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vaqu「法巫」小米英雄集點抽獎活動

Categories: 活動消息
Tags: No Tags
Comments: No Comments
Published on: 2023/06/30

vaqu 法巫 小米英雄 集點抽獎活動

種小米,抽好禮!

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簡稱FAO)將2023年訂為國際小米年,因小米能在嚴酷乾旱的條件下生長,被認為是因應氣候變遷衝擊的潛力糧食作物。為響應國際小米年,傳遞小米在原住民文化發展的核心價值,臺灣原住民族圖書資訊中心特舉辦集點活動,本活動靈感來自原住民族的小米源起傳說故事,以小米為經並以排灣族的小米傳說故事為緯,邀請各界讀者以行動幫助卡拉魯種(ㄐㄧˊ)植(ㄉ一ㄢˇ)小米,就如同傳統農作法與保種,雖然一天能播種的數量有限,但透過技術與智慧就能將成果發揮到最大!

=-=-=-=-=-=-=-=-=-=-=-=-=-=-=-=-=-=-=-=-=-=-=-=-=-=-=-=-=-=-=-=-

有一名叫「卡拉魯」的女孩,嫁到地下的一個村莊,村莊非常富裕並擁有很多的小米、豆及地瓜等作物,卡拉魯把小米藏在頭髮裡,豆類藏在裙子腰束裡,玉米藏在腋下裡,她告訴地下的人說:「我想要上去看看我的父母是否健在」,當她穿過地洞回到部落時,發現藏在頭髮裡的小米,有一部分不見了,只好將剩下的作物帶回部落種植,卻還是無法讓族人溫飽,請你幫幫卡拉魯種植更多的小米,帶領部落渡過這次的難關。

(more…)

【滿意度調查】原圖中心2023年讀者滿意度調查

Categories: 活動消息
Tags: No Tags
Comments: No Comments
Published on: 2023/09/25

qrcodeword

原圖中心為瞭解讀者對本中心服務品質的看法與建議,特於112101 1031,透過問卷調查方式,蒐集讀者對本中心業務執行上之相關意見及滿意程度,以作為提升服務品質之參考。本問卷僅提供我們改進服務與業務之依據,您的個別資料及填答內容絕不公開,敬請放心填答。

  • 活動日期:112年10月1日(日) 至 112年10月31日(二)
  • 活動內容:於活動期間完成問卷者,就有機會抽中原圖中心文創商品。
  • 活動獎項(共12名):
  1. 紀念托特袋1個(1名)
  2. 紀念肩背袋1個(1名)
  3. 32G隨身碟鑰匙圈1個(2名)
  4. 臺灣十六族形象紀念紙膠帶組合包1組(3名)
  5. 臺灣十六族形象紀念貼紙組合包1組(5名)

✨活動加碼!填寫問卷可額外獲得小米英雄集點抽獎活動1點✨

※ 獎項樣式將隨機挑選,本中心保有抽獎活動最終修改、變更、解釋及取消之權利。

  • 得獎名單公布:112年11月10日(五)公布於原圖中心官網、FB粉絲專頁。
  • 問卷連結: https://reurl.cc/LAOE4X
  • 得獎者須知:得獎者以網站公告為主,並以E-mail通知,收到通知者請於10日內以E-mail回覆贈品寄送之聯絡資訊,逾時得取消資格。
  • 如有問題請與原圖中心聯繫 ntutiprc@ntu.edu.tw、電話02-3366-3776。

【2023原圖中心10月Bulay不賴電影院-海、人、魚】

Categories: 影片播映
Tags: No Tags
Comments: No Comments
Published on: 2023/09/20

202310bulay

原圖中心Bulay(排灣族語「很好、不錯」的意思)不賴電影院,於每週四及週六播放世界各地原住民族議題相關之精彩影片,提供民眾平日與假日的休閒好去處,也希望藉由片中劇情,增進民眾對原住民族文化之認識與瞭解。

✦免費入場,自由參加,歡迎揪團一起來✦

※Bulay不賴電影院各場次皆有提供公務學習時數,請於入場時簽到。

找回德拉奇Trakis

Categories: 活動報導
Tags: No Tags
Comments: No Comments
Published on: 2023/09/13

0808

時間|2023年9月9日

地點|臺灣原住民族圖書資訊中心

主講人|Amuy 黃芊

引言人|王梅霞

分享團隊|Ptumaw 食之圓滿

主辦單位|原住民族委員會 臺灣原住民族圖書資訊中心

文/Pawan

本活動由原住民族委員會臺灣原住民族圖書資訊中心主辦,邀請桃園市復興鄉下奎輝部落與庫志部落的泰雅族Amuy(黃芊)老師擔任講座主講人,並邀請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系主任王梅霞教授引言、及臺大Ptumaw 食之圓滿團隊分享泰雅族小米復育過程,透過講座及手作體驗課程,讓更多人認識小米並對小米在泰雅族飲食文化的重要性有更深的認識。

(more…)

【主題書展】飛魚的夏日終曲

Categories: 主題展示
Tags: No Tags
Comments: No Comments
Published on: 2023/09/01

900_300

相傳,蘭嶼雅美(達悟)族的祖先曾將飛魚和其他海鮮一同煮食,結果不明原因患上惡瘡。在某個夜晚,族裡有名老人夢見黑翅飛魚神對他說:「我是飛魚們的頭目,黑翅膀飛魚,特地前來告訴你,你們不可將飛魚和其它的魚、蟹、貝類一起煮食。這樣做不只你們自己會生惡瘡浮腫,飛魚群也因此生了大病。」,並教導老人食用飛魚的時間、禁忌及祭祀方法,族人照做後惡瘡得到好轉,從此,雅美(達悟)族人謹遵黑翅飛魚神的教誨,這便是飛魚祭的由來。

雅美(達悟)族人主要居住於臺東縣蘭嶼鄉,以捕魚維生的他們,生活方式及文化與海洋有著深刻羈絆,其中飛魚祭是其文化核心價值。一年的飛魚季從meyvanwa招魚祭起,至mamoka飛魚收藏祭,直到panoyotoyon飛魚終食祭結束,在此期間族人須遵守許多禁忌,以體現對於大海的敬重,也實踐與大海永續共存的生態智慧。

本次主題書展,原圖中心配合panoyotoyon飛魚終食祭時序辦理飛魚祭相關館藏展出,敬邀讀者一同了解雅美(達悟)族人與大海間和平共存智慧,讓飛魚神帶領你一窺雅美(達悟)族人的生活哲學。

(more…)

【紀錄片】翻越之後

Categories: 館藏導覽
Tags: No Tags
Comments: No Comments
Published on: 2023/08/30

content-3-4《翻越之後》

陳樂晞 導演

舊視界文化藝術,2019

 

文/Djupelang

 

人總是會要走,地卻會永遠的留下。」——Asaw 耆老

 

本片由激流勇士團隊至南澳溪流域所拍攝之生態紀錄片,並榮獲2017年新北市國際華人紀錄片優選。此次團隊出發前往探勘傳說中的bon bon溪,聽聞此條溪的瀑布流量相當龐大,衝擊而下的水所產生的聲響,因此名為bon bon溪。前往bon bon溪的路不易抵達,地形多為峽谷,需耗費許多時間和體力,探勘過程歷經多次失敗,團隊再次請教部落的耆老和獵人。經過多次的訪談,李政政團長對於抱持只是單純探險的心境,已隨之轉變,加深了團隊想跟隨泰雅族人祖先的腳步,回到舊部落,回到泰雅祖先最初居住的地方。

本片訪談部落耆老以及田調,透過耆老的口述得知Kelesan(泰雅族南澳群)的源頭以及生態環境是如何改變。片中Yukan大哥在某次探勘旅程提及,南澳北溪的上游設有礦場,已影響生態許久,團隊決定擇日出發前往一探究竟。部落長輩回憶起小時候的南澳北溪,每年5、6月毛蟹都會上岸至河口,無論捕蟹籠放置何處都是滿滿的收穫。經調查,全臺灣共246個礦區,其中196個礦區皆位於原住民族傳統領域,而南澳北溪上游的礦場自民國60幾年就已開始運作,上游至下游流域長達38.5公里皆已遭受嚴重汙染。

(more…)

《拉拉庫斯回憶:我的父親高一生與那段歲月》

Categories: 活動報導
Tags: No Tags
Comments: No Comments
Published on: 2023/08/30

content-2-2

 

文/JL;圖/玉山社

時間|2023年8月1日

地點|國立臺灣圖書館1樓簡報室

主講人|高英傑

對談人|蔡明雲(玉山社副總編輯)

 

《拉拉庫斯回憶:我的父親高一生與那段歲月》是高英傑老師的著作,2018年由玉山社所出版,講座一開始由玉山社蔡明雲副總編輯擔任活動的引言人。

蔡明雲副總編輯首先提到,當日講座聚焦於重要的議題:原住民轉型正義。在相關書籍中,玉山社出版了三種不同類型的作品,首先是高英傑老師的這本著作,這些書籍透過個人的故事,從政治受難者家屬的角度談論自身經歷;另一種類型是前輩們的口述歷史,例如玉山社與國家人權博物館合作出版的《走過長夜》,展示了政治受難者親身的口述故事。另一種則是周婉窈老師的《轉型正義之路:島嶼的過去與未來》,探討轉型正義的意義、臺灣的案例以及未來轉型正義的作法。

不同類型的書籍,在編輯上也採用了不同的方式。例如周婉窈老師的學術著作側重於圖表如何清晰呈現,讓讀者能夠一目了然,高英傑老師則是側重於故事本身的敘述和編排。高老師在書中分享其經歷,提到小時候的故事、鄒族部落的傳統及神話,透過神話故事,讀者能看見臺灣獨特的動植物以及原住民如何與自然融合。本書亦收錄了其父親高一生的獄中日記及家書,由高老師親自翻譯及整理,這些內容彌足珍貴且令人感動,由國家人權博物館集結出版《高一生獄中家書》(more…)

【圖書】沒口之河

Categories: 館藏導覽
Tags: No Tags
Comments: No Comments
Published on: 2023/08/30

content-3-3《沒口之河》

黃瀚嶢 著

春天出版,2022

 

     文/葉芊均

作者黃瀚嶢在風災後,進入臺東知本進行生態調查,協助當地環境復育工作,書名來自地理名詞「沒口河」,意指當水道隱沒在沙灘上,形成的斷頭河流,逐漸匯聚成封閉的湖泊。而後此處被指稱為「知本濕地」,是經過詳細的生態調查後,確認此地的生物種類與活動達到一定程度,才可被評斷為「濕地」。在界定基本名詞的認識之後,作者娓娓道來發生於知本濕地的社會運動。

最初,臺東縣政府將知本濕地規劃為開發區域,由捷地爾國際股份有限公司負責進行「知本綜合遊樂區」開發案,企圖打造「臺東狄斯耐樂園」,之後這項開發案則是不了了之。2018年盛力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籌備處的光電能源開發預定地設於此處,開啟接下來的抗爭序幕。由於開發地不僅涵蓋濕地,還有「卡大地布(katratripulr)」部落(意為團結,也是「知本」地名的由來)傳統領域,定調了這是一場自然環境保育和部落傳統文化保存的結盟。於是,作者一邊記錄當地物種,同時也參與反對本次光電開發案的社會運動團體。

(more…)

【圖書】暴雨、葛藤、隼:牡丹社事件

Categories: 館藏導覽
Tags: No Tags
Comments: No Comments
Published on: 2023/08/30

content-3-2《暴雨、葛藤、隼:牡丹社事件》

施百俊 編劇;張重金 漫畫

屏東縣政府,2022

文/tjaiwan parilaw

本書主要參考屏東縣政府《牡丹社事件再造歷史場域計畫──學術調查研究暨潛力點串連規劃成果報告》,並委請牡丹社事件的後裔高加馨老師審定後,由在地作家施百俊老師編劇、漫畫家張重金老師繪製而成,主要描述1871年「琉球漂民事件」以及1874年「日本侵臺」兩事件,合稱為「牡丹社事件」的始末。

本書以熱血、輕鬆且幽默的漫畫形式,以傳達曾參與歷史事件的各方史觀,企圖重現牡丹社事件的真實現場。過去的檔案資料、文字所無法呈現的歷史場景,透過漫畫輕鬆閱讀的方式,邀請讀者「身歷其境」,得以理解錯縱複雜的歷史背景。第一章〈暴風〉,描述宮古島人如何看待北京清國、薩摩藩和琉球王國之間宗主國的複雜關係;瑯嶠十八社內部對卓杞篤與外國勢力訂定的南岬之盟,已漸漸失去約束力;而第五章〈宛如飛翔〉日本明治政府對於出兵臺灣意見不一,乃關乎於清國政府對臺態度的舉棋不定等。

(more…)

【圖書】跨越世紀的信號3:圖像裡的臺灣史(18-20世紀)

Categories: 館藏導覽
Tags: No Tags
Comments: No Comments
Published on: 2023/08/30

content-3-1《跨越世紀的信號3:圖像裡的臺灣史(18-20世紀)》

張隆志、簡宏逸、鄭螢憶、盧正恒、林紋沛

貓頭鷹,2023

文/Mutulavay

當今社群媒體語言爆炸的時代,各類圖像爭奇鬥艷,有時發張梗圖、美肌照,以增加受關注的觸及率,但讀者可曾想過:圖像,有時也會成為政府移風易俗、操弄現實,確保其統治可直達社會底層的必要工具。本書開頭刊印了10幅圖像,背景像是博物館的展場,其中3幅人物圖像、2幅動植物圖像、2幅漫畫,名勝圖像、山水畫及油畫各一。《圖像裡的臺灣史》透過10張圖像述說臺灣史、10個故事的串連,建構出另一個臺灣史的圖像,主題從他者的描繪到自我的展現,如同《平定臺灣得勝圖》(又名《平定臺灣戰圖》)是乾隆皇帝命人繪製,共計即是著名的林爽文事件。繪製者強調屍首分離、殘肢斷臂的血腥戰場,彷彿陳述著戰場的殘酷和帝國大軍的偉大勝利;然而仔細一瞧,每張圖皆有一位面白、蓄鬍、藍衫、騎馬的將領跟隨於黃旗之後,其人即為福康安,亦是滿洲人角度的圖繪。

(more…)

小琉球事件

Categories: 活動報導
Tags: No Tags
Comments: No Comments
Published on: 2023/08/29

小琉球事件

時間|2023年7月13日

地點|國史館4樓大禮堂

主講人|劉益昌(國立成功大學考古學研究所特聘教授)

content-2-1

文/布朗;圖/國史館、《小琉球事件調查研究》

原住民族委員會與國史館臺灣文獻館於今(2023)年4月出版由劉益昌教授與康培德教授共同撰寫之《小琉球事件調查研究》,國史館於7月13日邀請作者之一劉益昌教授以「小琉球事件」為題,講述這場發生在1630到1640年代,荷蘭東印度公司統治臺灣時期所發生的滅族事件。

17世紀,臺灣東邊與西邊各為全世界兩條重要的貿易動線。1622年10月,小琉球上的Lamey人因語言文化不通而誤殺荷蘭船員,於1633年至1640年間遭荷蘭人毀滅性的報復,稱小琉球事件。該事件歷經300年後成為「烏鬼洞傳說」流傳於當地,直到1994年曹永和先生發表〈小琉球原住民哀史〉[1]一文,以豐富的荷蘭時代文獻資料揭開烏鬼洞的主角就是原住民──Lamey人。這群人,從考古學研究可得知至少在1,000年前即居住於此,並於600至700年前就與中國(宋、元時期)有貿易活動,和古代大鵬灣以及高雄灣周邊居民也有密切往來。

本次講座,劉益昌教授透過考古學的研究,重新詮釋Lamey人及其歷史。 (more…)

Welcome , today is 星期二, 2023/09/26