣秀林鄉三棧部落的兩位少女——沛宜和慧珍為拍攝對象,英文片名為「Turning 18」,代表著她們面臨18歲長大成人的轉折。導演賀照緹以陪伴視角讓觀眾一步一步進入到她們的日常生活,在冷靜的畫面中卻承載著寫實的殘酷。沛宜18歲時就和男友結婚並懷孕,歷經對於愛情的美好想像;孕期男友的冷漠以對、孩子出生時迎來的經濟壓力。而慧珍的母親因為不堪負荷家中龐雜的照護工作,選擇用酒精麻痺自己,因此在雜貨店欠下鉅款,慧珍曾逃離帶給她無數傷害的家,但她仍然因為深愛著母親而選擇回去。
導演透過穿插歷史影像的方式,暗喻沛宜和慧珍的遭遇是整個族群的縮影,歷史影像的旁白說著:「原先這裡的人過著落後的生活,但在政府過來開發後,人民生活水準有了顯著的改善。」又或是將會破壞自然環境生態的水泥產業發展,說成是促進地區經濟開發。事實上,現在東部許多山區不僅飽受經濟發展不均的影響,自然環境也因過度開發水泥產業而備受威脅。如果忽視這項背景,同時也很容易忽略兩位少女的遭遇籠罩在更大的社會環境下。而導演有意識地承接歷史背景進行本片敘事,正是希望讓觀眾意識到少女們的遭遇是發展鑲嵌在臺灣社會東西發展不均,且漢人至上的脈絡之下。
【網站】Pechanga Band of Indians
網站連結: https://www.pechanga-nsn.gov
整理:劉瀞蓮
印地安佩尚加資源網是美國加州特曼庫拉(Temecula)保留區佩尚加(Pechanga)族人所建置的網站,網站介紹部落的發源地—佩尚加峽谷,加州政府曾於1870年代驅離世代居住於此的佩尚加族人,到了1990年代,在各界人士的奔走努力下,佩尚加人在峽谷的土地合法所有權最終獲得保障,峽谷的自然資源亦為Pechanga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網站除了介紹佩尚加人的文化與歷史,也整理了保留區內的機關單位及旅遊資源。
【圖書】qmul rhzyal Tayal開山打林?逆寫北臺灣客庄行程史
《qmul rhzyal Tayal開山打林?逆寫北臺灣客庄行程史》
羅烈師、陳龍田、梁廷毓、劉柳書琴、羅文君、Iban Nokan 著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出版社,2022
文/Mutulavay
本書以泰雅語和客語並列為題,將呈現何種樣貌的族群故事。泰雅語「qmul rhzyal Tayal」意指搶奪泰雅土地、客語「開山打林」為開發山林之意,期待透過族群間的視角重新檢視歷史,揚棄漢人中心開發史觀,共同書寫客庄聚落形成的故事。
在客家為主題的開發史論述中,如何定位原住民族?書中以原住民族與客家互為主體,藉由方志書寫、集體記憶與空間聚落等三個視角,重新檢視北臺灣原、客交界聚落之歷史及其書寫,以回應二者互為主體的呼籲。其主題包含三面向:方志與碑記等歷史書寫、集體記憶之見解,以及空間界域維持,前者討論應予逆寫的客家書寫文本,後二者則從泰雅集體記憶與空間聚落,思索逆寫的取向。
【圖書】日治時期理蕃政策研究:以東臺灣「集團移住」與「蕃地稻作」為例
《日治時期理蕃政策研究:
以東臺灣「集團移住」與「蕃地稻作」為例》
何佳龍 著
東台灣研究會,2022
文/tjaiwan parilaw
本書是由財團法人東台灣研究會文化藝術基金會(簡稱東台灣研究會)出版的《東台灣叢刊之十七》,為作者何佳龍的碩士論文研究,其現任臺中市立大雅國中地理老師、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
本書內容分為六章。第一章〈緒論〉說明本研究的動機與目的,並進行東臺灣相關研究的文獻回顧與研究方法。第二章〈東臺灣與總督府的山林政策〉,爬梳日治時期總督府對臺灣森林資源與蕃地劃界的政策實施。其中特別說明當時不同部門──臺灣總督府殖產局(以下簡稱殖產局)與警務局對相關政策的不同詮釋,使讀者對這段歷史有不同以往且更細緻的理解。
【網站】花蓮縣考古博物館
整理:吳慈恩
花蓮縣考古博物館,坐落於史前玉器製造工坊的豐田地區,蒐藏花蓮縣豐富的考古遺址,並結合研究典藏、展示教育、公共服務等相關服務。
目的為蒐藏與保存花蓮考古文化資產,成為花蓮縣考古資源核心,並建構在地文化脈絡,展示花蓮悠久而精采的史前歷史發展軌跡。
2023花現原圖:taloma’ 回家
2023花現原圖:taloma’ 回家
今年臺大杜鵑花節期間,原圖中心精心規劃闖關遊戲帶領讀者認識中心環境與中心內獨特的館藏。讀者完成闖關即可獲贈紀念品,並獲得抽獎機會,獎品內容豐富。原圖中心將於活動結束後,擇期公開抽出各獎項之得獎者,歡迎各位讀者踴躍前往闖關!
故事就此展開….
在遙遠的世紀裡,魯固是住在海裡的魚,因外型獨特飽受其他的魚類嘲笑,某天在岸邊偶遇阿里力斯,在阿里力斯鼓勵下決定離開大海,卻在森林裡失去了方向……
在森林採集的你,偶遇了迷路的魯固,請幫幫魯固找到回家的方向。
想知道更多的線索,歡迎親自來原圖中心一趟!
=-=-=-=-=-=-=-=-=-=-=-=-=-=-=-=-=-=-=-=-=-=-=-=-=-
【2023原圖中心3月Bulay不賴電影院】
《本中心電影院自三月起調整為隔週四於國際會議廳、每週六於原圖中心下午播映》
原圖中心Bulay不賴電影院,於隔週四及每週六播放世界各地原住民族議題相關之精彩影片,提供民眾平日與假日的休閒好去處,也希望藉由片中劇情,增進民眾對原住民族文化之認識與瞭解。
✨免費入場,自由參加,歡迎揪團一起來✨
【主題書展】日治時期臺灣文化人類學研究
日治時期是臺灣原住民族研究的奠基期。日本學者笠原政治認為可將其分為三階段:1895年之後,先行人類學家的臺灣踏查;1900年前後,總督府主導之官方調查;1928年台北帝國大學創設後,成立「土俗人種研究室」及「語言學研究室」的調查研究。
伊能嘉矩於日本治臺不久後即來到臺灣從事調查,其《臺灣番人事情》為最早臺灣原住民族研究之一。鳥居龍藏為東京帝國大學派遣來臺,曾走訪中央山脈及臺灣東部(最遠到紅頭嶼,即今日蘭嶼),其〈紅頭嶼土俗調查報告〉為日人書寫臺灣原住民族誌之濫觴。森丑之助來臺後深受原住民族文化吸引,其研究將原住民族分類為七族,為臺灣總督府採用並沿用直至日治時代結束。1900年前後,臺灣總督府先後成立原住民族研究組織如「蕃情研究會」等,其中1901年成立「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出版《蕃族調查報告書》、《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是基於統治需要的研究調查,類此資料如《理蕃誌稿》,皆為臺灣原住民族留下珍貴的民族誌資料。1928年臺北帝國大學創校,其文化人類學(民族學)成立「土俗人種研究室」、「語言學研究室」,於1935年先後出版《系統所屬之研究》、《原語的臺灣原住民族傳說集》等作,此時期研究者更加專注於學術,學術水準媲美同時期歐美的文化人類學。
本次主題書展,以日治時期文化人類學研究為主軸,展示當時人類學研究之文章發表、書籍;刊物、官方報告書、日記、攝影集等材料,歡迎各位來到原圖中心一起了解日治時期的研究者如何「研究」臺灣原住民族。
「日治時期臺灣文化人類學研究」主題書展
展出時間: 2023年2月1日至4月30日
展出地點: 臺北市羅斯福路4段1號 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B1原圖中心
主辦單位: 原住民族委員會 臺灣原住民族圖書資訊中心
參考文獻:
1. 伊能嘉矩等作;蔣斌、滿田彌生主編;石村明子、吳建翰、張家銘翻譯(2012)。原住民的山林及歲月:日籍學者臺灣原住民族群、生活與環境研究論文集。臺北市:中研院民族所。
2. 陳偉智(2014)。伊能嘉矩:臺灣歷史民族誌的展開。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3. 笠原政治(2020)。日治時代臺灣原住民族研究史:先行者及其臺灣踏查。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本次書展清單:
序號 |
題名 | 作者 | 索書號 |
資料類型 |
1 |
千々岩助太郎台灣高砂族住家調查測繪手稿全集 | [千々岩助太郎繪] ; 黃志弘, 楊詩弘主編 | 536.33/4 2022 |
圖書 |
2 |
山、雲與蕃人 : 臺灣高山紀行 | 鹿野忠雄著 ; 楊南郡譯註 | 992.77 0065 |
圖書 |
3 |
日治時代台灣原住民族研究史 : 先行者及其台灣踏查 | 笠原政治 ; 陳文玲譯註.導讀 | 536.3307 8871 |
圖書 |
4 |
日據時代臺灣原住民族生活圖譜 | 森丑之助撰 ; 宋文薰編 | 536.33 4013 |
圖書 |
5 |
台灣踏查日記 : 伊能嘉矩的台灣田野探勘 | 伊能嘉矩原著 ; 楊南郡譯註 | 733.7 2724-1 2021 |
圖書 |
6 |
平埔族調查旅行 : 伊能嘉矩<<臺灣通信>>選集 | 伊能嘉矩原著 ; 楊南郡譯註 | 536.339 2724 2021 |
圖書 |
7 |
生蕃行腳 : 森丑之助的台灣探險 | 森丑之助原著 ; 楊南郡譯註 | 536.33 4013-2 2021 |
圖書 |
8 |
伊能嘉矩 : 臺灣歷史民族誌的展開 | 陳偉智著 | 733.21 7528 |
圖書 |
9 |
東南亞細亞民族學先史學研究 | 鹿野忠雄著 ; 楊南郡, 李作婷譯註 | 536.38 0065 2016 |
圖書 |
10 |
紅頭嶼土俗調查報告 | 鳥居龍藏原著 ; 林琦翻譯 | 536.338 2770 |
圖書 |
11 |
紅頭嶼研究第一本文獻 | 鳥居龍藏原著 ; 李文茹, 徐佩伶, 楊智景譯註 | 536.338 2770-1 |
圖書 |
12 |
原住民的山林及歲月 : 日籍學者臺灣原住民族群、生活與環境研究論文集 | 伊能嘉矩等作 ; 蔣斌, 滿田彌生主編 ; 石村明子, 吳建翰, 張家銘翻譯 | 536.33007 7127 |
圖書 |
13 |
探險台灣 : 鳥居龍藏的台灣人類學之旅 | 鳥居龍藏原著 ; 楊南郡譯註 | 536.33 2770-1 2021 |
圖書 |
14 |
理蕃の友中文初譯本 | 臺灣總督府警務局理蕃課編 ; 陳連浚, 黃幼欣, 陳瑜霞譯 | 536.33005 1644 |
圖書 |
15 |
雪山高山生態系 : 從鹿野忠雄踏上次高山的那刻起 | 王偉[及其他34位]撰稿.攝影 ; 傅國銘, 廖敏君執行編輯 | 366.84 1020 |
圖書 |
16 |
鳥居龍藏 : 縱橫台台灣與東亞的人類學先趨 | 中園英助著 ; 楊南郡譯 | 783.18 2770 5044 1998 |
圖書 |
17 |
鹿野忠雄 : 縱橫台灣山林的博物學者 | 山崎柄根原著 ; 楊南郡譯註 | 783.18 0065 2224-1 |
圖書 |
18 |
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 | 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原著 ; 中央硏究院民族學硏究所編譯 | 536.33 7864 1996 |
圖書 |
19 |
跨越世紀的影像 : 鳥居龍藏眼中的臺灣原住民 | 宋文薰等撰稿 | 536.33 3004 1998 |
圖書 |
20 |
臺灣土俗誌 | 小泉鐵原著 ; 黃廷嫥, 何姵儀譯 | 536.33 9028-1 |
圖書 |
21 |
臺灣文化志 : 全新審訂版 | 伊能嘉矩著 ;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編譯 | 733.4 2724-2 2017 |
圖書 |
22 |
臺灣蕃人事情 | 伊能嘉矩, 粟野傳之丞撰 ; 傅琪貽(藤井志津枝)譯註 | 536.33 2724-1 2017 |
圖書 |
23 |
臺灣蕃族圖譜 | 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編著 | 536.33 7864-1 1994 |
圖書 |
24 |
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蕃族調查報告書 | 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原著 ;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編譯 | 536.33 7864-4 2007 |
圖書 |
25 |
蕃鄉風物記 | 小泉鐵原著 ; 黃稔惠中譯 | 536.33 9028 2014 |
圖書 |
26 |
ある老学徒の手記 | 鳥居龍藏著 | 783.18 2770 2770 |
圖書 |
27 |
山と雲と蕃人と : 台湾高山紀行 | 鹿野忠雄著 ; 楊南郡, 李作婷譯註 | 992.77 0065 2002 |
圖書 |
28 |
幻の人類学者森丑之助 : 台湾原住民の研究に捧げた生涯 | 楊南郡著 ; 笠原政治,宮岡真央子,宮崎聖子編訳 | 783.18 4013-1 4641 |
圖書 |
29 |
台湾文化志 | 伊能嘉矩撰 | 535.08 4766 v.1-3 |
圖書 |
30 |
台湾蕃族志. 第一卷 | 森丑之助著 | 536.33 4013-1 1917a v.1 |
圖書 |
31 |
台灣蕃政志 | 伊能嘉矩著 | 573.932 2724 1997 |
圖書 |
32 |
民族学の先覚者 : 鳥居龍藏の見たアジア | 佐々木高明編 ; 国立民族学博物館編集 | 535 7707-5 |
圖書 |
33 |
生蕃伝說集 | 佐山融吉, 大西吉寿著 | 536.33 2421 2012 |
圖書 |
34 |
伊能嘉矩と台湾研究 : 伊能嘉矩生誕150年記念事業 平成29年度夏季特別展 | 小向孝子[及其他4位]執筆.編輯 | 733.03 2724-2 |
圖書 |
35 |
伊能嘉矩收藏臺灣原住民影像 | 日本順益台灣原住民硏究會編著 | 536.33 2724 |
圖書 |
36 |
東京大学総合研究資料館所蔵鳥居龍蔵博士撮影写真資料カタログ = The Torii Ryuzo photographic record of East Asian ethnography | 鳥居龍蔵写真資料研究会編 | 536.3 2770 |
圖書 |
37 |
画像が語る台湾原住民の歴史と文化 : 鳥居龍蔵.浅井恵倫撮影写真の探究 | 清水, 純. | 536.33 3512 |
圖書 |
38 |
南方土俗 = Nanop dozoku : the ethnographical journal of south-eastern asia and oceania | [臺北帝國大學土俗人種學硏究室南方土俗學會編] ; 移川子之藏等編輯 | 538.05 4004 1973 |
圖書 |
39 |
理蕃誌稿 | 台灣総督府警務局 | 536.33 1640 1995 |
圖書 |
40 |
鳥居龍蔵伝 : アジアを走破した人類学者 | 中薗英助著 | 783.18 2770 5044 2005 |
圖書 |
41 |
鹿野忠雄 : 台湾に魅せられたナチュラリスト =. A life of Tadao Kano ; a naturalist who loved Taiwan | 山崎柄根 | 783.18 0065 2224 |
圖書 |
42 |
臺湾土俗誌 | 小泉鉄著 | 538.833 9028 1997 |
圖書 |
43 |
臺灣原住民族系統所屬之研究 = The Formosan native tribes a generalogical and classificatory study | 臺北帝囯大学土俗.人種學研究室原著 ; 楊南郡譯註 | 536.33 4030 2011 |
圖書 |
44 |
臺灣高砂族の住家 | 千千岩助太郎著 | 536.33 2022 1960 |
圖書 |
45 |
臺灣蕃人事情 | 臺灣總督府編 | 733.7 6036-1 v.86 |
圖書 |
46 |
臺灣蕃政志 | 伊能嘉矩撰 | 536.33 2724-2 1973 |
圖書 |
47 |
蕃族調查報告書 | 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編] | 536.33 7864-4 2019 |
圖書 |
48 |
The illustrated ethnography of Formosan aborigines: the Yami tribe | by Tadao Kano and Kōkichi Segawa. Contribution from The Shibusawa Institute for Ethnographical Research (Nippon – Jōmin – Bunkwa – Kenkyūsho) | GN635.F6 K3 |
圖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